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造物主的杰作——莫扎特
- 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十大音乐家(小学生爱读本)
- 学习型中国·读书工程教研中心主编
- 9837字
- 2019-11-14 15:46:11
一个人一生的心路历程,孔子将其分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而对于莫扎特这位旷世奇才来说,却提前跃进,将自己的人生浓缩为“六岁有三志于学,十九而立,二十五而不惑,三十二而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正是这短暂的一生,改变了18世纪欧洲的音乐史。19世纪德国数学家、钢琴家、歌唱家克罗纳克曾这样赞美他,“上帝仅给了七个音符,其余的一切全是莫扎特的天才灵感和辛勤劳作的结果”。如果你想在混浊、骚乱和烦躁不安中寻找祥和、宁静和清凉的世界,就请走进莫扎特的音乐世界吧!
神童诞生
1756年1月27日,造物主忽然怜悯起人类的灵魂状态,“就让莫扎特出世吧!让他坐在钢琴旁边作曲,为的是安顿人类既空虚又浮躁的灵魂”。于是,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一幢高高窄窄的楼房中,带着造物主使命的音乐宠儿——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诞生了。这是一个地道的音乐世家。沃尔夫冈的父亲雷欧波得·莫扎特是一个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所著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都享有盛名,他受雇于亲王兼大主教史拉顿巴赫,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作曲家。不过在那个年代,作曲家在宫廷中的社会地位是仆役性质的,与厨子列在同一个名册上。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因为有位宫廷作曲家的父亲而富裕。德国大剧作家、政论家莱辛曾经这样讲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艰苦的阶层里。老天好像要在这样的阶层里比其他阶层里出更多的天才似的。”正是因为造物主选择了这样一位父亲,才有了今天音乐意义上的莫扎特。
小莫扎特三岁时,雷欧波得发现儿子有极佳的乐感,他能准确无误地辨出任何一个音的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能唱出任意一个音符,而一首小步舞曲或者三重奏,他能在半小时以内就学会。父亲欣喜若狂,开始全心全意培养上帝赐予他的音乐之子。小莫扎特在父亲的教导下如鱼得水,他的羽管键琴和小提琴演奏技艺都进步神速,到五六岁时就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大他五岁的姐姐南内尔。
莫扎特有着惊人的听觉和音乐记忆力。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用父亲的朋友沙赫特涅尔的小提琴演奏,两天后莫扎特又在自己的提琴上练习。当沙赫特涅尔再次上门时,莫扎特对他说,我现在用的小提琴比前两天奏的那把小提琴低八分之一个音。沙赫特涅尔以为他在开玩笑,但经校对后,发现莫扎特的判断完全正确。
还有一次,雷欧波得从教堂回来,发现小莫扎特正拿着笔在音乐室忙着什么,便问道:“你在做什么?”小莫扎特把手稿递给父亲,那实在是一个孩子的涂鸦之作:音符歪歪斜斜,还沾有墨水的污迹。当雷欧波得真正看透那页乐谱之后,他激动不已,甚至泪流满面。那是一首真正的协奏曲,而且结构严谨,没有任何错误,而它竟然出自一个不满五岁的男孩之手,这真是一个奇迹。
马车生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上帝给予的有限时间里,只允许他行万里路,在路途中,为世间播下美妙的音乐种子。莫扎特的幼年和少年时期,很多时间都是在旅行及演奏中度过的,从宫廷到宫廷,从都市到都市举行旅行演奏。也因为这样,他得以很广泛地接触到当时欧洲各地不同的音乐,这些都成为他日后作曲的最大资源。
莫扎特的艺术家生涯是他六岁那年随着深重的马车轮子的颠簸节奏和十六只厚实的马蹄嗒嗒声开始的。在莫扎特幼小的心灵里,这马车轮子的节奏一定营造出了永远难忘的印象。那节奏是平和的、悠扬的、甜美的。他的田园牧歌式的音乐风格可能就是脱胎于此。从本质上,莫扎特音乐是18世纪欧洲的马车音乐,而奥迪A6产生的是说唱摇滚乐。
他的第一次旅行是在l762年1月,父亲身携写给慕尼黑亲王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的推荐信,带着他的两个孩子来到了慕尼黑。当时的慕尼黑宫廷被震惊了,谁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十一岁的女孩和一个六岁的男孩在钢琴前流畅地演奏出复杂的二重奏,而这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小莫扎特还作了特技表演,在琴键上蒙上一块布再进行弹奏,他先弹了一首曲子,然后又进行了即兴演奏。音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时间莫扎特一家在慕尼黑家喻户晓。同年又到了维也纳,在玛丽亚·特雷齐亚女王面前进行了演奏,当时留下了一段趣闻,就是他在女王面前演奏结束后,和公主(后来的玛丽·安托伊内特王后)玩耍时,小莫扎特跌倒在地,被公主抱起,他就对公主说:“你真好,你就嫁给我吧!”
