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 健康 行为:对环境补碘方法与效果的研究
- 任强
- 1282字
- 2020-07-09 19:41:30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假设与框架
一、研究的理论假设
本研究属于探索性实证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虽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但是,系统深入的研究始自Broundtland(1987)女士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浪潮。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被各国政府所接受,但是其概念和内涵表达不一,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如果从研究方向出发,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四个方面:(1)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其基本内容以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物资供需平衡等为主(Brown,1996;Barbier,1987;Pearce,1990;WRI,1992-1993);(2)从强调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方面出发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理论(UNDP,1996,1997;IUCN-UNCP-WWF,1991);(3)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Broundtland,1987;Admas,1990);(4)用系统学方法,以综合协同的观点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Niu,1993,1994,1996)。
综合以上各学派的观点,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是规范两大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综合反映和内在统一。
环境条件是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过去在谈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时,大多强调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造成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对后代发展资源的“掠夺”。但是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类同样能够通过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以满足当今人类生存的需要,同时为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环境补碘就是从此思想出发,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人类的健康。即在碘缺乏地区,通过外界干预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中的碘营养平衡,在达到对人体补碘,控制碘缺乏的同时,增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项研究重点关注的是环境补碘与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产生的效应,因此研究的总体理论假设是,通过外界干预,改变自然生态环境中微量元素碘的分布、水平,能够促进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环境补碘与人口健康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应从两个角度分析,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二、理论假设检验的层次
环境补碘对环境、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涉及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为了全面、准确地探讨环境补碘与环境、人口健康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验证我们提出的理论假设,本书将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和探讨。
(1)个体层次:这是最基本的层次。需要收集反映个体行为和健康水平的相关变量,其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和育龄妇女。探察补碘前后、实验村与对照村之间人体补碘效果及儿童生长发育状况。
(2)社区层次:这里的社区层次主要指乡和村一级。通过分析社区层次的有关社会经济变量,健康水平,考察补碘前后、实验村与对照村之间社区发展的差异。
(4)自然环境层次: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或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考察研究环境补碘后自然环境中碘含量的变化水平,持续时间,以及对动植物的碘营养改善程度,对认识此方法的有效性、可行性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