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池塘养鱼 视频升级版
- 占家智
- 4869字
- 2020-06-25 20:04:05
第二节 养殖鱼类对池塘生态环境的要求
鱼类对池塘环境的适应性强是进行池塘养殖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我们所进行养殖的各种鱼类,只有对池塘的生态环境,包括水温、溶解氧、盐度、pH、水质等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才能保障它们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池塘中能够养殖,这是进行高密度饲养的基础,也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
纵观我们在池塘里进行养殖的主要鱼类,它们对池塘环境的要求如下。
一、水温
水温是对池塘养鱼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生态条件,适合在我国各地池塘中养殖的主要鱼类,如鲢鱼、鳙鱼、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鳊鱼、鲂鱼等都是广温性鱼类。也就是说,它们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即使水温的变化幅度较大它们也能生存,这些鱼类在1~38℃的水温中都可以存活下来,但适宜它们生长的温度为20~32℃,其中最适繁殖的温度为22~28℃。
提示
鱼类是变温动物(也就是所谓的冷血动物),水温对鱼类的摄食强度和生长发育都有重要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池塘内的水温升高对养殖鱼类摄食强度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它们的新陈代谢活动也有明显促进作用;而水温降低,鱼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也降低,导致它们食欲减退,生长速度也减慢。
二、溶解氧
就像人需要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一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则是鱼类及其他饵料生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在池塘高密度养殖时更显示出溶解氧的重要性,没有一定的溶解氧,也就无法取得池塘养殖的成功。
在池塘中进行养殖的几种鱼类的正常生长发育都要求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根据养殖的实践和研究表明,它们最适的溶氧量为5毫克/升,正常呼吸所需要的溶氧量一般要求不低于3.4毫克/升,1.5毫克/升左右的溶氧量为警戒浓度,降至1毫克/升以下就会造成鱼窒息死亡。当水中的溶氧量低于鱼类呼吸需求(即警戒浓度)时,鱼类的呼吸作用机制受到阻碍,体内的氧气得不到充分及时的供应。为了获取必需的氧气来维持各种生理功能,鱼类的被动呼吸运动加强,呼吸频率加快,而由于水体内可供利用的氧气不足,鱼类就会上浮到水面,把头拼命伸出水面,从空气中呼吸氧气,这就是鱼类的浮头现象。当溶氧量进一步低于鱼类所能耐受的范围时,就会引起窒息死亡,也就是我们养殖中所说的泛塘。
微孔增氧设备
另一方面,在适宜的范围内,在池塘中养殖鱼类的摄食强度都会随溶氧量的增加而增强,尤其是当水体中的溶氧量在1.5~4.0毫克/升之间时,摄食强度增加最迅速。
注意
在进行池塘养殖时,可通过增氧机的增氧作用、水草的光合作用等来提高水体的溶氧量,至少保证溶氧量达到3.4毫克/升以上,才是池塘养鱼高产高效的基础。
三、盐度
我国内陆在池塘中养殖的鱼类基本上都是淡水鱼类,适宜生活在盐度为0.5‰以下的水体中。当然在沿海地区也可以利用高位池进行一些海水鱼的养殖,这时池塘的盐度就比较高,有的可以达到35‰。
即使是淡水鱼,所承受的盐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长期的适应性也会导致它们对盐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如鲢鱼的幼鱼能适应盐度为5‰~6‰的咸淡水,成鱼能适应8‰~10‰的咸淡水。
四、pH
pH也就是水的酸碱度,表明池塘里适宜鱼类的养殖与生存的酸碱环境,pH为7时,人为地定义水体为中性水体,pH高于7时则称为碱性水体,pH低于7时则称为酸性水体。我们经常养殖的经济鱼类对池塘里的pH是有一定要求的,这是因为pH对鱼类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我国池塘养殖中的主要鱼类适宜的pH为6.8~8.8,其中最适范围为7.5~8.5,也就是说它们在微碱性的水中生长最好;如果池塘水体的pH长期处于6.0以下(强酸)和10.0以上(强碱)时,鱼类的生长会受到抑制,新陈代谢功能受到影响,甚至会直接导致死亡。不同的鱼类对池塘水体的pH变化也有较大的适应能力,而且它们的适应能力也不完全相同,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pH的适应范围为4.6~10.2;而鲤鱼pH的适应范围为4.4~10.4。
