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前言

本书这次修订主要是加强和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以研究几何空间的线性结构和度量结构以及图形的性质、分类为主线.

几何空间既可以看做所有点构成的集合,又可以看做以定点O为起点的所有定位向量构成的集合(或者空间中所有向量构成的集合,此时方向相同且长度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的向量).由于向量有加法(三角形法则)和数量乘法两种运算,并且满足8条运算法则,因此几何空间中只要取定了三个不共面的向量d,d2,d3,那么每一个向量c可以表示成d,d2,d3的线性组合,并且表示方式唯一.这就给出了几何空间的线性结构,即每一个向量c可以表示成,且表示法唯一.d1,d2,d3称为一个基,有序数组(k1,k2,k3T(右上角加“T”表示写成一列)称为向量c在基d1,d2,d3下的坐标.在几何空间中取定一个点O,则[O;d,d2,d3]称为一个仿射坐标系.向在d,d2,d3下的坐标称为点P在这个仿射坐标系中的坐标.向的坐标等于终点Q的坐标减去起点P的坐标.这样在仿射坐标系[O;d1,d2,d2]中,点和向量都有了坐标.如果e1,e2,e3是两两垂直的单位向量,那么[O;e1,e2,e3]称为直角坐标系.几何空间的线性结构好比构筑了一个多功能的舞台,从而在这舞台上可以演出绚丽多彩的“几何戏剧”.

为了解决几何空间中有关长度、角度、垂直、面积、体积等的度量问题,除了需要有几何空间的线性结构外,还需要有几何空间的度量结构.向量的内积的定义中包含了长度、角度的概念.从内积的定义立即得出向量的内积具有对称性和正定性.为了使内积能真正用来解决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等的度量问题,需要内积与几何空间的线性结构相容,即要求内积具有线性性:

(a+c)·b=a·b+c·b,(λa)·b=λ(a·b).

为了证明向量的内积的确具有线性性,我们的方法如下:从内积的定义受到启发,我们引出了在轴l(其单位方向向量为e)上的正投影的概念.过轴l上的原点O作与l垂直的平面π,在平面π上取两个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e2,e3,于是[O;e,e2,e3]成为一个直角坐标

系,从而几何空间中任给的一个向量a可以唯一表示成a=μ1e+μ2e23e3.记a11e,a22e23e3,则a1与e共线,a2与e垂直,且a=a1+a2.我们把几何空间中每一个向量a对应到a1(它与e共线)的映射称为在轴l上的正投影,记作Pe;并且把a1称为a在方向e上的内射影,把a2(它与e垂直)称为a沿方向e下的外射影.利用几何空间的线性结构,容易证明Pe保持加法运算和数量乘法运算,即

由于a在方向e上的内射影a1与e共线,因此存在唯一的实数μ1,使得a=μe.我们把μ1称为a在方向e上的分量,记作Πe(a).直接计算可得Πe(a)=|a|cos〈a,e〉.由于Pe(a)=a11e=Πe(a)e,因此从Pe保持加法和数量乘法运算可以推出

又从向量的内积的定义和分量的计算公式立即得到

其中b0是与b同向的单位向量.于是由分量的上述性质立即推出内积具有线性性.有了内积的线性性,我们就有了在直角坐标系(或仿射坐标系)中计算两个向量的内积a·b的公式,从而可以利用向量的内积解决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度量问题.

向量的外积可以用于解决有关面积的度量问题.这是因为,在外积的定义中,a与b的外积a×b的长度规定为|a×b|=|a||b|sin〈a,b〉,于是当a与b不共线时,a×b的长度表示以a,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外积的定义立即得到a×b=-b×a,即外积满足反交换律.为了使外积能真正用来解决面积等度量问题,需要外积与几何空间的线性结构相容.要求外积与向量的加法运算相容,即要有左、右分配律:

a×(b+c)=a×b+a×c,(b+c)×a=b×a+c×a;

要求外积与向量的数量乘法相容,即

(λa)×b=λ(a×b)=a×(λb).

后者利用外积的定义和向量的数量乘法的定义容易证明.关于左分配律的证明需要利用a×b=a×b2,其中b2是b沿方向a的外射影,并且利用“单位向量e与跟它垂直的向量b的外积e×b等于在按右手螺旋法则绕e旋转90°下b的像b′”.有了外积与线性结构相容,我们就可以得到在右手直角坐标系(或仿射坐标系)中计算两个向量的外积a×b的公式,从而可以利用外积来解决面积等度量问题.

向量的混合积可以用于解决有关体积的度量问题.这是因为以a,b,c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等于a×b·c.由此立即得到,三个向量a,b,c共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c=0.取一个仿射坐标系[O;d1,d2,d3],分别利用外积和内积的计算公式可得,a×b·c等于以a,b,c的坐标为列的行列式乘以d1×d2·d3.由于d1,d2,d3不共面,因此d1×d2·d3≠0,从而得到:三个向量a,b,c共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以它们的坐标为列的行列式等于0.这个结论在建立平面的方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有了几何空间的线性结构和度量结构,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建立平面的方程和直线的方程,以及研究平面、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进而建立旋转面、柱面、锥面的方程,研究它们的性质,以及利用二次曲面的标准方程研究它们的性质.

