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区家事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社区

社区是城市居民情感的纽带、生活的共同体,守望互助、邻里帮扶的基地,更是社区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的依托。为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以社区为家,社区以人为本,关爱人、服务人、教育人和凝聚人的“人文社区”,从而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宿感和认同感,便于家事纠纷的解决;怎样从社区这一基础出发,谋求社区在解决家事纠纷中建设良性运行机制;如何对社区建设进行投入,理顺各种关系,加强社区服务,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居民需求;如何针对社区内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涌现,探索社区开展家事纠纷解决的社会化工作途径;如何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使用本土文化,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社区家事纠纷解决体系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关注的。

一、社区的含义

(一)社区的概念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1855—1936)在1887年出版的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从社会理论研究的角度首次提出了社区的概念。滕尼斯将社区理解为建立在所谓“本质的意志”基础上的一种“自然社会”。这种社会建立在一致的自然情感和文化意识的基础上,成员之间具有排他性的紧密的社会联系。他认为社区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而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第一次对社区作出明确概念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帕克认为,社区(community)是理解现代文明转变的基本单位。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帕克所讲的组织制度包括:(1)生态体制,即人口和组织的地理分布;(2)经济组织,即社区中的企业组织及其所构成的经济结构;(3)文化和政治体制,即约束社区成员、组织的规范体系。帕克还进一步概括了社区基本特点:(1)它有一群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2)这些人口不同程度地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3)社区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社区的概念逐步从制度、要素、内部结构、地域等角度进一步加以明确。20世纪30年代初,以费孝通为首的一些燕京大学学生在翻译帕克的“Community is not Society”时,将“Community”译为中文的“社区”,将社区概念引进我国。费孝通先生在谈到“社区”这个术语的翻译时指出:社会是人际关系的综合,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社会,而社会却不是社区,“这个词实际是指在一个地方共同生活的人,是指一群聚集在一个地方分工合作的人,它是具体的,这群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构成社会。”后来,费孝通将社区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一地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他们在吴文藻先生的指导下,与其他学者一起致力于我国本土的社区研究,确立了社区研究在我国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后来,在中国社会学界中“Community”的“社区”这个译名被一直沿用下来,逐步成为社会学的一个专门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共同体,社区内部的成员拥有一块地域,成员与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密不可分。故也有学者称社区为“地区共同社会”或“共同区域社会”。国内学者对“社区”这一概念的争议在于,究竟该从社区地域、社区资源、行政划分、规模大小、文化氛围、情感归属等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来界定较为合理?北大学者指出,“社区”是“社(会)”和“(地)区”这两者的结合,认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共同体。也有学者认为社区是指按照便于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并考虑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作适当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还有学者认为社区是指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进行的特定社会活动的区域。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社区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的社会。

尽管社会学家给社区下的定义有一百多种,各不相同,但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所以一般认为,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具体讲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社区的概念暗含着政府权力的淡出,社会自治组织能力的提升,体现的是社会的自助、自主、自治,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共担和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

(二)社区的特征

社区作为一个地域性人们生活的社会共同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由于社区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活动是在本社区内进行的,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各种生活资料,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以此建立多种社会人际关系,通过社区,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因此,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还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仅包括一定的地域,而且还包括人们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所以说,社区是具有相对完整意义和相对独立意义的社会单位。社区内部有相对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有相对配套的制度、规范和管理体系。人们共同经营社会生活、自身生存、发展的各种基本需要都能在社区得到满足。总之,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的内容全部包括在社区之中,社区就是一个社会实体。

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

聚落是指人类居住的各种形式场所。它不仅是简单的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而且是与居住地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劳动用地的集合物。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是最早从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寻求适合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各种活动的基地,并逐渐由临时的、移动的向永久的、固定的方向转化,形成了以多所房屋组成的居住地,即以聚落为主体的居住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恰恰说明了聚落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产物。聚落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交活动的处所,又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我国的聚落形式有村落、集镇、县城和城市等,它们都是社区的承载体。正是这些承载体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类型结构的社区。所以,社区是人类活动高度聚集的地域空间,它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

3.社区是多功能的集合体

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社区与目标和功能单一化的社会组织不同,它的功能是多重的。就我国城市社区的状况而言,社区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是协管功能。社区属于基层行政组织,具有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功能。社区组织是党和政府连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社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协助政府做好基层社会的工作,维护社区的治安、调节民间纠纷、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基层社会的稳定。

二是民主自治功能。社区是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行之有效的载体。所谓的民主自治,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依法自治。社区是承接政府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的载体,是推进“政企、政社、政事”分离,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动力。

三是监督功能。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居民作为某一社区的正式成员,在本社区范围内享有参与社区管理、选举人民代表、选举社区工作者的权利。社区自治组织是代表群众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组织机构。社区是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载体。

四是文化功能。我国的基层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功能。社区文化是基层社会对群众寓管理和教育于服务之中的最好形式,是凝聚人心的工程,因此,文化功能也就是凝聚力功能。

