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 徐明
- 9579字
- 2021-03-24 12:20:43
第一节 北美洲青年社会保障的发展
美国和加拿大针对青年人的社会保障政策主要体现在就业保障政策和失业保险方面。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美国和加拿大也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来缓解青年人的就业压力。其中,美国侧重于发展对青年大学生就业的各项举措,而加拿大侧重于发展针对青年人的失业保险举措。
一、美国的青年社会保障
(一)美国促进青年就业保障的政策
1. 完善青年就业相关法律保障
美国政府于1998年出台的《劳动力投资法案》规定,美国劳工部为地方机构提供“青年机遇基金”,用以通过开展具体活动促进特定区域、企业社区和贫民区符合条件的青年长期稳定就业。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于2009年颁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规定,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投入7 87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健康和能源、减税、扩大失业保险范围和其他相关社会福利。美国政府于2011年又出台《美国就业法案》,以促进经济恢复和就业增加。到目前为止,美国涉及促进青年就业的法律有《劳动力投资法案》《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及《美国就业法案》等。
2. 制定针对青年就业的政策措施
美国政府除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予以青年就业保障外,还制定了减少税收、提高保障以及鼓励创业等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措施。其一,增加投入,减少税收。美国政府于2009年加大公共就业服务投入,投资30亿美元资金用于帮助青年就业。美国政府还特别向从事建筑业的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项目资金。美国政府于2012年制定的降低个人所得税政策,惠及了4 500万名30岁以下的青年人。同时,美国还为雇用失业6个月以上劳动者的企业提供4 000美元的税收减免。此外,针对退伍军人失业率高的现状,美国政府通过减免企业税收来促进退伍军人就业。其二,提高保障,鼓励创业。2011年,美国政府开始扩大失业保险的服务范围,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向各州提供失业救济金,让更多青年人有享受失业保险福利的机会,将更多青年人纳入失业救济体系。美国政府还设立“工作桥梁”项目,落实最低工资和公平的劳动保护相关规定,从而保证长期失业人员在从事临时工作、志愿者工作或接受职业培训时,能继续享受失业保险福利。此外,美国政府还鼓励青年人通过创办小型企业实现个人就业。
3. 设立促进青年就业项目
美国设立的促进青年就业项目主要包括基于《劳动力投资法案》的项目、青年暑期就业项目、2013年青年就业计划以及美国劳工部开展的项目。
(二)美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做法
1. 高校的责任
加强人才培养改革,强调适应社会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进程中,各高校间的竞争加剧,学生的就业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因此,加强人才培养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社会需要,成为各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1)强调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美国,其一般被定义为主修和辅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的教育。”各校要求每人修读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在大学前两年进行。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
美国各高校十分强调文理学科交叉渗透。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都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才能解决。因此,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近几年来,许多著名院校都设立了专项资金,成立了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心,鼓励文理学科交叉、渗透,积极推进边缘学科发展,拓展学生就业适应视野。
(2)强化实践应用和研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上,教师注重强化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一般不在课堂上讲教材内容(由学生自学),而是一开始就把该课的教学计划交给学生,在课堂上主要采用分组研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运用书本的理论和观点,找出解决方法,最后用演讲、网页、综述等方式汇报。不但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和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协调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接轨,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还注重在教学中开展大量的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一门课程有一半时间安排到相关社团、博物馆等单位实践,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另一特点是,要求学生撰写大量的小论文,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引导学生搞科研活动,与导师一起撰写论文。1999年,联邦政府为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还颁布了《生活费补贴条例》。
(3)根据市场需要改革学校的教学。美国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权力分属各州及地方政府。大学在行政管理、评聘教授、招收学生、筹集和分配经费、学科和专业设置、学生选课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学校可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灵活自主地调整,所以,对社会需求反应快,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强。由于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能力,因此,弱化了学校教育的滞后性,增强了适应性,提高了就业率。
(4)健全就业服务机构,加强就业指导。美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经费充足,机构精干高效,手段现代化。中心建立专门网站,免费提供各项指导、训练,包括从学生入学选专业、系统的职业规划、择业技巧,到毕业就业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同时美国高校还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中心有覆盖全美的就业信息网上查询系统,供学生随时查阅,提供各种就业咨询服务,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负责接待用人单位来校面试,为学生和招聘单位牵线搭桥。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成功率通常高于其他渠道。
2. 其他相关主体,各司其职
加强大学生就业环节工作。美国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政府并不直接调控,但是各个方面如劳工部、高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都各自发挥作用,协同进行。
