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无形资产是一个种类繁多、标的庞杂的现代资产范畴,包括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商誉等诸多品类。新世纪以来,伴随现代产业中文化经济和符号经济双重转向的发展趋势,无形资产在人们的经济生活和产业发展中日趋重要。无形资产是文化产业主要资产的表现形式,亦是文化生产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在中国被逐渐提振为改变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的国家战略。文化产业在美国被称为“版权产业”,创意产业在英国被规划为振兴经济的朝阳产业,是缘于人的技能、知识和创意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存在样式,最终实现商业价值的产业效益。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其间的关键环节就是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实现知识产权化表达。被无形资产化的文化资源才能以合法化的商业形态的方式行走在经济大道上,从而开始其长长的全产业链经营的产业征途,创造难以估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文化产业无形资产价值实现包括确权、估权和易权三个阶段。其中,确权即文化资源的无形资产化或知识产权化阶段;估权即文化产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阶段;易权即文化产业无形资产价值交易阶段。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是这些阶段的关键环节。虽然围绕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定义的内涵、操作流程和通用体系等方面差异甚大,标准也难统一,适用于文化产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对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进行深入而系统的价值评估研究非常必要。

本书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前提和实践背景下展开的。全书围绕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展开研究,包括现状分析、体系建构和实务研究等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着眼于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的现状分析,关注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探讨,共分为四章。其中,第一章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践调研,分析了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的理论背景,总结了当前无形资产理论界的研究情况,厘清无形资产、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相关概念,强调知识产权作为文化产业无形资产主体资产的实践意义。第二章探讨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的发展实践,以宏观角度梳理了中外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的发展状况,透过对照分析,剖析主要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的发展环境。第三章和第四章以微观视野分析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的政策推动、评估环境与评估状况,以作为我国无形资产评估建设的参照借鉴。

第二部分重点在于构建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指标体系,共分为四章。其中,第五章汇整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的评估方式和适用标的,明确了评估指针体系的评估依据,分别是指标体系结构、测评依据和指标权重。第六章说明基金化、信贷化、证券化、期货化、众筹化、物权化等文化产业无形资产交易模式的基本特征。第七章引出“冰山模型”“价值补丁包”“文化标准品”的概念,设计出三维三级的指标评估体系。第八章将指标类型、指标体系、指标名称与价值属性作对应,借此探讨文化产业无形资产价值的可评估性及可预测性。

第三部分探讨了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的实务研究,将价值体系化于实践案例,以验证指标体系的可用性,最后提出评估风险控制和制度设计,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九章以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为个案对象,着力从世界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居民消费结构及水平的发展变化,评价中国政府相关政策法规,总结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对遗产所在区域的综合贡献,最终得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评价体系。第十章透过分析某动画电影产品在上映之前的票房预估和宣传方式研究的方法、过程和结果以及该电影在上映之后对受众影响的评估,了解电影版权的价值指标体系。第十一章以汇心堂保荐的贺昆的《妙曼的沃土》系列原创版画为对象,将无形资产评估通用指标体系适用于艺术市场的价值评估,通过学术地位、时代特点、交易渠道等维度,评估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总结了艺术品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第十二章聚焦于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机制、评估和交易问题,探讨了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并根据风险性质,提出了防控风险的改良措施与具体建议。第十三章将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基本问题与无形资产的交易流程相对应,从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的角度,提出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的实施建议与措施保障。

本书的研究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化产业无形资产实证评估研究”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价值评估服务平台”的资助下得以顺利进行。本书的研究成果是课题组成员集体劳动的结晶,是包括喻文益、邓丽丽、雷龙云、刘睿、刘冠德、金旻宣、杨玉娟、杨欣欣、徐思颖等在内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刘冠德、杨欣欣参与了第一章,金旻宣参与了第三章,徐思颖参与了第四章,刘冠德、徐思颖、金旻宣参与了第六章,喻文益、杨玉娟参与了第七章,邓丽丽参与了第九章,雷龙云参与了第十章,刘睿参与了第十一章的写作。最后,由徐思颖、林楚天、王上协助向勇完成了本书的其他章节、统稿与最后成书。

本书的出版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胡利国先生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理论创新还是实践探索方面,我国文化产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工作才刚刚开始,面临很大的挑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研究团队的水平与能力所限,本书存在诸多不足,遗留了许多遗憾,恳请得到各位方家的批评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