五是平台功能。社区是社区居民交流活动的平台,它为人们沟通社交、求学求知、发明创造、成家立业、结亲访友等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

4.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确切地说,自从有了农业,形成了村落,就有了社区。社区最早形成的形式是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社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其内部结构、社会性质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社区的发展随着先进生产力的进步而步入良性的运行阶段,所以说,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总之,社区是人们共同经营和生活的基本社会单位,社区为人们参与重要社会生活、经营共同的社会生活提供最基本的场所和条件,社区活动中包含着生活活动最基本的内容。社区是社会的构成单位,是一个具体的、有限制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三)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

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社区的定义应该包括三个要素:第一要素是联系网络。即社区是维系社会和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的家庭之外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网络。第二要素是在同一地点的居住区。这里强调的是社区的地域性,任何社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不仅供人们在其中居住和生活,而且也是形成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的一个物质前提,因此这一条是所有社区概念都必须具有的要素。第三要素是凝聚力、情感与公共活动。就是说,社区有显性的物质外表和隐形的精神内容,真正构成社区本质的不在于其生活设施及环境如何,而在于是否形成了社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社区包括以下要素:人口、地域、经济、社区的专业分工和相互依赖关系、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共同的文化制度、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等。

1.人口要素

人是社区的主体,人口要素是社区的第一要素。人口是社区发展的承担者,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社区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区需要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人口数量决定了社区的社会关系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它既是衡量社区规模的重要标志,又是确定社区层次的重要依据。

2.地域要素

地域是社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它是人们从事各项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人们基本的生存空间,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社区需要一定的地理区域,地理区域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构成社区的重要条件。

3.组织要素

社区组织要素,是指社区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以满足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社区内成员必须在一定的社区组织的管理下生活,需要有一定的机构来协调人们的行为,这样就产生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保证了社区内人们共同、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它也是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根据社区内组织的人际关系性质的不同,社区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大类。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严格的组织制度、体系和运行方式,以及组织的场地、设备、资源等特点,如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中心、调解中心、银行、学校等;非正式组织具有自然形成、规模较小、组织规范约束力弱、成员间关系紧密和认同感强等特点,如社区合唱团、舞蹈队等。

4.文化要素

社区文化要素,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反映了社区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内容。相对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是社区人群相互关联的基础。

5.心理要素

社区心理要素,是指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产生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同社区的不同结构会对社区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对生活的社区会产生或自豪或羞耻的情感,这就是社区的归属感;一个人与他人互动,把自己看成是社区的成员并承担一定的义务,这就是社区的认同感。

6.物质要素

社区的物质要素,主要是指为社区成员生活、活动和发展所提供的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基本服务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如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等。它是保障社区成员生存的必要手段,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不仅是社区人群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联系社区人群的纽带。

二、社区的基本类型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按社区规模分为:巨大型社区(上百万人口)、大型社区(几十万到百万人口)、中型社区(十万到几十万人口)、小型社区(一万到十万人口)、微型社区(一万以下人口)。按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时间要素可分为: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但是,社区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是以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和社会组织形态等多元标准,把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城镇社区。本书就是拟在城市社区中构建家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一)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指生活在城市一定空间以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社会活动的居民所组成的、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地区性社会生活共同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社区成为多学科学者研究的对象。

从地域和人口方面来看,城市社区往往建设在交通要道、繁华地带,或是具有某种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地貌特点通常是比较平坦且有充足易取的水资源,同时城市之间的地理位置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城市沿交通线成长形成;城市社区人口密度大,人口结构的异质性特点突出。

在社会组织形态上,城市社区由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分工精细,专业化强,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一个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这个组织体系具有规模庞大、内部职能分工和权力分层复杂的多层制管理结构。

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社区中不同职业、阶层、文化背景的人居住在一起,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都呈现出较大差异,使城市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表现为多元化、异质化和现代化的特点。

在经济活动方式上,表现为以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其经济特点是促进人口集中和人际交流,促进社会分工,加快专业化生产和服务行业发展。

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是:人口集中、居住密度大、经济活动复杂、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结构复杂、人员流动大、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社会生活的节奏较快、社会文化的变迁速度快等。

城市社区不等同于街道或小区,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街道和小区都可以算作城市社区。而且传统观点认为街道就是一种社区,这与我国历史遗留的行政区划关系密切。以大中城市为例,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以街道为主要载体。

(二)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

从地域和人口的特征来看,农村社区人们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流动性小,人口的职业结构比较简单,人口结构的同质性强。

从社会组织形态来看,农村社区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亲属关系,以及长期在一起生活形成的乡亲关系。农村社区中家庭、亲属、邻里等初级关系和初级群体非常重要。

从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看,农村社区生产方式简单,生活方式单调,生活节奏缓慢,人们活动的范围较小,交往面较窄。

从生产方式上看,农村社区是以农业为主;经济活动方式为一家一户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生产上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生产效率低,季节性强,劳动分工不明晰,社区经济活动简单。