9月,雷欧波得带着南内尔和小莫扎特登上游轮,沿多瑙河顺流而下,来到了维也纳。他们在一家私人官邸举行了第一场表演,演出非常成功。维也纳全城震动,音乐评论家们对他们赞不绝口。两天后,他们便接到了皇帝和皇后的邀请,让他们在夏季行宫——申巴龙宫举行表演。为了欣赏这场音乐会,皇帝皇后特意安排出一个空闲的日子,并且破例对他们免除了一切礼节,而孩子们的表演丝毫没有让人们失望。整个维也纳宫廷都为他们激动不已。音乐会进行了整整3个小时,“音乐神童”小莫扎特和南内尔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耀,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763年6月,他们踏上了历时三年半的欧洲之旅的征程。在去巴黎的旅途中,他们先后去了德国的许多城市,如慕尼黑、海德堡、法兰克福、波恩、科隆等地。每到一处,莫扎特姐弟俩的音乐会都轰动了当地的贵族和居民。1763年11月,莫扎特和家人终于到了巴黎,法国首都的音乐生活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他们到达巴黎没多久,音乐神童的光芒放射性地照向了巴黎的整个人群,从普通市民到皇室贵族。巴黎的《文艺通讯》刊登了介绍两个孩子的文章,在文章中称莫扎特是位“超凡的天才神童”,具有超过最优秀指挥的“深厚的和弦与调性的知识”。格林曾对他的当事人描述:“……如此特殊的人物,所以你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他的手小得几乎按不到第六个琴键……带着充满喜悦的乐思,由他自己的天才中产生丰富的灵感。他能临时作出一首长达一小时的演奏曲……就连最伟大的指挥家也不能和这小孩一样对和声和转调有如此深的造诣,无论你写任何难懂的乐曲请他释明,对他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我再多听些这小孩的音乐,他将会改变我的思想……多么遗憾的事啊!在这国度里对音乐的领会是如此浅薄!”元旦那天,他们得到了皇室的召唤,法王路易十五和王后邀请他们到宫中赴宴,并且给予他们盛情的招待,甚至在新年的时候准许他站在国王的桌子边,这对当时的音乐家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誉。在巴黎期间,莫扎特还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并在那里出版了最初的四首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那时候他才七岁。
结束了巴黎的旅行生活后,莫扎特一家又于1764年4月来到了英国伦敦,他们在那里逗留了一年多。在那里他还认识了伟大的J.S.巴赫的第三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这位当时已经闻名于欧洲的作曲家给莫扎特以深刻影响,他不但创作古钢琴、小提琴等室内乐,而且还着手交响乐的创作。伦敦巴赫曾把小莫扎特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两个人合弹了一首奏鸣曲,就像相同的一双手在演奏一样。他的第一部交响曲便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在他父亲卧床生病的时候,莫扎特竟连续创作了三部交响乐。在伦敦,他出版了六首古钢琴曲和小提琴奏鸣曲、三部交响乐及一部包括四十三首小型作品的曲集。当他离开英国的时候,已经成为一名作曲神童了。
1766年11月,他们结束了差不多三年的旅行演出,回到了故乡。这时的莫扎特已经成熟了不少。回到萨尔茨堡不久,当地的大主教就邀请莫扎特与其他一些成年作曲家一起为教会创作一部大型清唱剧,年仅十岁的莫扎特为这部清唱剧写了完整的第一乐章。
1767年9月,为了参加公主玛丽亚同那波里国王的婚礼,莫扎特的父亲带领儿子前往维也纳。在那里,他接受了两部歌剧的创作任务并全部完成。第一部歌剧《假傻姑娘》选自意大利戏剧家柯尔切里尼的剧作,第二部歌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是受当时维也纳著名的催眠术家美斯麦尔大夫的委托而写的。维也纳之行使莫扎特变得更为成熟了。