五、肥水
水和土地一样,有肥有瘦。所谓水的肥度,就是水的肥瘦程度,主要以水中作为鱼类饵料的浮游生物的含量多寡而定。浮游生物本身带有色泽,它在水中数量的多少又直接影响阳光在水中的穿透能力。
在池塘中养鱼时,由于是高密度养殖,池塘里的天然饵料远远不能满足鱼类的摄食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地投喂各种饲料,这些饲料不可能完全被鱼类摄食,那些没有被鱼类完全摄食的饲料就会沉积在水底。此外,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鱼类的数量众多,它们的排泄物也很多,这些排泄物和未被摄食的饲料会腐烂,加上一些水草及其他水生生物的尸体等都会腐烂,就会诱使一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变肥。因此可以说,在池塘中养鱼,肥水是这些鱼类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
当然,由于这些养殖鱼类自身的食性等生物学特点不同,因此它们对水质肥瘦的要求也不同。例如,草鱼、团头鲂、鳊鱼、青鱼、鲤鱼、鲫鱼等,尽管它们对肥水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从生长性能看,它们都要求较清瘦的水质,如果池塘水体较肥时,就会使鱼类容易患病。其中,青鱼对肥水的适应能力比草鱼强;鲤鱼、鲫鱼对肥水的适应能力则比青鱼更强。而鲢鱼、鳙鱼非常喜欢肥水,适应于浮游生物和腐屑多的肥水环境,其中,鳙鱼比鲢鱼有更强的耐肥力,它们都是典型的肥水鱼。
提示
我们在发展池塘养殖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适当进行多品种混养,合理搭配鲢鱼、鳙鱼等肥水鱼,尽可能控制水体的肥瘦度。
六、透明度
水的透明度就是阳光在水中的穿透程度。透明度的大小,是由水中浮游生物和泥沙等微细颗粒物质的含量所决定的。一般地说:夏、秋两季,浮游生物繁殖快,水体透明度低;冬、春两季,浮游生物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沉入水底,水体透明度高;刮风下雨天气,水中有波浪、泥沙随水流带入水体或底泥上泛时,透明度低;无风晴朗天气,水面平衡,水中透明度就高。而在一定的季节内和水中泥沙等颗粒物不多的情况下,水体的透明度又主要取决于水中浮游生物的含量。因此,在正常情况下,透明度直接反映了池塘水体的肥瘦程度。
提示
在精养鱼池中,可根据透明度及日变化和上、下风的变化来判断池塘水质的优劣。如肥水池透明度一般在25~40厘米,其日变化和上、下风变化大,表明水中溶解氧条件适中,鱼类易消化的藻类多。透明度过大,表明水中浮游生物量少,水质清瘦,有利于非滤食性鱼类的生长,但不利于滤食性鱼类的生长;透明度过小,表明水中有机物过多,池水耗氧因子过多,上下水层的水温和溶解氧差距大,水质容易恶化。
七、水色与水质
水色就是指池塘里水体的颜色,池水反映的颜色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浮游生物、悬浮颗粒、天空和池底色彩反射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而成。例如,富含钙、铁、镁盐的水呈黄绿色;富含溶解腐殖质的水呈褐色;含泥沙多的水呈土黄色而混浊等。但是精养池塘的水色主要是由池中繁殖的浮游植物而造成的,由于各种浮游植物细胞内含有不同的色素,当浮游植物繁殖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时,便使池水呈现不同颜色与浓度,而水体中鱼类易消化的浮游植物的种群和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水体的肥瘦程度。因此,在养鱼生产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日常管理工作便是观察池塘水色及其变化,以便大致了解浮游植物的繁殖情况,据此判断水质的肥瘦与好坏,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施肥或注水,以保证渔业生产顺利进行。在这方面,我国渔民积累了看水养鱼的宝贵经验,即“根据水色来判断水质优劣”的丰富经验。一种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甚至发生水华,就反映了该优势种所要求的生态类型。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绝大多数的水华是由蓝藻、绿藻、硅藻等藻类引起的,也有部分水华现象是由腰鞭毛虫这种浮游动物引起的。水华发生时,水呈蓝色或绿色,水中的溶解氧几乎为零,鱼虾无法生存,给渔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池塘常见水质类型,见表1-1。
表1-1 池塘常见水质类型
(续)
