刘裕攻桓玄独揽大权

临淄重蹴鞠,曲城好击刺。不要身后名,专骋眼前智。

君看班定远,立功不负义。掣拽二丈旗,踯躅双凫骑。

但问相知否,死生无险易。

——南北朝·吴均《边城将诗四首·其四》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其先祖居住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因北方战乱,随晋室南渡,举家迁居到了京口(今江苏镇江),他们家族自称和汉高祖刘邦有亲缘关系,是其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刘裕出生时,刘家已经家道中落,刘裕的父亲刘翘不过是郡中功曹——一名专门负责抄写文书的官吏。

这时的刘家只能依靠刘父的微薄俸禄勉强度日,十分贫寒。更让刘翘感到举步维艰的是,刘裕之母分娩染疾去世,他没钱请乳母哺育刘裕,所以一度打算抛弃孩子。这时,幸好刘裕的姨母恰好也生了孩子,她站了出来,阻拦刘父,表示愿意亲自抚养刘裕。于是刘裕被送到姨母家里,姨母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他,刘裕的小名“寄奴”,便是由此而来。

后来,刘翘又迎娶了一位大家闺秀,洮阳县令萧卓之女萧文寿。在萧家的扶持下,刘家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萧文寿虽为世家小姐,却没有一点嫌弃刘裕的意思,反而可怜他身世凄苦,说服刘翘将其接回家里,当作亲生儿子抚养。

▲刘裕

就这样,刘裕渐渐长大成人,但因没有学问,只能干些体力活,以卖草鞋为生,因此被乡里人鄙视。有一次,他欠了京口当地大族刁家的赌债,无力偿还。刁家本就是鱼肉百姓的地主人家,自然不肯放过刘裕,刘裕因此被人捆住殴打,受尽侮辱。而且刘裕行事不拘小节,因此更加不为世人所理解。只有当时四大家族之一的琅琊王氏——王导之孙王谧对其赞赏有加,曾对其说:“你会成为一代英雄。”

▲谢玄

果不其然,年轻气盛的刘裕不甘这辈子做一个游手好闲之徒,于是他打算离开家乡投军入伍,待赚得军功、出人头地之后,再衣锦还乡。当时,京口附近的北府军非常强大,这支军队是当年建武将军、兖州刺史谢玄为抗击前秦而招募组建的骁勇之师,其士兵大多是广陵和京口附近因逃避北方战乱而迁居至此的百姓。刘裕想建功立业,自然去投奔了赫赫有名的北府军。没过多久,刘裕就因能吃苦耐劳、英勇善战,被冠军将军孙无终提拔为帐下司马(七品官),协助孙无终,参谋军机事务。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五斗米教道士孙恩率众起义,攻占上虞、会稽作为根据地,一时之间周边郡县纷纷响应,起义军人数激增至数十万人。朝廷得到消息后,震惊不已,急派谢琰和刘牢之前往镇压。谢琰和刘牢之皆为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名将,因为孙无终的推荐,刘裕被调任为刘牢之的部下,担任了参军之职。在刘牢之的麾下,刘裕依然奋勇杀敌,冲锋陷阵。

知识链接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一系列侵略吞并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双方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兵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以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机北伐,把边界线推到了黄河,让东晋此后数十年再无外族侵扰之忧。

一次,为了刺探情报,刘裕率几十名斥候(古代的侦察兵)孤军深入,不料半道上就遇到了起义军的先头部队,双方激战后,刘裕的部下全部战死,自己成了光杆司令。刘裕眼见这种情况,不但没有惊慌,反而更加拼命,嘴里高声大喝,骑马奋力挥砍,硬生生地扛到救援部队到来。

当时诸将都将出兵当作捞取油水的事情,纵兵劫掠,生灵涂炭,独有刘裕治军整肃,法纪严明,深受百姓拥戴。因讨乱有功,刘裕被封为建武将军,领下邳太守。

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朝廷还在讨伐孙恩,实力被其削弱,京防空虚。这时,孙恩打算攻打建康,已有篡位之心的荆州刺史桓玄趁此机会,声称起兵勤王,但被朝廷阻止。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孙恩起义已经被刘裕完全镇压,孙恩本人被逼跳海自杀。权臣司马元显起兵讨伐桓玄,不过桓玄兵强马壮,反而轻松攻进都城建康,杀权臣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逼晋安帝封自己为楚王。东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年末,又逼晋安帝禅位,自己做了皇帝,改元永始。

桓玄篡位以后骄奢淫逸,毫无君主风范,导致朝政大坏,民不聊生。而且他大杀有功之臣,如刘裕的上司刘牢之因不听调遣,被桓玄剥夺兵权,自缢身亡。在连杀无辜后,桓玄开始提拔像刘裕一样的中层将领,以笼络人心。刘裕明白桓玄心狠手辣,不可信任。于是,他一方面虚与委蛇,以君臣之礼对待桓玄,一方面笼络各地豪强,准备推翻桓玄的统治。

其实,桓玄在篡位之初,就让堂兄桓谦试探过刘裕:“楚王德高望重,四海归心,群臣都认为晋帝应该让位,刘将军以为如何?”刘裕回答道:“楚王,宣武公(桓温)之子,德行盖世,功勋卓著,现在晋室衰微,取而代之,有何不可?”篡位后,桓玄的妻子刘氏对桓玄说:“刘裕龙行虎步,恐怕不会甘于人下,不如趁早杀了,以绝后患。”桓玄却说:“我还要平定中原,等天下一统后再杀他也不迟。”就这样,刘裕躲过了一劫。

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认为时机已到,便以打猎为借口,暗自召集了何无忌、檀道济等二十多名北府旧将在京口起兵,先杀桓玄宗亲、徐州刺史桓脩,聚集起一支不满两千人的队伍,而后直接杀向建康。

桓玄得到消息后大惊失色,不得不硬起头皮起兵讨伐。他不听桓谦建议出动大军,只派皇甫敷、吴甫之二将领兵攻打刘裕,没想到二人均被斩首,全军覆没。桓玄闻讯后惊惧不已,立马调桓谦领两万人马坚守覆舟山(今南京九华山)。刘裕知道自己兵力不足,进攻之前便将余粮悉数抛弃,不留退路,以示决心。然后故布疑阵,将军队分成无数小队,在山谷中数道并行,以壮声势。果然,桓玄得到的战报是刘裕“人多无数”,其军队早已士气全无。

因为刘裕军知道已无退路,皆拼命死战,刘裕自己也身先士卒,以提振士气;加之桓谦所领之兵,多为北府军旧部,受过刘裕训练,所以双方刚一交战,桓谦军就溃退逃散,纷纷投降。桓玄不得已,带领自己废除的晋安帝和残兵出逃。之后,刘裕进驻建康,杀了所有还没逃走的桓氏宗亲,准备与桓玄决战。

知识点思考 为什么刘裕可以打败桓玄?

当初,刘裕表面上赞成桓玄篡位,背地里却想着如何扳倒桓玄,他想让桓玄先篡位,这样他就能名正言顺地除掉桓玄。反观桓玄,果真不是做皇帝的料,他祸害群臣,朝纲不举,导致社会动荡、民怨鼎沸。此外,加上刘裕善于用兵,军纪严明,和桓玄相比较,自然高出一头,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