(1)政府。政府组织就业调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劳工部主要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和就业调查。其就业统计局在全国采集数据,收集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和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的影响,未来十年的就业环境等,每两年微调一次。这种预测结果以上网和发行出版物的形式向社会公布。用这些数据编辑出版的手册很受欢迎,美国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
择业工作从中学做起。政府规定,每所中学都要按1:750~1:1 000的比例配备教育辅导人员,其责任包括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和咨询指导,引导中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认识相关专业在社会的实际和发展情况,结合自身兴趣,及早考虑和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当进入大学时就较为心中有数。另外,政府采取了财税政策刺激经济,增加就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发展信息产业,带动服务业;通过政府补助,增加就业;劳务派遣公司为失业者寻求灵活就业岗位;实施一系列培训计划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2)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发挥在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作用,美国有一些非盈利性机构,在学生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目前已有1 800多家高校和1 900多家用人单位成为其会员,每年为100多万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该协会作为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桥梁,促成学生就业;每年还出版定期刊物,对就业市场现状与市场需求、发展趋势以及求职和招聘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等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最有名的是《择业》杂志,许多学校把它列为学生就业的指导用书。
(3)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强化协调快速的用人机制,选择毕业生重视实践经验,美国社会的用人机制运行顺畅,市场调节也比较灵活协调,信息反馈快速。用人单位注重强化其协调高效的用人机制,使社会的人才资源配置更快速协调,毕业生择业效率更高。同时,美国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经验,大多数单位提供带薪实习机会,有些单位提供与新聘雇员相近的工资,其中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录用率高。
(三)美国促进青年就业政策措施的特点
(1)法律法规政策相对完善,立法层次比较高。在国家立法层面,美国形成了促进青年就业的法律框架。此外,联邦政府与美国各州之间政策实施紧密衔接,并根据各州的实际情况推出实施方案、项目及可行性计划。
(2)政府采用多种方式鼓励青年人创业。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减税、投资支持等方式帮助小型企业发展壮大。美国官方与民间设立的多项基金都对青年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3)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就业。大部分青年人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都存在就业信息和能力不足的问题,美国政府通过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青年人找工作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青年人找工作。
(4)培训形式多元化,内容丰富化,有利于开发人力资源。失业人员接受职业培训时,政府继续提供失业保险福利。目的在于提高青年人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保障其就业。
(5)政府促进青年就业资金支持力度大,并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雇用青年人,并且支持青年人自己创业。
(6)政府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青年人能够享受失业保险的优惠政策。通过为青年人提供失业保险资金,有利于提高青年人再就业的积极性,为下一次寻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二、加拿大的青年社会保障
加拿大现行就业保险制度的前身是失业保险制度,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演变,失业保险制度经历了连续的改革,并最终发展成为今天适用的就业保险制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以社会投资理论为指导进行了社会改革,在促进经济发展和青年就业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近年来加拿大青年失业率逐年有所下降。根据加拿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加拿大青年失业率为13.5%,而这一数据在2013年为15.2%,1992年为17.2%;(1)并且根据交易经济网站的数据,2014年加拿大青年失业率低于法国、意大利、英国等。(2)可见与其他国家相比,加拿大青年失业问题的压力有所缓解。同时,加拿大的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背景和日益严峻的老龄化人口结构与中国目前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加拿大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加拿大青年就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在全球化的影响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压力之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拿大通过减少福利支出、投资于人民(特别是投资于青少年)、鼓励多方参与等途径进行了社会改革。尽管其社会改革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但其重视教育和技能培训、倡导机会平等、调动人们就业的积极主动性等方面的尝试仍值得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
社会投资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人们的市场竞争力,调整就业政策成为其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较高的失业率与慷慨而(最终是)无限制地发放救济金,与劳动力市场末端的低教育水准——排斥性的一种现象——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要减低失业率则要采取提高教育水平和有限制的福利救助相结合的方式。它既能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又能减少其对于福利制度的依赖,通过一拉一推,将更多人员纳入劳动力市场之中。
加拿大的青年就业政策深受此理论影响,其青年就业政策的内容主要是由积极劳动力政策和消极社会福利救助两部分组成的。通过消极的社会福利救助来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来源,主要包括就业保险和一些社会救助。加拿大政府仅为失业者提供短期的、有限的经济救助,给予其基本生活保障。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积极劳动力政策上。积极的劳动力政策主要着力于用教育、培训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刺激来增加青年就业岗位。其目的是通过各种政策调整和刺激,鼓励更多企业和社会组织接纳青年就业;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失业人员和准就业人员积累实践经验和就业能力,并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增强他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加拿大青年就业政策的特点
1. 政府、社会、市场多元主体参与的就业策略