2.既加强几何直观,又使解析几何与高等代数水乳交融,论证严谨而简明.

平面上的二次曲线有多少种类型?如何从二次曲线S的方程辨认它是哪一种类型?容易想到的办法是:先作转轴,使得二次曲线S的新方程中不出现交叉项;然后对新方程配方,作移轴,使得S的方程变得简单,易于辨认S是什么样的二次曲线.设二次曲线S在直角坐标系Oxy中的方程为

把其中的二次项部分的系数组成一个对称矩阵A:

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组成一个列向量δ=(a1,a2T,则S的方程(1)可写成

其中δT=(a1,a2).作转轴

其中T是正交矩阵,且|T|=1,即

二次曲线S在转轴后的直角坐标系Ox*y*中的方程为

于是S的新方程(3)中不出现交叉项(即x*y*项)当且仅当

通常的做法是:选取转角θ,使得S的新方程(3)中交叉项的系数为0.这时cot2θ必须满足一个条件.由此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解出

tanθ,再求出cosθ和sinθ,以便确定T.然表示的公式.这个方法的计算量较大,要记忆的公式比较多.我们现在的方法是换一个角度考虑.设T=(η1,η2),则(4)式等价于有一个用tanθ即

由此受到启发,引出了n阶矩阵A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设A是实数域上的n阶矩阵,如果存在一个实数λ0和Rn的一个非零向量γ,使得Aγ=λ0γ,那么称λ0是A的一个特征值,称γ是A的属于特征值λ0的一个特征向量.于是S在转轴后的方程(3)不出现交叉项当且仅当A有两个特征值λ1,λ2,并且A的属于特征值λ1的特征值向量η1与属于特征值λ2的特征向量η2正交.根据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义可推导出λ0是A的特征值当且仅当λ0是多项式的两个实根,γ是A的属于λ0的特征向量当且仅当γ是齐次线性方程组(λ0 I-A)X=0的一个非零解.我们把多项式称为A的特征多项式.它的判别式Δ一定大于或等于0,等号成立当且仅当a11=a22且a12=0.于是,当a12瓪0时,A的特征多项式有两个不等实根λ1,λ2,它们是A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值.通过计算可得,此时A的属于λ1的特征向量γ1与属于λ2的特征向量γ2一定正交.令q则η1与η2是A的正交的单位特征向量,从而T=(η1,η2)是正交矩阵.适当选取γi,可使得|T|=1.于是作转轴,则二次曲线S的新方程为

我们用现在这个方法,既突显了二次曲线S在上述转轴后的新方程中平方项的系数恰好是A的特征值,不需要记忆用tanθ表示的公式,而且很明显地表示了求新方程中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公式:δTT.这个方法体现了解析几何与高等代数的水乳交融.

3.继续强调用变换的观点研究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平面(作为点集)到自身的一个映射σ,如果使得每一个点P到它的像点P′的指向是给定的一个方向a,并且|PP′|=|a|,那么称这个映射σ是平面沿向量a的平移.在平面上取定一个点O,给定一个角α,平面到自身的一个映射σ,如果使得每一个点P的像点P′满足∠POP′=α,|OP|=|OP′|,那么称σ是平面绕点O转角为α的旋转.在平面上取定一条直线l,平面到自身的一个映射σ,如果使得不在直线l上的每一个点P与其像点P′的连线段PP′被直线l垂直平分,l上每一个点的像点是它自身,那么称σ是平面关于直线l的反射(也称为轴反射).平移、旋转、轴反射的共同特征是保持平面上任意两点的距离不变.抓住这个共同特征抽象出下述概念:平面(作为点集)到自身的一个映射σ,如果保持任意两点的距离不变,那么称σ是平面上的一个正交(点)变换(或者保距变换).从这个定义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可得出:正交变换把直线映成直线,把线段映成线段,并且保持线段的分比不变;正交变换是可逆变换,并且它的逆变换也是正交变换;正交变换的乘积还是正交变换;正交变换把平行直线映成平行直线;正交变换保持角的大小不变;正交变换诱导了平面(作为向量的集合)到自身的映射,并且保持向量的加法和数量乘法运算;正交变换把直角坐标系Ⅰ映成直角坐标系Ⅱ,并且使得每一个点P的Ⅰ坐标等于它的像点P′的Ⅱ坐标;正交变换或者是平移,或者是旋转,或者是轴反射,或者是它们之间的乘积.从平移、旋转和轴反射保持任意两点的距离不变抽象出正交变换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证明了正交变换一定是平移、旋转、轴反射或者它们之间的乘积,这是多么有意思地揭示出了事物的内在规律.

