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要发展,各方必须清醒认识到,青年发展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广大青年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有待增强,用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青年的任务尤为紧迫;青年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部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青年社会教育和实践教育需要加强,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青年就业体现出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影响就业公平的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青年创业创新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鼓励青年创业创新的政策与社会环境需要不断优化;人口结构的新变化使青年一代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统筹协调青年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各方面共同推进青年人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

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十三五”时期,制度的公平性、财务的可持续性、制度运行效率等将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专家认为,需要加快顶层设计,从推动制度一体化发展、建立更加公平的待遇确定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制度运行效率和保障能力等方面,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

全覆盖社保体系基本建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过去30年的不断改革,在整体上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位保障制”轨迹,转入了与市场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轨道。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为骨架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成形。从相关统计数据看,社会保障体系称得上是经历了一场跨越式的发展。2008年至今,社会保障方面的整体公共支出年均增幅超过20%,约为同期我国GDP年均增速的两倍;我国社会保障方面总体公共支出相当于GDP比重从2008年的6.57%增至2013年的10.04%。

但客观而论,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保障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基本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现象仍普遍存在,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此外,社会保险统筹水平和统筹层次还不高,社会保障基金可持续性也有待改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青年社会保障问题日渐突出。

青年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风险。在就业方面存在风险,比如青年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一部分大学生一出校门就面临找不到工作的风险,在职青年面临着被雇主解雇而失业的风险,以及找不到称心工作的风险;在医疗方面面临着疾病风险,人即食五谷杂粮,就难免生病,青年人一般而言身体较好,抗病能力强,但惧怕的是慢病、重病、大病,而且青年人由于自身经济基础并不雄厚,因而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同时,青年人也面临着工伤事故的风险,工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工伤事故,尤其是从事较危险工作的青年人更易发生工伤事故,这对青年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工伤要比一般的疾病所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不光表现在工伤未痊愈期间,有的工伤甚至要影响一辈子,直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另外女青年还有生育的风险;其他方面的风险,比如完全断绝收入来源的风险,那些长期失业的青年就面临此风险。与这些社会保障风险相对应,就是青年人的社会保障需求。尤其是在老龄化城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的情况下,青年群体的压力也日渐加大。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家庭人口规模缩减最多的国家。由北京大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联合完成的一份针对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社会调查表明,预计从2000—2050年,我国高龄老人将以年均4.6%的速度递增,高龄老人数量将从1 200万增加到1.14亿以上。中国的人口红利态势已接近尾声,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养老人群,这部分的养老金支出必然会转移到当前在职的青年群体身上,青年人直接成了社会养老金来源的中坚力量,因此,社会对青年人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目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从农村向城镇、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以及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的黏性下降,这使得我国人口总体呈现出高流动性特征,对社保资金征缴和社保福利供给带来困难,而这部分流动人群呈现出以青年人为主的特点。所以,建立以降低人口流动性、促进安居乐业为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稳固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二、研究意义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应着力打造中国社会保障“升级版”,从宏观视角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着力建立全覆盖、均等化、可持续、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而青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以明确的子体系补充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漏洞,强化了社会保障“安全网”和“托底”的作用。

在中国社会保障发展高要求的环境下,有利于青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十三五”规划以后,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建议,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2020年实现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项目实现省级统筹,解决医保直接报销问题。适时适度降低企业费率,提高个人依法参保缴费的比例。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增至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10倍以上,政策内报销比例达到90%左右。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达到30%,更多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另外,“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目标制订为,到2020年力争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民覆盖;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50%;城镇工伤保险覆盖2.9亿人;城镇生育保险覆盖超过2亿人,探索建立农村生育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低于保障标准人群全覆盖;公共财政中社会保障与就业类支出达到公共财政总支出的12%,相当于占GDP比重达到3.2%。在如此发展形势下,关注青年群体的社会保障极为必要。

注重青年的社会保障是注重青年人地位与作用的基石。在覆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青年群体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他们一方面具有创造财富的潜能甚至是能力,但另一方面却面临着物质财富暂时贫乏的困境;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其收入和就业影响着中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水平,因为其社会保障缴费决定了离退休者所能享受的退休金水平,同时其收入又决定着下一代的教育水平和生活环境。青年的失业与贫困不仅可能导致中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持续下降,而且可能导致少年儿童当前和未来的贫困。

对于青年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的政策规定,既是青年社会保障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又是社会保障政策实践的重要保障内容。我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一贯肯定和称赞青年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这对于激发青年意志、鼓励青年奋进十分重要。因此,对于青年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最为首要的是需要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情况和实现中国梦的新主题,继续对青年地位和作用进行充分肯定。这既可以激励青年的理想和斗志,又可以推动青年社会保障政策的改革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为青年人谋福利。只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给予肯定,才能产生比某个具体的福利措施更大的效益。谈及青年人的社会保障,不能仅仅关注几项措施的制定,而是要全面理解青年保障的意义和内涵。

青年发展是一个战略问题,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今日社会成就今日之青年,今日青年造就明日之国家,这是一个互相建构的过程。习近平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1)。显然,当代青年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们将承担起继往开来、推动21世纪中国复兴的历史重任。在一定意义上,当代青年的面貌塑造了未来中国的面貌,当代青年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水平塑造着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同时,青年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关联。“没有青年群体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增强危机意识,充分认识青年压力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密切关系,将青年发展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并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建设属于青年人的社会保障机制,应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青年作为社会变革的现实力量,既可以是向上的力量,也可以是向下的力量。与建设性力量相比较,青年的破坏性能量也十分强大,使青年能量全部转化为建设性因素的关键就在于促进青年发展,特别是青年创新创业。如果让青年承载的各种压力剥夺了青年的创造力,这将是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哀。推动中国经济的创新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青年的生力军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其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总的说来,青年还处于社会权力和利益结构的边缘,缺少维护自身利益、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能力。这时,就需要全社会以长远眼光认识青年及其发展问题,创造条件推动青年发展。而建设青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改革让青年从生存压力的低层次问题世界中走出来,为青年发展创造更合理的体制机制,从而激发青年的创造精神与生命活力。一代人创造力的集体爆发,必将使中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2),青年也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民族复兴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