加拿大政府在青年就业促进工作中的角色并不是单一的资源提供主体,而更多的是作为推进者、资源连接者。政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关注青年就业问题,并创造更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加拿大政府在政策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重引导,如社区学校、各类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同时,加拿大政府也意识到,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不是单一一个部门的工作,需形成多部门整合联动的机制。职业聚焦计划(career focus program)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职业聚焦计划是加拿大青年就业策略(youth employment strategy)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加拿大政府提供资金给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包括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公共卫生和教育机构、各级议会和各级政府,推出更加适合青年求职的实习项目,进而帮助15~30岁的年青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以便其能尽快就业。这个项目主要由加拿大人力资源部牵头,农业及农业食品部、环境部、就业及社会发展部、工业部、自然资源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参与进来。这种多主体参与的就业促进策略比起政府独立操作与直接干预方法,在整合资源、构建网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 青年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政策紧密相关
加拿大政府在应对青年失业问题上的政策如同其别的社会政策一样,深受社会投资理论的影响,采取的是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政策。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采取有限的、严格的社会救助,从而鼓励失业人员主动就业。以失业保险为例,加拿大领取失业保险的条件是过去的52周内工作达到规定的工作时间,同时是被雇主解聘,而不是雇员自身的原因被解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申请临时性的财务支持,通常是14~45个星期。通过采取严格失业保障资格申请、缩短保障期限、降低保障水平,来鼓励失业人员就业。
而青年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除了就业以外还有结婚生育等社会要求,同时随着学习时限的延长,青年人离开学校就需要面临就业、怀孕和抚育多重压力的问题也逐步凸显。面对这一日益凸显的问题,加拿大政府通过各项针对儿童、孕妇等支持政策,协助青年父母完成人生任务,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参与就业。主要包括:①儿童税收福利(CCTB),对符合条件的家庭中的儿童提供补助,包括基本津贴、国家儿童福利补贴(NCBS)和残疾儿童福利补助(CDB)等;②日托补贴,通过向幼儿家庭提供日托补贴的形式,协助父母将幼儿送进托儿所;③孕产妇福利。加拿大政府向产妇提供包括产假、产前服务、育儿教育等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从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免去青年因生育而失业的可能性;④工作家庭补贴。加拿大政府向低收入且有子女的家庭提供工作家庭补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的家庭福利的申请,均对申请人的工作时间有明确的要求。青年如果想要获得补助就必须保证自己此前有一定的工作经历,这是通过福利政策来鼓励青年就业;另外,通过提供儿童、困难家庭、幼儿日托等方面的补贴,来帮助青年从家庭的困难和照顾压力中解脱,增加他们参与就业的可能性。
3. 视青年为潜在劳动力,注重通过教育与培训等方式进行积极干预
社会投资理论和积极劳动力政策的另外一个核心就是,着重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3)青年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都以投资为导向,将青年视为潜在劳动力,而非“风险”,着力于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个人的就业能力,而非仅提供经济支持。近年来,尽管加拿大青年失业率在逐步下降,但总体上仍远高于加拿大整体的人口失业率。2018年加拿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3月青年失业率为11.1%,而全体劳动力人口的失业率仅为5.8%。而青年失业率高于平均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青年缺乏就业经验,以及其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加拿大通过对中学生、大学生开展职业咨询和规划、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来增加青年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4. 建构基于社区的就业促进网络
在一些青年需求和困难并未明确的地区,政府以社区为基础,通过提供资金的方式与各社区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的战略关系,以了解当地青年就业的现状与困难,并制定符合该社区青年需求的发展计划和提供相应服务(community-based planning)。通过对各地青年失业情况、困难的排查和相应服务的提供,社区服务机构不仅促进了青年就地就业,也为政府制定和完善青年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5. 回应困难群体需要,提供平等就业机会
加拿大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和多语言国家,尽管其文化和政策对移民和各种族肤色人群有较高的宽容度,但很多研究发现(4),移民、原住民、其他肤色青年人在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大于加拿大本地人,同时失业率更高;此外,还存在单亲妈妈就业难度大、残疾青年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更弱等问题。加拿大政府就业与移民部出台就业与培训计划,比如“通向成功之路”,帮助加拿大原住民等接受就业和技术培训服务,同时一些青年就业促进项目也向原住民有所倾斜;给予单亲妈妈社会救助支持,协助其完成学业和就业;青年就业计划中的项目也向原住民、单亲父母和残疾青年倾斜,比如在青年就业计划中给予企业、雇主提供专门经费用于改善无障碍工作环境,协助残疾青年就业。通过政策调整与倡导机会平等,共享社会资源。
三、北美洲青年社会保障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在青年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和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的形势之下,美国、加拿大的青年就业政策措施及做法经验,对我国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调整政府职能,为青年创造良好的就业制度环境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由15个配套文件组成的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其中包括中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等多个方面;在税收、行政收费、社保补贴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创业优惠政策、提供小额贷款、项目孵化等方式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培训、维权援助等方式鼓励农村青年劳动力就业。这些“财政支持、政策扶植”的就业措施对缓解青年就业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解决青年就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又因为我国青年就业问题实质上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上深层次矛盾的体现,要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加强与青年就业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教育改革,特别是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加强教育、市场和政府的联系,建构以就业为核心,涵盖产业转型、教育改革、社会保障等系列配套措施的公共政策体系。
