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竞争货币”实践
假如哈耶克穿越到我国的西汉王朝,成为那个时代的国师,一定有机会实践自己的竞争货币理论。
为解决流通货币不足的问题,汉文帝和他的“经济学顾问”就实施过货币的“去国家化”计划。
汉文帝五年(前152年),“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也就是宣布任何人都可以参与铸造货币。此举确实解决了流通中货币不足的问题,但也导致了意想不到的竞争。这一政策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各郡县使用的铸钱轻重不同,流通起来需要相互换算,非常烦琐,平白增加了交易成本。
这一政策也使得私人铸币者大发横财。如《史记》所述:“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
“货币的非国家化”是否正确姑且不说,其过程必然会经历一定程度的混乱。而那些参与竞争的“发币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在铸钱时混入铅、铁等贱金属。西汉贾谊就记载了当时“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
直到公元前113年,在大臣建议下,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才正式收回了铸币权。当时,汉武帝不得不通过铁腕手段,将一些豪强的钱财收归国有,这才有了西汉的长期稳定。
美国历史上也曾经历过一个“自由银行时代”。自从1836年杰克逊总统否决了延续美国第二中央银行的提案之后,联邦政府就从银行监管中退出,开设银行只需要在州政府备案即可。于是,各州之间争相降低开设银行的门槛,各种私人小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美国当时没有统一的货币,各个银行都可以发行自己的钞票,因而出现了各种私人发行的“竞争货币”并存的局面。由于这种银行随时可能会倒闭,其发行的钞票的信誉度也受到广泛怀疑,金融体系一片混乱,因而这段历史也被戏称为“野猫银行”时代。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正是这种乱局的一个产物。
金银的去货币化
贝壳作为货币的历史非常悠久。
大约4000年前,整个非洲、南亚、东亚和大洋洲都是用贝壳来交易。一直到20世纪初,英属乌干达还可以用贝壳来缴税。
甲骨文中的“朋”字,形为两串贝壳,仿佛两位达成共识的人在用贝壳做交易。汉字中有不少与财产有关的字,都是以“贝”为偏旁构成,如账、债等。
古希腊的第一批铸币,就是用黄金模仿贝壳形状铸成的。
可以说,黄金是贝壳的“2.0版本”。
几乎与吕底亚王国同时,我国发展出另一种略有不同的铸币,用的是铜币和没有印记的金银元宝。这两种铸币制度的共通性在于都是以黄金和白银为基础。
早期,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在都使用金银复本位制,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例是固定的,但这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因为黄金和白银的价值并不总是恒定的,所以就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随着西班牙人洗劫了南美洲2500吨黄金,然后坐吃山空,后来被英国人通过贸易洗劫了一大部分,而英国用这些黄金确立了金本位制度。其他各国一看英国这么强大,纷纷效仿。特别是德国,德国在普法战争后卖出白银、买入黄金;而法国采取的政策是限制银币的每日流通量,进一步打压银价,造成银价大跌,世界各国跟风抛售白银。1870年前后,除我国外,金本位开始在世界许多国家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黄金储备最多的国家,于是一个新的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在新的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则盯住美元。只有各国的中央银行才可以将自己持有的美元兑换为黄金,私人持有的美元不能够兑换黄金。这个机制几乎使美国成为世界银行。
这样,美元以黄金作后盾,开始顺利地在全球流通。但随着美元由“美元荒”转变为“美元过剩”,外国商人在同美国做生意时,渐渐愿意接受黄金而不愿意接受美元。这时,法国政府带头向美国要求以美元兑换黄金,然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跟进,最终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以官价兑换黄金,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1976年,牙买加会议召开,正式取消黄金官价,世界各国开始实施黄金的非货币化。至此,黄金如同一个被废黜的储君,而美元这种信用货币终于在形式上一统天下。
尽管如此,黄金始终是各国法币系统一个事实上的竞争者。金银天生就具备充当货币的属性,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优点;同时,其储量有限,开采有难度。这就是为什么卡尔·马克思曾说“货币天然是金银”。可以说,美元这种“硬通货”的竞争货币一直都存在。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除非来一次恶性通货膨胀,否则没有哪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会放弃铸币权。现在的数字货币技术尚不成熟,就算技术有了跨越式飞跃,产生了一种理论上势不可挡的加密货币,全球主要央行依然有办法应对,最后像废黜黄金一样废黜这种加密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