1769年12月,父亲带着莫扎特开始了第一次意大利之旅。意大利是欧洲歌剧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来这里不仅是为了追求名和利,重要的是让莫扎特进一步得到深造,同当时的世界音乐接轨。来这里之前,关于莫扎特的传闻早已在意大利音乐爱好者中间流传。当莫扎特准备在教堂演奏管风琴的消息一经传出,听众便纷至沓来,人数之多,以致堵住了通往教堂的道路。意大利人几乎把他们对音乐的崇拜心情都倾注到了这位13岁的神童身上,当地的报纸这样吹捧他:“莫扎特的诞生是为了压倒所有被公认的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才华使罗马教皇深受感动,并授予他“金距轮”奖章。1770年8月,鲍伦亚音乐学院又授予这位14岁少年“院士”的称号。同年12月,莫扎特的歌剧《米特利达特·黑海王》在米兰歌剧院上演,演出获得意外的成功。意大利听众无论如何也没有预料到一位年仅14岁的外国作曲家竟能如此成功地创作出一部正统的意大利歌剧。歌剧一连上演20场,场场爆满。他一生三次远赴那个美丽的国度,吸取养料,含墨吮笔,取不同曲派长处而后融为自身风格。在那里,统治了意大利歌剧多年的德国作曲家哈塞看过莫扎特的演奏后,是这样评论的:“这个男孩将会使我们大家相形失色。”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茨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尽管莫扎特乃旷世奇才,尽管他享有极大的荣誉,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并且是一个很糟糕的奴仆。莫扎特不得不每天在前厅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责辱骂,甚至严厉的惩罚。由于莫扎特的才华得不到发挥,他在萨尔茨堡度过的是他青年时代最为痛苦的时光。莫扎特忍受着痛苦,因为他深知万一与主教决裂,其结果便是父亲被解雇和家人面临挨饿。就在莫扎特深感痛苦之时,生活似乎出现了新的转机,大主教终于同意莫扎特休假,并准许他暂时离开萨尔茨堡。但这次暂时的离开并没有让莫扎特从根本上解放身心。
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他毅然辞职离去,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在那个年代,辞职就意味着贫穷挨饿。他曾说:“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他蔑视封建王公贵族:“使人高尚的是心;我不是伯爵,但我的灵魂要比真正的伯爵高尚得多。”“德国的公爵全是金钱的奴隶。”“要我得到你们得到的那些勋章,比要你们成为我莫扎特容易得多。即使你们再重生两次,你们也休想办到。”莫扎特同大主教的决裂,同时也是同他父亲的决裂,当然也是同整个封建礼教的决裂。
冲出牢笼的莫扎特定居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从此,他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涯。
爱情激发
艺术家天生就是多情种子和护花使者。没有爱情苦与乐的滋润和浇灌,艺术之花是枯萎的,养料不足的。但同其他音乐大师相比,莫扎特的爱情经历太平淡了。他没有贝多芬的恋爱目标多,没有肖邦的浪漫情调,没有舒曼的诗意,没有勃拉姆斯的执著,没有柴可夫斯基的柏拉图式精神恋爱方式的奇特,更没有圆舞曲王施特劳斯的风流。正是这种对事业和爱情的态度,决定了他的音乐让人心感到和谐而不放纵。
1777年9月,休假期间,莫扎特在母亲的陪同下,踏上了再游欧洲的旅程。曼海姆是当时德国音乐的中心,它还拥有一个很好的歌剧院,莫扎特在这里受到当地音乐家热烈的欢迎。在曼海姆期间,他创作了两部长笛协奏曲,即著名的《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和《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同时,还为曼海姆交响乐队的小提琴家写了几首小提琴奏鸣曲。他决定要从意大利风格中摆脱出来,着手创作德奥民族歌剧。正当他雄心勃勃之际,恰恰遇上了平生第一位恋人─年轻的女歌唱家阿罗伊齐亚·韦伯尔,强烈的爱情冲垮了他创作歌剧的欲望。他为她创作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咏叹调,还写了一首《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倾注了对她的感情。爱情生活完全打乱了莫扎特在曼海姆的计划,他甚至想带着阿罗伊齐亚去意大利旅行。这一切遭到他父亲的反对,再加上他和母亲的旅费差不多已在曼海姆耗尽,莫扎特不得不含泪告别自己的情人,去巴黎寻找新的机会。离别后,莫扎特曾这样向阿罗伊齐亚表白:“什么时候我能享受和你重逢的欢乐,我才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安宁。——我要在狂喜之中用我的整个心灵拥抱你!啊,我多么盼望这一天,千万遍地祈求这一天到来!唯一使我安慰、看到希望的就是对你的思念;我恳求你给我写信。我真想象不到你的信能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快乐……一切和你有关的事情对于我都是至关重要的……请别让我在失望中等待,在焦急中伤心……”但她没有回信,因为浅薄的她只看到了莫扎特身材的矮小,而没看到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真正的伟大。
