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网络舆情与舆情分析概述

1.1 舆情与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

1.1.1 舆情的起源及定义

作为舆情研究最基本的概念,舆情是一个充分体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词语。“舆”字在古代指车。《说文解字•车部》:“舆,车舆也。”“舆人”即为造车工人。《周礼•考工记•舆人》:“舆人为车。”到春秋末期,“舆”逐渐演化为轿子,“舆人”也被赋予抬轿子的人的意思,并逐渐涵盖了车夫、差役、小官吏和随车士卒等下层的普通大众的意思。到了汉代,历史文献中的“舆人”,与“刍荛”“庶人”一样,成为普通百姓的代名词。“舆人”之后又出现了“舆人之诵”“舆人之议”等词语,表示一般百姓的意见、言论。

据查,“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中,唐昭宗在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的一封诏书中称:“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意思是说皇帝采纳群臣的意见,了解老百姓的看法,不仅有益于国家安康,更将对进谏者委以重用。显然,在中国古代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中出现“舆情”字样,一来说明对“舆情”的最初使用源自官方,而非民间。再者,诏书中将“舆情”与“群议”两个词对用,充分强调了“舆情”特指普通老百姓的看法,而不是统治阶层的意见。

简言之,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舆情是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态度。正确理解舆情概念,必须把握以下4层含义。

(1)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换句话说,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

(2)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

(3)舆情因变事项是舆情产生的基础,研究、分析舆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分析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4)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舆情定义中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民众的这种社会政治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民众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

1.1.2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4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网络舆情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舆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状况的反映。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不可能是超时代超社会的,它们都具有社会历史性。

(2)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公开表达和传播的态度、意见和看法。不公开表达和传播的态度、意见和看法不能形成舆情,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人们面对客观现象和现实问题所公开表达出来的内心态度和意见,并通过公开传播来吸引和影响广大公众。

(3)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的关联性很强,现实社会中人们关于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议论很容易传到网上,而网上关于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议论也会很快向社会扩散。

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相互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的传播方式不同。社会舆情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街谈巷议、口传心授,并以一定的意见、情绪、态度甚至行动倾向表现出来,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网络,即网民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等都是在网络中进行表达。

(2)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在社情民意的反映面上不尽相同。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网民只是社会人群的一部分,因此,网络舆情不能等同于社会整体的意见与情绪,它只是反映以网民为主的某些社会群体或阶层的意愿。

(3)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的存在形式不同。与社会舆情主要通过人们的街谈巷议或行为举动等方式表现不同,网络舆情则是通过新闻跟帖、论坛、博客、播客、即时通信工具、搜索聚合等途径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