从一张底片洗出二寸照片一张,并且放大洗出六寸照片一张,这两张照片对应线段的比是一个常数3.由此抽象出下述概念:平面(作为点集)到自身的一个映射τ,如果使得对应线段的比为一个非零常数k,那么称τ是一个相似变换,简称为相似,其中k称为相似比.如果有一个相似比为k的相似变换τ,使得一个图形E的像是图形E′,那么称E和E′是相似图形,其中k称为这两个图形的相似比.银幕上的图像是幻灯片上的图像经过放大得到的.由此抽象出下述概念:在平面上取定一个点O,平面到自身的一个映射τ,如果使得每一个点P的像点P′满其中k是一个非零常数,那么称τ是中心为O的位似,其中k称为位似比.易看出,位似比为k的位似变换是相似比为k的相似变换.还可证明:位似是可逆变换,并且它的逆变换也是位似;相似可以分解成一个位似与一个正交变换的乘积,从而相似是可逆变换.相似、位似都是可逆变换,且把共线三点映成共线三点.平面上沿方向e向着直线l的压缩,以及平面上的错切也都是可逆变换,且把共线三点映成共线三点.由此我们抽象出下述概念:平面(作为点集)到自身的映射τ,如果是双射,并且把共线的三点映成共线的三点,那么称τ是平面上的一个仿射变换.从这个定义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到:仿射变换把不共线的三点映成不共线的三点;仿射变换的逆变换是仿射变换;仿射变换的乘积是仿射变换;仿射变换把平行直线映成平行直线;仿射变换把线段映成线段;仿射变换诱导了平面(作为向量的集合)到自身的一个映射,并且保持向量的加法和数量乘法运算;仿射变换保持线段的分比不变;仿射变换把仿射坐标系Ⅰ变成仿射坐标系Ⅱ,并且每一个点P的Ⅰ坐标等于它的像点P′的Ⅱ坐标,反之也成立;平面上任给两组不共线三点A1,A2,A3和B1,B2,B3,则存在唯一的仿射变换把Ai映成Bi(i=1,2,3);仿射变换τ在仿射坐标系Ⅰ[O;d1,d2]中的公式为其中系数矩阵是可逆矩阵,其第1列是τ(d1)的Ⅰ坐标,第2列是τ(d2)的Ⅰ坐标,(x0,y0T是τ(O)的Ⅰ坐标,(x,y)T,(x′,y′)T分别是点P和τ(P)的Ⅰ坐标;反之,如果平面上的一个点变换τ在仿射坐标系Ⅰ[O;d1,d2]中的公式,其系数矩阵为可逆矩阵,那么τ是仿射变换.这样,我们从仿射变换的定义出发,经过逻辑推理揭示出了仿射变换有多少(任给两组不共线的三点都存在唯一的仿射变换把第一组映成第二组),平面上的点变换如果在仿射坐标系中的公式的系数矩阵是可逆矩阵,那么它就是仿射变换.

4.把射影平面的概念从具体的几何模型(把O和扩大的欧氏平面)上升到公理化定义.

在几何空间中取定一点O,过点O的所有直线和所有平面构成的集合称为把O.把O是射影平面具体的几何模型.几何空间作为以定点O为起点的所有定位向量组成的集合V是实数域R上的3维线性空间,过点O的直线是V的1维子空间,过点O的平面是V的2维子空间.我们把V的1维子空间称为点,2维子空间称为线,集合的包含关系作为关联关系,则所有点构成的集合,所有线构成的集合,连同关联关系一起成为一个射影平面,记作PG(2,R).理由是:PG(2,R)的点集与把O的所有直线组成的集合有一个一一对应,PG(2,R)的线集与把O的所有平面组成的集合有一个一一对应,并且这种对应关系保持关联性,因此PG(2,R)是一个射影平面.利用线性空间的结构,容易证明:在PG(2,R)中,任给两个不同的点,有且只有一条线与它们关联;任给两条不同的线,有且只有一个点与它们关联;存在四个不同的点,其中任意三点都不与一条线关联.由此抽象出射影平面的公理化定义:一个关联结构D=(V,B,I)(其中V是点集,B是线集,I是点与线的关联关系),如果满足:(1)任给两个不同的点恰有一条线与它们关联;(2)任给两条不同的线恰有一个点与它们关联;(3)存在四个不同的点,其中任意三点都不与一条线关联,那么称D是一个射影平面.这样,我们对射影平面的概念揭示出了它的内在本质.

5.用数学的思维方式编写教材.

如何让数学比较不难学?如何把数学学得很好?作者的体会是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学数学.数学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全过程:观察客观现象,抓住主要特征抽象出概念;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运用“解剖麻雀”、直觉、归纳、类比、联想、逻辑推理等进行探索;猜测可能有的规律,而这个猜测是真是假要进行论证,数学的论证方法是只运用定义、公理和已经证明了的定理进行逻辑推理;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规律.

在本次修订中,我们用数学的思维方式编写教材,让读者比较容易地学习解析几何,而且学得好.

6.这次修订对每一节的所有习题都给出了答案或提示.

本教材获得2014年度北京大学教材建设立项,特此向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表示感谢!

作者感谢使用《解析几何(第二版)》作为教材的老师以及读者对第二版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

作者感谢本书第一、二版的责任编辑王明舟和第三版的责任编辑曾琬婷,他们对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真诚欢迎广大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

丘维声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