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博弈”——海路与陆路

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标志是轮船与火车。

到了19世纪中后期,世界上主要的商业船舶或海军战舰都已不依赖风帆动力,而改用蒸汽动力。铁路建设也同时进入高潮,美国和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是工程史上的奇迹,投资回报率高,对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贡献极大。由此对比张库大道上的驼队与牛车,对比山西商人的经营方式,可以明显看出时代的差距。

同样在19世纪中后期,世界上有两大强国在竞争,英国与俄国,史称“大博弈”(The Great Game)。英国从海上扩张,俄国从陆上扩张,双方在中亚诸国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区进行争夺,其结果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政治地理。

自美国独立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商路是远东航线——从英国出发,经直布罗陀到地中海,再经苏伊士运河到亚丁,由此进入阿拉伯海、印度洋,穿过马六甲,进入中国南海和东海。当时的船舶续航能力有限,沿途需要加煤和检修,人员也需要休整。如果从远东的东京、天津、汉口出发,经过上海、香港、西贡、新加坡、科伦坡、亚丁、苏伊士运河(塞得港)进入地中海,到达欧洲大陆及英国,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多月的时间,舒适度和安全性都比较差——这条航线上有几个风浪区,大多数人都会晕船;在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条件下,毁损或沉船事故常有发生,商业保险的费用也很高。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俄国提出了兴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计划。

俄国本来在其欧洲部分已建成铁路网,并与欧洲各国的铁路网相连接。兴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是指从位于乌拉尔山脉东麓的车里雅宾斯克(Челя́бинск, Chelyabinsk)到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7416公里;若与先前的铁路网相连接,即通往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九千多公里。按照当时的设计速度,从海参崴到圣彼得堡,火车需时为二十至二十五天,不到海上行程的一半时间,舒适度与安全性却大大提高。当时火车不夜行,每晚住在车站附近的旅店,不必经受晕船的折磨,却可以有酒会和舞会的欢快。

当时的中国和日本看得比较多的是这条铁路的军事意义——俄国可以快速向远东地区增兵——感到了军事上的威胁。从英国的角度来看,更多是经济意义,若是这条铁路成功成为连接欧亚的大通道,新加坡以东的人员与货物都从这条铁路走,经过莫斯科或圣彼得堡再进入欧洲,英国的商业利益将会大大受损!

西伯利亚大铁路与远东航线示意图(梁敏玲绘)

由于展示区域过大,无法采用球形图而用经线平展图。地球是圆的,南北距离是准确的,东西距离以赤道为最远处,其余则据其南、北纬度之高下而相应缩小

英国扼制俄国,最主要的方式是阻止其在海上扩张。克里米亚战争将俄国锁在黑海之中。所谓“大博弈”,主要是俄国从陆路的高加索、哈萨克向南推进,英国则占据了埃及、波斯、印度、缅甸和马来亚,阻止俄国入海。早期风帆动力的船舶只能近海航行,多点停泊,不像后来的蒸汽轮船可以从新加坡直航科伦坡,英国将远东航线沿途的所有地区都收为殖民地。如果俄国的欧亚铁路大通道修建成功,这些地区的价值大减,反而有可能成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