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后的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商业模式与跨界创新
- 80后养老事业联盟
- 1219字
- 2020-06-25 07:23:30
序二 为“80后养老事业联盟”所感
自养老产业元年以来,诞生的养老产业专家无数。我不敢自诩专家,算是老兵吧。或许是以下三个人生经历,让我坚守了20年,与老龄化、老年人口和养老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熬成了不折不扣的“老字号”。
第一,当过兵且是卫生兵,多少掌握了些医护知识,这段当兵经历无疑会有助于我形成坚持和豁达的品格。第二,留学生时代念经济学,而且是人口经济学,在博士生和博士后期间重点研究少子老龄化问题。第三,毕业后没有马上从事教研工作,先是在东京的日企做了几年白领之后做中层管理工作,因此与众多养老机构和相关厂商等建立了业务关系。
“老字号”有“老字号”的烦恼:会不会后继无人?当看到你们堂堂正正地宣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80后养老人以共同的目标和使命走到一起”时,当读了你们的伙伴联盟创始人张晶提供的《80后的养老事业》文稿后,我知道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能不能坚持下来是又一个关键问题?养老产业具有多样性、阶段性和长期性,难以期待短期挣大钱,一定要熬得住,企业要有体力,经营者要有定性。
十几年前,老龄化相关研究还是冷门,大家都觉得那些问题离我们还很遥远。2001年,中国人口学会在北京举办全国老龄产业学术研讨会,但很快也沉寂了。二三十位大会报告人,现在仍以老龄化和养老产业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者不敢说非我莫属,至少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想当年,我单位的领导曾善意地劝我放弃老年研究,参与他的女性问题研究(对此我笑以“我不懂女性啊”予以婉拒)。到了后来,不仅老龄经济学这门新兴课程被取消,老龄研究方向也被从学科发展规划中删除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之所以能够坚持到底,主要得益于以上三个人生经历和“说想说的话,做熟悉的事”的基本人生态度。
2013年前后,少子老龄化和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得到了空前的关注,进入了“养老产业元年”。这几年我先后负责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养老消费与养老产业发展研究》、国际横向课题《老年人幸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全国老龄办2017年《我国老龄产业分类标准与产品目录研究》等课题,接受了人民日报、中新社特稿中心,新华社养老频道、厦门电视台等媒体多次采访和约稿,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上做了20余场演讲。
同时,作为90年代企业生涯的再度体验,作为多年学术生涯的延长线,我和合伙人共同经营着霓虹堂健康养老集团,并在国内成立了霓虹堂(厦门)投资有限公司。霓虹堂致力于提供优质安全、值得信赖的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为养老企业构筑互惠互利的跨国平台,为长者们架设安度第二人生的彩虹之桥。
以上是一个“老字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证明:在少子老龄化这个世界大背景、历史大趋势下,只要不忘初心,为老无悔,能够坚持下去,总会分享到朝阳的灿烂、夕阳的美丽。尤其是80后,在养老产业内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祝福你们!祝福“80后养老事业联盟”!祝福全人类的长者!
陈 茗
2017年2月27日
(陈茗,日本中央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后,日本健康福祉协会常务理事、霓虹堂健康养老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