根据多年来渔民看水养鱼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肥水应具有“肥、活、嫩、爽”的表现。
1)“肥”就是浮游生物多且鱼类易消化的种类数量多。养殖户常用水的透明度的大小来衡量水的肥度,或以人站在上风头的池塘埂上能看到浅滩四五寸(13~15厘米)水底的贝壳等物为度,或以手臂伸入水中五六寸(16~20厘米)处弯曲五指时手指若隐若现作为肥度适当的指示,这样相当于有25~35厘米的透明度和20~50毫克/升的浮游植物量。
2)“活”就是水色和透明度常有变化,水色不死滞,随光照和时间不同而常有变化,这是浮游植物处于繁殖旺盛期的表现,养殖户所谓“早青晚绿”或“早红晚绿”及“半塘红半塘绿”等都是这个意思。观测表明,典型的活水是膝口藻水华,这种鞭毛藻类浮游生物游动较快,有显著的趋光性,白天常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产生垂直或水平游动,清晨上下水层分布均匀,日出后逐渐向表层集中,中午前后大部分集中在表层,后又逐渐下沉分散,9:00和13:00的透明度可相差7厘米,当这种藻类群聚于鱼池的某一边或一隅时,就出现所谓“半塘红半塘绿”的情况。养殖户看水时,不仅要求水色有日变化,还要求每十天、半个月常有变化,因此“活”还意味着藻类种群处在不断被利用和不断增长的状态,也就是说池塘中的物质循环处于良好状态。
3)“嫩”就是水色鲜嫩不老,也是易消化的浮游植物较多,细胞未衰老的表现。如果蓝藻等难消化的种类大量繁殖,水色呈灰蓝色或蓝绿色,或者浮游植物细胞衰老,均会降低水体的鲜嫩度,形成“老水”。所谓老水主要有两种表象:①水色发黄或发褐,这是藻类细胞老化的现象,广东渔民所称的老茶水(黄褐色)和黄蜡水(枯黄带绿)也属于此类;②水色发白,主要是蓝藻特别是极小型蓝藻滋生的一种表象,这种水的特点是pH很高(pH为9以上)和透明度很低(通常低于20厘米),水色发白是二氧化碳缺乏而使碳酸氢盐不断形成碳酸盐粉末的现象,与此同时,pH的升高促进了蓝藻的生长,养殖户遇到老水时,常用氨水加塘泥或大粪水或石灰水拌塘泥全池泼洒。
4)“爽”就是水质清爽,水面无油膜,混浊度较小,水中含氧量高,透明度不低于25厘米。养殖户所谓“爽”的肥水,浮游植物量一般均在100毫克/升以内。
在肥水的基础上,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带状或云块状水华。水华是水域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综合反映。其实水华水是一种超肥状态的水质,一种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就反映了该种植物所适应的生态类型及其对鱼类的影响,若其继续发展,则对养鱼有明显的危害。因而水华水在水产养殖中应加以控制,人们总是力求将水质控制在肥水但尚未达到水华状态的标准上,但是,另一方面水华却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浮游生物所适宜的水的理化性质、生物特点及它对鱼类生长、生存的影响与危害。加上水华看得清、捞得到、易鉴别,因而可以把它作为判断池塘水质的一个理想指标(表1-2)。
注意
池塘里的水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在渔业生产过程中,这几种水体常常相互转化。当肥水中浮游植物进一步增加,则易形成水华水,相反,如果水体中浮游植物含量过少或不易消化的浮游植物数量多,会形成瘦水或不好的水。
表1-2 池塘常见指标生物和水华种类与水质的关系
八、池水流动对鱼类生长和生存的影响
池塘水体的流动对提高养殖效益是非常有利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池塘表层水接触空气,溶解氧较丰富,通过池塘水体上下的不断流动,可以将溶氧量较高的上层水输送到池塘的中下层直至底泥中,使下层水的溶解氧得到补充,改善了池塘下层水的氧气条件,为底层鱼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氧气;二是通过水流的运动,加速了下层水和塘泥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从而加速池塘物质循环强度,提高池塘的生产力;三是通过水体的流动,可以及时将池塘里过多的有机物排放出池塘,对改善水质具有重要作用;四是通过水体的流动可以适当增加池塘的养殖密度,一般可提高密度10%左右。
但是,当在夜间发生池水流动时,由于中下层水的耗氧因子多,浮游植物和高等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无法进行,致使夜间池塘里的实际耗氧量增加,使水体中的溶氧量很快下降。这就加速了整个池塘溶解氧的消耗速度,容易造成池塘缺氧,引起鱼类浮头,甚至窒息死亡。
提示
一定要注意对池塘进行换冲水时最好放在晴天的白天进行。同时为了防止鱼类浮头,可在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从而使上、下水层的溶解氧、温度和营养盐类进行上下流动,既改善了池塘水质,又防止了鱼类浮头,也促进了池塘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