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50岁后,陪伴父母最多的是疾病
5 父母生病,是一种渴望爱的表现
身为子女,你会发现父母50岁以后身体越来越差,今天这里不舒服,明天那里又隐隐作痛;今天要你陪着去医院,明天又让你带着去拿药。明明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看起来一切都挺正常的,可是父母还是一副要病倒的样子。
从最初的心急如焚,到后来的习以为常。每当父母跟你唠叨,自己哪儿又不舒服了,你就会敷衍地“嗯”几声,然后随口说:“哪天带您去医院看看。”
好好的,怎么总生病呢?这是儿女们的疑问。
父母也会觉得,人老了,不中用了。
除了生理机能退化、脏器老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爱的渴望。他们需要子女常常出现在他们面前,并且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对他们的关心和爱。
我遇到过一位情绪不太好的太太,她54岁,和丈夫的感情并不好,一辈子吵吵闹闹。这位太太有一个儿子,上学时在国内,虽然不常见面,但至少每天通一个电话。儿子研究生毕业以后,去了英国工作。
初到英国,年轻人可能是一直忙于工作,一周都不曾给妈妈打一个电话。这下好了,多日的思念囤积起来,这位太太开始失眠、多梦、胸闷、气短,总之就是各种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医生给出的结果是神经衰弱,但其他大问题是没有的。药也吃了,但这位太太每天还是不舒服。
后来,这位太太找到我。
她说:“只要儿子回来,一看见他,我的病就好了一半了,身体也舒服了。他一走,我的病就一天比一天重。总是担心儿子,怕他在国外过得太辛苦。可是,儿子似乎总觉得我很烦,一听到我的电话,要么发脾气,要么就说自己忙。”
说到这里,太太哭得像个小孩子。
对于太太来说,她和丈夫的亲密度非常一般,多年来一直把情感投注在儿子身上,如今儿子不在身边,她的身体不适其实就是渴望爱的表现。
虽然我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在专业度上,我把她转介给我的心理治疗老师。
三个月以后,那位太太打电话过来说:“儿子现在每周给我打三个电话,语气和态度也比之前温和可爱了许多。我儿子还说,以后每三个月回来陪我几天。我现在病也好了,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电话里,我听出了她声音中掩饰不住的喜悦。
心理治疗的意义自不必说,但是心病还需心药医。这位太太的身体出现状况,是因为思念儿子,可是儿子又不愿意和妈妈有过多的联系。一位渴望爱的妈妈,她的儿子愿意转过身来温柔以待,这就是世间绝无仅有的灵丹妙药。
太多时候,我们以为父母生病后只要去看医生,打针吃药住院,病自然就会好。如果医生都搞不定,那么父母的病可能就是顽疾,也只能寄希望于民间偏方了。很少有子女知道,医生治不好的病,身为子女的我们,手中可能握着那剂灵验的药方。这个药方很简单,只有一个字——爱。
身为子女,要给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有空就陪陪他们,回不了家一定要记得打电话、发微信,或是视频通话。别让他们在思念与渴望中生病。
我有一位朋友是全科医生,在社区工作。他的患者当中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因为害怕孤独,特别不愿意让仅有的女儿到外地工作。每次女儿一离家,老人就隐隐地感到气短胸闷。女儿平时很少请假,但只要一听说妈妈身体不舒服,就会马不停蹄地从外地赶回来。女儿带着老人去检查,没有发现问题,母女俩才能松一口气。
一年多下来,只要女儿不在家里,老人就开始心绞痛。女儿每次听到妈妈身体不舒服,就会提早回家。一回来,老人就好了大半。女儿多次带着老人检查,发现老人心脏的病灶已经坐实,检查单上赫然写着——冠心病。
发现妈妈患病,女儿为了照顾妈妈,就辞掉了那份经常出差的工作。这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患病经过,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老人的病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过于依恋孩子,过于渴望孩子留在身边,便一次次用生病来召唤回女儿。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阳性强化法。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能够获得奖赏时,这种行为就会被保留下来,形成一种固定的行为习惯。就比如这位患了冠心病的老人,最初女儿离家,她有一点儿焦虑和郁闷的情绪,身体确实不舒服。而女儿因为母亲身体不舒服及时出现在了母亲面前。不舒服——见到女儿——母女圆聚; 生病——见到女儿——女儿陪自己。生病对于老人来讲,紧接着就会面临女儿回家这一奖赏。
这招很好使、很管用,老人的潜意识开始告诉自己:我生病该多好,我生病了,我的女儿就会回来。人的情绪会影响身体机能和血液的运行。如此一来,病由心生,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听起来,父母们不好好照顾自己,却还要自己找病,真不让人省心。但这背后却也透着他们渴望爱,却很难得到爱的痛苦与辛酸。如果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获得子女的爱,相信父母们一定不愿意通过生病的方式。
告诉父母,自己很爱他们,自己也愿意时刻陪伴在他们身边,只是因为工作,真的没办法;但只要有时间,就会回来陪伴他们。如果人回不来,现在快递物流如此发达,寄一些老人吃的、用的东西给他们,也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