我国青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社会客观原因就是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因此政府必须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政府的人才预测并对专业设置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政府与学生个体和高校不同,它掌握人才需求最全面的信息,因此,政府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和就业指导。“政府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更加开放的就业市场。”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制定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政府还应加快就业信息服务,健全就业信息网络。虽然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就业信息网,但还不完善,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有待提高。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建立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包括毕业生信息、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就业咨询服务、职业交流会等。还应当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对我国经济现状及走势,对就业态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作为制定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的必要依据。
政府还可借鉴美国做法,构筑学生及早进入社会实践和体验的机制。高中和大学阶段,建立学生实践档案,要求每年假期,学生个体到社会工作一定时间,并要求工作单位做出评价意见,这些记录将作为高中升大学和大学毕业的必修项目之一。让学生个人到社会去找工作的经历,利于及早了解国情,体味民生疾苦,体验生活艰辛;利于及早练就生存的能力和本领;利于及早建立个人责任感,学会不依赖家庭和政府,增强对就业压力的调整能力。
(二)多方参与,共同解决青年就业问题
青年就业问题牵涉社会、市场多领域,单纯依靠政府一方解决,显然是不够的。政府应转变观念,改变全能管理、整体包办的理念,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采取“政府—市场—社会”联动的方式来解决青年就业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各类社会组织数量剧增,社区建设也已趋于成熟,这为多方参与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提供了可能。政府可通过引导和鼓励企业尽可能地接纳失业青年,支持与引导社会组织开展青年就业服务并吸纳青年就业,建立青年就业服务社区互动、网络共享资源等方式,从政府单一主体推动就业,到“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参与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
高校是青年就业者的生产基地,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就业指导,做好“产品”营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滞后性,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同步,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例如,美国大学教育非常强调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使之与市场接轨。同样,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必须转变办学观念,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产销对路适应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它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和发展。因此高校还必须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做好“产品”营销工作。学校应建立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与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联系,掌握人才需求信息,积极主动地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并提供给毕业生。帮助毕业生了解市场就业需求,辅导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技能。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正视挫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这种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从大学一年级做起,要贯穿整个大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完善的品格,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适应性,提高就业能力。
(三)拓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青年就业服务
我国近年来的城镇化发展和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居住空间结构的阶层化也日益明显,同一居住空间中青年问题的同质性也较高。依托社区,拓展青年就业服务就更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经济发展程度好、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社区,主要应提供职业生涯辅导、创业咨询等适当收费的发展性青年就业服务;而针对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着重开展资金援助、培训等无偿的支持性就业服务,协助青年扫除就业障碍。
(四)青年就业者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职业理想
随着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的变化,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条件下,大学生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就业理念。要转变一次性就业观念,树立多次选择的思想;转变在城市就业观念,树立在城市、农村均可就业的思想;转变在事业单位就业观念,树立在事业、企业单位均可就业的思想;转变毕业即就业的观念,树立创业思想。要认清形势,从实际出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合理定位。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因为就业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意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按国家与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大学生应该学会面对现实,对选读学校专业,选择职业,要科学定位,找准位置;学会自强不息,充实自己,勇敢地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真正融入社会;学会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与社会接轨,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