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包括京剧艺术在内的很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顿——不被广泛接纳和了解的困顿。入行近三十年,我和同行师友经历了京剧行业的浮沉起落,更见证了在时代推动下整个戏曲事业的蓬勃回归。

我们打小入戏校科班学艺,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成角儿的梦,也有一颗踏实坚守的心,这两点特质让学戏的孩子既骄傲也谦卑;没有角儿的舞台黯淡失色,不协作更唱不成一台戏。所以,我们懂得唯有辅车相依、精诚团结,才能取得圆满。

十二岁学戏,十四岁入科,十六岁出道,一路受到老师和同行们的厚爱与帮扶,虽有坎坷,但终究是个幸运儿。懵懂的儿时就被启蒙先生引入老生流派的最高殿堂“余派”之门,入校后又得恩师悉心教导和倾囊传授,稍大一些又有机会得以拜访大江南北的老生名宿们,这份求艺履历也是我最大的荣光。从小就想成角儿,楷模是梅兰芳,榜样是余叔岩,偶像是孟小冬。我努力研习老唱片,恨不得钻进那些声音里,去摸一摸先贤们的衣角。传承,也成了那些年我学习的全部追求。

二十岁那年的某场演出,大幕拉开,观众寥寥。忽然感觉自己应该再多一点思考和行动,京剧是美的艺术,值得让更多人看到。于是,我开始了传播之路,这一走就是二十年。从起初去中学、大学分享,去私人俱乐部做沙龙,到后来把讲座做成系列剧目欣赏,又借助网络传播。这些年,从自己讲,到搭建平台,再到组建教师团队,研发课程和教材,我们始终在努力。

如果说二十年前的初心是想要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观众,而今天看来,传播本身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表演相互作用。我们从2016年在喜马拉雅FM推出了100期《京剧其实很好玩》音频节目至今,看到了大众传播对京剧艺术在当代传播的重要作用。2018年,我们又集结了四十多位行业内外的专业人士,共同编纂了同名《京剧其实很好玩》的全国首套青少年京剧通识教材。该教材面市以来,受到孩子们的喜爱,目前也已经成为与瑜音社合作的二十多家学校的专属京剧教材。

与此同时,我们携手插画师和专栏作家,创作了“鱼粑粑和戏多多”的卡通形象,把它们做成演出前的动画片导赏,它们的形象作为公众号和微博的日常推送内容,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瑜老板三分钟京剧小灶》是我带领的瑜音社联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打造的第二套书籍,作为一套轻漫画小书,它无法概括京剧的全貌,但可以让我们看到京剧传播的可能性。

感谢所有在京剧艺术传播的路上,给予我们支持和关注的人。传播京剧艺术之美,实现京剧艺术的当代化,我们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