农村社区的特征:地域依赖性强;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活动简单;家庭发挥多种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具有较多的地方色彩,村民的心理趋于保守型和情感型。

农村社区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农村社区在三个领域正在发生着变化:第一,地方自主权减弱;第二,地方单位的服务区与自然社区的一致性程度发生变化,社区外的服务区在扩大;第三,对社区心理认同感的变化,个人对当地越来越缺乏认同。

(三)城镇社区

城镇社区,是连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中间环节,规模不及城市大,但具有城市性质、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它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基本的社区类型。

城镇社区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融合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镇社区中既有从事农业劳动的农业人口,也有从事非农产业的非农业人口,还有同时从事两种活动的兼业人口。

第二,城镇社区的经济结构往往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兼而有之,而且各行业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

第三,城镇社区的文化较多体现了城乡两种文化的交融,既有地处农村地区所特有的“乡土文化”,也有受城市影响的城市文化。

第四,从生活方式来看,城镇社区既表现出明显的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又具有农村生活方式的特征。

不论社区的区划如何,社区的定位是一定的,就是沟通政府和社会的桥梁、中介,因此它既不完全政府化也不是完全的民间组织,这一点与国外自治型社区有着本质的区分。

三、社区的功能

社区存在的意义在于沟通政府与社会,进而促进城市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并不断地为居民提供城市社区服务,改善生活环境,实现这些就有赖于城市社区的功能。作为中介组织的社区具有如下功能:

(一)政治功能

经济体制转型之前,我国是“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政治政策工作通过行政渠道解决,经济工作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社会工作通过行政逐级落实。总而言之,政府承担了所有的角色,国家行为摄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使国家在垂直行政的过程中要直接面对种种压力和困难。改革打破了国家统管的模式,国家、单位、社会各司其职即政企、政事、政社分离。国家缩小管理范围,放权给社会,直接导致社会的职能扩大了,同时也反映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社会职能的加强给社区的发展带来了可能性,作为中介组织的社区,在新的体制下,很大程度地承担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缓冲器。首先,在改革进入攻坚战的阶段,很多国家无法解决的问题落实到了社区,如机构、产业调整带来的下岗与失业问题,社区在“再就业”工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样一来,减少了改革对国家的震荡,一定程度起到了政治的功效。其次,许多由于下岗、失业等原因,闲置在家的人在今天也为数不少,他们经常对周围的事物不满或抱怨,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邻里纠纷或直接找到居委会发火,成为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这时社区尤其是居委会的协调人员就担起了化解矛盾的使命。再次,社区的治安保卫工作为防范、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保障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一个安定团结的大环境下进行。最后,社区既为中介性的社会组织,就有沟通与反馈的作用,政策在群众中的接受程度、老百姓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反映都可以通过社区的各种组织传达到政府的相关机构,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教育功能

二十一世纪是人力资源竞争的世纪,人力资源要靠教育来开掘。社区组织建设也不外乎于此,开展社区教育较之正规教育范围广、渠道多、形式多样。就教育对象而言,一方面,作为开展社区工作的组织管理人员,即社区工作者需要通过知识、技能、观念的不断更新来确保社区工作有量有质的进行,针对这部分人员要以提高其素质和工作能力为主,邀请有经验的管理服务人员、老同志交流社区工作技巧,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邀请高校的学者走进社区,把新观念、新思想带到社区。另一方面,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拥有众多的社区(会)成员,社区居民是最广泛的受教育对象。结合二十一世纪城市人口的老龄化趋势,老年人不可忽视地成为社区教育的主要成员结构,对于老年人的教育可以和老年服务结合开展,以保健、兴趣、经营家庭技巧、处理关系等为主的培训有着广阔的前景。

(三)服务功能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社区服务功能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基础保障和福利性保障,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就许多大中城市目前的社区而言,社区服务的内容已经涉及生活服务,对孤、老、病、残、幼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优抚服务、家庭服务、治安服务、就业服务、活动中心、救助中心等样样俱全,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服务已逐渐步入各个社区。事实上,在众多社区功能中,服务功能是最具体的,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合理的,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有市场的都是社区服务的内容。

(四)参与功能

在今天的大街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宣传语: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不错,社区的管理、发展、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居民的参与。社区的参与功能体现在居民的参政议政、参与管理当中,如业主委员会、志愿者行动。社区参与不仅体现了社区中每一位成员的主人翁地位,还在参与工程中加深了成员间的相互了解,成员和社会组织、团体、政府间的了解、信赖、协调。从而凝聚小社区,融合大社区。

当然,社区的功能还有很多,如互助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化功能、凝聚功能、整合社会资源功能、安全稳定功能等。而且社区的各种功能互相融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社区组织中。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目前应当重点培育和完善的社区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管理功能:管理生活在社区的居民的社会生活事务;

2.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

3.保障功能:救助和保护社区内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4.教育功能: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

5.安全稳定功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包括家事纠纷,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