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入门
简单来讲,我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理性行为的一种科学。每个人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出很多决定,比如今天一大早要起来开会,来听这个讲座。为什么要听呢?你一定是有你的目的。我们称什么叫理性行为呢?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目的,不管你想过还是没想过,或者是本能的,你会觉得这个事情对自己是好的。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资源问题,还包括你的行动,包括你的选择。
——海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是当时改革的一个产物。而北大的经济学可谓是随着我国这一最高学府一起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当年京师大学堂开设的六个学科里就包括商科,这是经济学最开始的一个分支。后来到了191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经济系,1985年经济系又在原有基础上升级为经济学院,并且把管理学分了出去,成立了著名的光华管理学院。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经济学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对其向往又畏惧。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有一门课程叫作经济学原理,每一位刚刚入学的新生都需要从这一门课开始,步入经济学的殿堂。北大很多著名的教授都为本科生上过这门课,他们始终认为凡事开始的第一步最重要,经济学的启蒙教育更是如此。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海闻便是这些教授中的一员。
海闻教授的经济学原理课常常从经济学的发展变化开始,虽然他常说“首先介绍什么是经济学,先接受一些定义,这是比较枯燥的”,但是这样乏味的学习却是十分必要的。
最早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是马歇尔在一百多年前写的,他把经济学定义成什么呢?他用了很通俗的一段话:这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我们每天的工作、学习都有其内在规律,而这些值得研究的东西就是经济学。这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定义。
后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写了一本经济学的教科书,非常有名,现在已经出到了第十九版,可见其受欢迎程度。那么,萨缪尔森是如何看经济学的呢?他认为这是一门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分配给个人的学问。这里需要注意两个关键词,稀缺和分配。我们常说人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永远没有办法满足,所以,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无法根据量的大小来评价资源的多少,而是要结合人的需求和欲望来看。另外,就是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分配出去的问题。我们总说房价高,那么房价为什么高?其实这就涉及分配问题,即如何把建造出来的房屋以合理的价格分给每一个人(或者说大多数人)。这些就是萨缪尔森对经济学的理解。
到了20世纪90年代,另外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出版了一本教材。他对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当中的个人、厂商、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如何选择和这些选择如何主导社会资源的利用的学问。其实经济学定义的本质没有变化,斯蒂格利茨依然是在讨论资源的利用,但是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是在讲个人怎么选择,厂商怎么选择,政府和其他组织又如何选择。
所以,不难看出,经济学的本质就是讨论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我们怎么用它,这个决定谁来做。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权利,也有着自己的利益需求。个人决定怎么用自己的钱;厂商决定怎么用自己的资本,或者如何让自己的劳动力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而政府则考虑统筹规划的问题。海闻教授对经济学的理解是:这是一门研究人类理性行为的科学。什么是理性行为?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有目的的,不管是深思熟虑还是出于本能,我们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即趋利避害。所以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在做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投入产出比的问题,自己的付出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海闻教授认为不能将经济学简单地局限在资源的问题上,其中还应包括一个人的行动和选择,厂商的行为以及政府的决策。
在一次演讲中,海闻教授举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
猪肉价格上涨了,不同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首先是消费者,价格上涨直接带来的就是猪肉销量的下降,原本喜欢吃的会少吃一点,不怎么喜欢吃的则干脆不吃了,这就是一种选择行为。那么养猪的人呢?这一群体就相当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厂商,他们看到猪肉价格上涨了,就觉得养猪能赚更多的钱,于是养猪的人大幅增多。那么政府呢?媒体报道说猪肉价格上涨了,人们看到以后会有不满的情绪,政府看到了就会采取措施,不然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所以,任何一件事情发生时,每个人、每个群体都会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并且做出反应,这就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经济学研究每一个人怎么做决策,而在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又会有很多考虑因素。我们先假设人都是理性的,我们都会选择对自己最好的东西,这并非一件坏事,比如吃饭就吃对自己身体最好的,上大学要上最好的学校,专业也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我手上如果有100元钱,那么我一定买我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人的理性行为。
但是资源是稀缺的,钱对某些人来说也是稀缺的,同样,机会、时间都是稀缺的,所以我们没法实现自己的所有选择。有些人小时候想赚钱,又想当科学家,还想为人民服务,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就会面临选择。前面提到的斯蒂格利茨也谈过选择,那究竟怎么做选择,以什么样的标准做决策呢?简单地说,就是进行比较,哪一个对我最好我就选哪个。但是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这就是选择的机会成本。至此,经济学的三个基本概念都出来了: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所以你必须做选择,但是你做选择是有成本的。
前面我们说经济学是讲研究人的行为的问题,后面又说经济学教我们如何做决策。其实,经济学就是指导我们如何幸福地生活。所以,不管你是不是学经济学的,你都需要明白经济学的原理。举个例子,学法律的人需要懂经济学吗?美国有一条法律规定:如果开车不系安全带,要罚款50到100美元。这个法规出台的时候大家都说很好啊,很多实验结果都表明系上安全带以后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死亡率。但是有的经济学家就做了研究,说这条法规会有负面影响。结果发现,当车祸发生以后,车内的人死亡率的确降低了,但是车外的人死亡率却提高了。原来系上安全带以后驾驶员觉得自己安全了,于是车速普遍提高了,所以原来不会致命的事故都因为车速过快而酿成惨案。这就是在制定法律的时候没有研究人的行为,只是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常常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案例:有的企业效益不好,需要裁员,但是很多职工都是一家两口在这里上班,就会面临双双下岗的局面,于是领导说照顾一下吧,每家只给一个工作岗位。结果呢?离婚率大大增加,大家都跑去离婚了,这样就变成两家了,大家都能继续工作。开始的时候,同事之间还相互问“你离了吗”,可是慢慢地有些员工就假戏真做,发生了好多纠纷。这样的情况在分房子过程中也很常见。
所以,这世上千千万万的事情都是人的行为,而这都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政策的出台会引发怎样的反应,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总而言之,经济学是一门和我们生活关系紧密又缤纷多彩的学科,在很多领域都有它的身影。
你不知道的经济学
经济学的结构
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庞大的学科,包含了很多分支,它比别的人文社科包含的知识都要多。我们很难从文理科的角度来划分经济学,因为在美国,经济学博士的数学要求比工科还要高,所以这是一门文理科兼顾的学科。
它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的经济学原理,这是入门。其次,就是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整体问题,比如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失业率等,这些都属于宏观经济学;而企业行为、个人行为、消费者行为,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则属于微观经济学。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也是经济学的基础。另外经济学也需要分析,尤其需要准确、有把握的分析。你要做决策,那么做决策之前信息就要充分。对于经济学来说,我们需要的不是猜测和估计,而是确切的数据、信息。比方说CPI,它涨了6%说明什么?说明有通货膨胀,物价平均涨了6%。那我用什么办法把它降到3%呢?我们可以提高利率,那要提高多少利率才能降到3%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准确的信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分析。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经济学家既是医生又是药学家,在诊治国家或者企业的经济问题的时候,他必须准确知道问题所在,感冒还是别的更严重的病,用药的话,需要多大的剂量,这些都必须考虑透彻。这其中就需要用到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以大量的模型做支撑,进行分析。另外还有一些应用类经济学,比如涉及人民币汇率、国际贸易收支的国际经济学;涉及公共卫生、财政、政府开支、产业组织的公共经济学以及涉及货币、银行体制的金融学,这些都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这就是经济学整体的框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