1778年3月,母子俩到达巴黎,6月母亲就得了重病,一直卧床不起,莫扎特四处求医仍无济于事,母亲在7月3日深夜离开了人世,剩下莫扎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这以后,莫扎特既得不到朋友的帮助,又找不到能摆脱困境的其他方式。贫困使他喘不过气来,他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地位的卑微和孤立无助,烦恼、苦闷还有压抑为莫扎特增加了无限的艺术灵感,于是他只好跑到音乐创作中去寻找抗拒命运的力量。在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埋头苦作,连续完成了《A小调钢琴奏鸣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F大调钢琴奏鸣曲》和《A大调钢琴奏鸣曲》。这四部作品显示出莫扎特趋于成熟的创作。
1782年,已经是自由艺术家的莫扎特只身来到维也纳,平生第一次孤身生活,这次的到来让他成了真正的维也纳人。在那里,莫扎特意外地与韦伯尔一家相遇,当年他热恋的阿罗伊齐亚,现在已是大名鼎鼎的歌剧演员,几年前已经嫁给宫廷艺术家朗格。凭着当年的友情,莫扎特被邀请到韦伯尔家居住,由于频繁的感情交流,莫扎特对阿罗伊齐亚的妹妹、18岁的康斯坦齐亚产生了爱情,康斯坦齐亚也非常爱他,莫扎特不顾父亲的反对,于1782年8月4日与她结了婚。在教堂结婚仪式上,他和新娘都哭了,连在场的牧师和证婚人都深深被感动了,不为别的,因为婚礼进行曲《降B大调小夜曲》的音响场同维也纳圣·斯特凡大教堂内的建筑场发生共振,那是非常感人的。这首曲子正是1781年莫扎特为自己婚庆大典而创作的。
莫扎特曾这样描述他的妻子:“她的全部美就在于那双虽小但乌黑的眼睛。尽管她没有幽默感,但有足够的人类理智,完全能成为一位贤妻良母。她不浪费,说她浪费是根本性的误解。相反,她穿着很随便……她喜欢穿着得体,干干净净……她又拥有世上最好的一颗良心。”婚后,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康斯坦齐亚也成了莫扎特的创作源泉之一。他给姐姐写的信便可以证明:“下次我会寄给你一首更好的钢琴曲。没有我亲爱的康斯坦齐亚的鼓舞,这首赋格不可能问世。”因为康斯坦齐亚非常喜欢赋格这一体裁,她就央求莫扎特为她创作赋格——“这是一种最富艺术味、最优美的音乐形式”。他的赋格曲——《C小调赋格曲》便是这样完成的。这部作品给人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感觉,堪称莫扎特所有钢琴曲中最优雅、最柔美的一首。他本人也对此曲爱不释手,多年以后又将其改编为一首弦乐四重奏——《C小调行板与赋格》,这首赋格曲旋律优美,编配华丽,充分体现出莫扎特在爱情中的创作激情。后来的贝多芬对这部作品也十分欣赏,并亲自抄录过曲谱。
由于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齐亚又不善持家理财,因而婚后的生活非常穷困。婚后的9年里,一共搬了12次家。为了维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拼命工作——教课、演出、创作,应接不暇,永无休止。尽管如此,日子还是过得相当窘迫。“啊,我多么需要心绪安宁,坐下来作曲!眼下最折磨我的就是我欠了珠宝商的那笔钱。他趁我穷愁潦倒之际,拼死拼活地逼我还债。”“我的处境已经到了必须弄到一点儿钱的地步。”“要是有一天我还清了欠你的债,我会多么高兴啊!”……我们从他的信中,看到最多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有一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朋友们到他家做客,从窗外看到夫妻俩在屋里愉快地翩翩起舞,纷纷赞叹不已。待到进屋后才弄明白,他们因无钱买煤,不得不利用跳舞来取暖,以此熬过寒冷的冬季。造物主让他的宠儿带着任务来到人间的时候,肯定忘了在他口袋里装满金币。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作何解释呢?毕竟他的作品都是无价之宝。1783年6月,康斯坦齐亚为莫扎特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莫扎特激动万分,据说那首柔肠百转的《D小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就是在他妻子分娩的床榻边写就的。但上帝似乎并没有被这首优美的乐曲所感动,仅过了不到三个月,孩子就因疾病和营养不良而夭折了。后来,他的子女中长大成人的只有两个儿子。
