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 李国章 赵昌平主编
- 2字
- 2020-08-29 20:34:24
传记
传记第一 魏道武帝
魏道武帝(371—409) 本姓拓跋,名珪,其源出于鲜卑部落联盟中的拓跋氏族。拓跋族的最初居地在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北部的嘎仙洞附近,至东汉初期,由于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草原上出现政治真空,拓跋推寅遂率领鲜卑人“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其地大致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呼伦湖地区。拓跋部在此居住了七代之久,到拓跋邻的统治时期则继续南迁。
其中的拓跋诘汾一支迁移到漠北,其次子拓跋力微在曹魏甘露三年(258)正式取得部落联盟的领导权。拓跋力微之次子拓跋猗卢居于定襄的盛乐故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逐渐强大,在西晋末年(314)由中原的晋政权封为“代王”,并获陉岭以北(今山西代县西勾注山以北)的五县之地。拓跋猗卢的后代拓跋什翼犍在东晋咸康四年(338)即代王位,设置官职与法律等,代国正式具有国家规模。但是至前秦建元十二年(376),该国就被苻坚的前秦政权所灭。
代国灭亡后,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一度流寓于独孤部与贺兰部,依附于奉苻坚之命而留守旧土的南部大人刘库仁。当前秦因淝水一战而衰败之后,拓跋珪在旧国诸部的纷争中取得主导权,抚平反对他的部落,并于翌年正月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流域)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称登国元年(386);同年四月,改称“魏王”,于是便开始了以拓跋氏为王族的北魏政权。
拓跋珪是后燕第一任君主慕容垂的外甥,所以在这次争夺政权的战争中得到刚刚称王的慕容垂的大力支持,击灭了独孤部与贺兰部,成为塞外的唯一强国。然而,当慕容垂见到拓跋珪势力日益壮大时,却又害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安全,便命太子慕容宝率八万大军讨伐之,时在登国十年(395)五月。拓跋珪远徙河南(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以避燕军锋芒。慕容宝的远征军出师五月之久,找不到魏军的主力,无法与之决战,而严冬来临,给养殆尽,于是只得匆匆撤兵。
拓跋珪乘此良机,亲率二万余精锐骑兵,追击业已疲惫不堪的后燕军队。十一月九日,魏军追至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北五十里的石匣子沟),于次日清晨展开决战。结果,慕容宝溃不成军,人马相互践踏,踩死、溺死者数以万计,束手就擒者达四五万之多,慕容宝只带着数千人仓皇遁去。拓跋珪随后将所俘的四五万燕军全部坑死,后燕军队的精锐因此丧失大半,元气大伤。
翌年,慕容垂虽然调集了剩下的全部兵力,直扑云中,以期报仇雪恨,但是依然未能与魏军的主力进行正面决战,并且旋即因自己病重而班师,于四月癸未日卒于途中。慕容垂死后,燕政权的实力进一步削弱;拓跋珪则乘此机会,以其精良的骑兵,大举进攻中原。
首先,拓跋珪在当年七月采纳右司马许谦等人的建议,称尊号,始建天子旌旗,改元“皇始”。其次,于八月开始大规模的伐燕战役,集结步、骑四十余万,南出马邑,翻越勾注山,军旗飘飘,战鼓阵阵,队伍长达二千余里。又另外命将军封真等人,率军从东道奔袭幽州(今北京市、河北北部等地)。九月,魏军抵达阳曲,逼临晋阳城(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并州的治所)。后燕的辽西王慕容农出战失利,大败而走,遭到魏中领将军长孙肥的追杀,全军覆没,拓跋珪遂夺取并州。
拓跋珪旨在继续南进,占领全部中原地区,故在取得并州之后,立即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刺史、太守,而尚书郎以下的大臣,则都委以文人。对于那些前来拜谒、有意效力的士人,他不分年纪大小,一律亲自接见,好言慰抚,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予以适当职位,尽量发挥其才能。这些措施使得北魏的势力更盛。
后燕统治者认为魏军远道而来,日久必然疲弱,故宜筑城固守,不宜迅速决战。虽然如此,魏军仍然不断攻城夺寨,颇有斩获。十月,魏军克常山之后,其东各郡县也都纷纷归附,只有中山、邺、信都三个重镇尚未取得。在嗣后的一年多中,魏、燕两军互有胜负,但总的说来,魏军逐步占优,相继攻克了后燕的都城中山以及邺等重镇,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幽、冀、平、营、兖、豫六州之地,奠定了最后统一中原的基础。
皇始三年(398)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方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十二月己丑日,拓跋珪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天兴”,宣布天下大赦。他并追尊远祖拓跋毛以下的二十七人皆称“皇帝”,其本人在后世则以“太祖”为庙号,谥曰“道武帝”。其他制度也多模仿古代的中原王朝,一一建立,北魏政权遂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道武帝怀有更大的“南进”宏图,但是有一股强大的势力却严重地干扰着他的计划,这就是刚刚兴起于漠北的游牧政权柔然。柔然的大酋长社仑在天兴五年(402)正式建立政权,正处于蓬勃兴旺的时期,故而视南方也处于发展时期的拓跋魏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和最大的威胁。有鉴于此,柔然一方面联合中原其他政权(如后秦、北燕、北凉等),共同对付北魏,与之争夺漠南地区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则不断地骚扰和掠夺魏的北方边区。
道武帝当然不甘雌伏,于是也针锋相对地进行“北伐”。其目的一方面固然是为了解除“南进”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从漠北的柔然、敕勒等游牧人那里掠取大量奴隶、马匹,以用于征服中原的战争。既然双方“心同此意”,于是北魏与柔然的军事冲突就持续不断了。
天兴五年(402)正月,北魏材官将军和突进击后秦的蕃属黜弗、素古延等部,柔然主社仑则发兵救援,结果被和突打得大败而归,远遁漠北。当年年底,社仑可汗趁魏军伐秦之时,从参合陂袭魏,一直抵达豺山(今山西右玉),魏常山王拓跋遵则率一万骑兵迎击。嗣后魏太祖在位的数年中,柔然还曾多次入塞劫掠,魏军亦有相应的军事行动。
道武帝在天赐六年(409)夏天开始生病。此后,他便喜怒无常,猜疑日甚,动辄杀人,闹得人心惶惶,左右离心。至十月戊辰日,被其子清河王拓跋绍弑于天安殿,年仅三十九岁。
评:北魏道武帝出自“夷狄”,先祖不过是代郡一个微不足道的部落酋长,却能在群雄纷争的中原大地上勃兴,为日后拓跋氏在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年的基业奠定胜局,殊非易事。他的这一巨大成功,不仅依赖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他能正确地对待属于“异族”的中原文明,汲取先进的东西,建立适合于新环境的政治与经济体制。乐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文明,当是每一个成功的统治者的主要“秘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