“海顿爸爸”
如果说爱情激发了莫扎特内心创作的灵感,那么他与海顿的友情使他的音乐灵感进入了一种创作的巅峰状态。从刚定居维也纳开始,莫扎特就在每周的星期日上午开办四重奏音乐会,令他感到高兴的是,海顿常常来参加这样的音乐会。莫扎特还常同海顿聚在一起切磋问题,创作新的作品,并吹弹歌唱至尽兴为止:莫扎特拉中提琴,海顿拉第一小提琴,其他两位友人演奏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
当时莫扎特29岁,海顿53岁,可最终海顿却比莫扎特多活了18年。莫扎特一直对海顿敬重有加,他俩的关系也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友谊:莫扎特视海顿为恩师慈父,在家信中常称他为“海顿爸爸”,海顿则把莫扎特当做少有的知音。他们是真正的忘年交。在莫扎特的一生中,海顿永远是盏指路明灯。
莫扎特和海顿的创作是互相启迪,互相影响的。比如莫扎特说过:“我正是从海顿那里才学会了写四重奏的。”而海顿的晚期作品也受到莫扎特的影响。为了表达对海顿的尊敬,莫扎特决定创作一组优秀的作品献给他。1783年夏天他完成了前三首,其中第二首就是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写下的《D小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紧接着又完成了第三首《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1784年11月,他终于完成了第四首,即著名的《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为了赶在海顿1785年初进城暂住时把这组四重奏献给他,莫扎特在1月完成了后两部,即《A大调第十八四重奏》和《C大调第十九四重奏》。最后一首虽然只花了四天的时间,但却是展现莫扎特非凡创造力的重要作品。据莫扎特自己说,六首曲子是他“很长时间辛勤劳动的成果”。他一生创作了这么多作品,这是唯一一次用这样的口吻谈到他创作的甘苦。从他的手稿上,我们可以看到多处修改的痕迹,这本来就是他自身创作习惯的例外,可见他创作过程的艰辛和对这位知音、老师、崇拜者的敬意、感激。就在完成这部作品的第二天,莫扎特在家里招待了来访的海顿,并为他现场演奏了这六首四重奏。9月,这组四重奏正式出版,定名为《海顿四重奏》。在一次家庭音乐会上,海顿在雷欧波得面前对莫扎特赞不绝口:“当着上帝的面作为一个诚实的人,我要告诉您,就我所知,您的儿子是我认识或知道的作曲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他趣味高雅,更重要的是,他对作曲理论有着最透彻的理解。”18世纪欧洲的两大音乐巨人是如此相互欣赏。
莫扎特死后多年,在欧洲已经被尊称为“伟大的艺术家”的海顿,还经常公开赞美他的忘年交:“我只希望,我自己对莫扎特那怎么也仿效不来的音乐的深深激赏之情,也能让每位音乐朋友,尤其是让那些伟人,分享到一份相同深刻的对音乐的共鸣……原谅我的激动,因为我太爱这个人了。”
辉煌成就
“我要为德国歌剧呕心沥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剧,德国为什么没有?德国人的歌唱才能难道比不上法国人和英国人?连俄国人都不如?那么等着瞧吧!我现在就要依靠我的创造力动手写部德国歌剧。”这是1783年莫扎特写给父亲的信中所言。1785年,当莫扎特再次为维也纳剧院写歌剧的时候,他决定采用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剧本《费加罗的婚礼》作为歌剧脚本的素材。1786年4月底该剧一完成,5月1日,这部划时代的歌剧便在维也纳上演。莫扎特亲自任指挥,观众的欢呼过于热烈,致使剧中的所有重要唱段几乎全部重复一次。此后又一共上演了9场,场场都是“人如潮涌”。参加演出的人们说:“除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外,别的人都没有取得过如此辉煌的成就。”那位歌唱家说:“我忘不了他那张瘦削但神采焕发的脸,天才的光辉布满在脸上。要描绘这张脸是不可能的,恰如我们无法描绘阳光。”后来舒伯特评价道:“这是莫扎特的音乐,莫扎特——整个德国和奥地利都在为他庆贺的名字。这部匠心之作表现出他有比只在钢琴旁成就更伟大事业的能力!”当《费加罗的婚礼》于1786年12月在布拉格上演时,其效应是爆炸性的,剧院场场爆满。人们开口闭口谈的全是关于这部歌剧的话题,平常演奏的,口中哼唱的也都是这部歌剧中的曲目。1787年1月14日莫扎特从布拉格写信给维也纳的友人:“……这里除了费加罗,什么也不谈论;除了费加罗,什么也不拉、不奏、不唱,不用口哨吹。永恒的费加罗,对于我,这是最大的荣誉。”这便是莫扎特溢于言表的幸福感。
1787年2月,莫扎特从布拉格回到维也纳后,便又立即投入到歌剧《唐璜》的创作之中。莫扎特刚写下几段初稿,便接到父亲病逝的消息。而此时的莫扎特也被病痛所困扰。自从创作《费加罗的婚礼》以来,他的身体一直相当虚弱,卧病在床几个月,甚至连父亲的葬礼也没能参加。在他的个人世界中,没有音乐的日子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8月,他的身体基本恢复了健康,便又振奋精神投入工作。直到10月28日——歌剧上演的前一天,莫扎特还没有把序曲写出来。当天晚上他还去参加了在朋友家里举行的舞会,玩得非常尽兴,深夜回到自己的房间熬了一个通宵,到第二天凌晨7点序曲总算大功告成,这正是莫扎特的典型作风:所有乐曲都在他脑海里构思得妥妥帖帖,写曲谱纯粹是个抄录的过程而已。“三更暂眠,五更复起”也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10月29日,《唐璜》在布拉格首演,莫扎特亲自指挥。他一登上台,全场观众向他欢呼三次。这部歌剧的上演再次获得了巨大成功,莫扎特完全陶醉在全场如雷的欢呼声和掌声之中。“在历史上总会出现几个空前绝后、令人不可企及的人物……莫扎特也是这类的杰出者。《唐璜》则是一个顶峰。”法国作曲家古诺用这样的语言称赞他。伟大的诗人歌德听了《唐璜》后更是感慨万千,发表评论说,莫扎特创作了《唐璜》真是不可思议。
歌德写信给席勒:“你对歌剧的期待已经由《唐璜》达到了,而且是达到了一个高层次。”对爱史曼说:“音乐必须具有《唐璜》这样的素质,要是莫扎特将《浮士德》谱成了曲,那该有多好!”是啊,这不仅是歌德的遗憾,对于世界音乐史都是一大憾事。可是我们不能奢求太多,不到36个春秋里,莫扎特留给我们后人的财富已经远远超出想象了。二百多年来,《唐璜》始终没有停止过演出,成为世界许多著名歌剧院的保留剧目。据统计,每年每个月,世界总有某个地方在上演《费加罗的婚礼》或者《唐璜》。
英年早逝
1791年初,莫扎特再次受维也纳剧院的委托,创作歌剧《魔笛》。这是一部富有民族特色的歌剧。同时,还有一部被迫创作的《安魂曲》。这两部作品是在极困苦的境况下创作的,也正是由于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莫扎特的身体每况愈下。1791年9月30日,《魔笛》在维也纳首次上演,这是对作曲家逝世前最后的一次安慰,这一心灵的慰藉一直伴随他到临终的一刻。1791年12月4日夜晚,莫扎特处在弥留之际,此时,正值剧院在上演歌剧《魔笛》,他让人把钟表放在床头,计算着《魔笛》上演时每段音乐开始的时间,他似乎听到了这出剧中自己最心爱的咏叹调,当晚他还重新翻出《安魂曲》的曲谱,和朋友们一起修改并合唱了其中的几段。然而就在这一晚——1791年12月5日凌晨1时,笔从这位伟大的音乐天才手中滑落了。
莫扎特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626首曲子中:歌剧20部,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第二十六、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他还创作了大量协奏曲、钢琴曲、室内乐重奏等多部作品。他的音乐典雅清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莫扎特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18世纪的音乐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的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
莫扎特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有感情的人。在他身上,处处都体现出典型的艺术家天性。他认为穷人最讲信义,“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人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友谊”。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他易受感动,爱掉眼泪,具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
柴可夫斯基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爱莫扎特有如爱一位音乐的耶稣。莫扎特是一位那么天真、可爱的人物。他的音乐充满了难以企及的美,如果要举出一位与耶稣并列的人,那便是他了……”这不正是我们大家的心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