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加工质量控制与检测(第二版)
- 张秀珍 晋其纯
- 9字
- 2021-03-26 02:25:35
第2章 检测技术基础
2.1 检测技术相关知识
2.1.1 基本术语
用特定单位表示长度值的数字。
(1)基本尺寸:设计给定的尺寸。
(2)实际尺寸:通过测量所得的尺寸。由于存在测量误差,所以实际尺寸并非尺寸的真值。
(3)极限尺寸: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它以基本尺寸为基数来确定。两个界限值中较大的一个称为最大极限尺寸,较小的一个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4)作用尺寸:孔(轴)的在配合面的全长上,与实际孔(轴)内(外)接的最大理想轴(孔)尺寸,称为孔(轴)的作用尺寸。
(1)尺寸公差:允许尺寸的变动量。
(2)标准公差:在《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公差数值表中所列的、用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任一公差。
(3)基本偏差:用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为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
(4)系统误差: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的大小和正、负保持不变,或随条件变化而按某种确定的规律变化的误差。
(5)随机误差(亦称偶然误差):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误差变化无明显规律;且当测量次数无限增大时误差呈正态分布的误差。
(6)粗大误差:主要由操作者主观原因造成的,或外界环境突变时导致的误差。
(7)示值误差:测量器具(又称计量器具)上的示值与被测量真值的代数差。一般来说,示值误差越小,测量器具的精度越高。
2.1.2 测量器具的技术指标
(1)示值范围:测量器具标尺或刻度盘内全部刻度所代表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范围。以图2-1所示的计量器具为例,该仪器的示值范围为±20μm。
(2)分度值:测量器具标尺上,两相邻刻线所代表的量值之差称为仪器的分度值,一般为0.1mm、0.01mm、0.001mm等。图2-1所示的仪器,其表盘上的分度值为1μm。分度值是一台仪器所能读出的最小单位量值。一般来说,分度值越小,测量器具的精度越高。
(3)分辨率:数字式量仪没有标尺或度盘,而与其相对应的为分辨率。分辨率是仪器显示的最末位数字间隔所代表的被测量值。
(4)量程:测量范围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之差称为量程。量程大的仪器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仪器的线性误差将随之变大,从而使仪器的准确度下降。图2-1所示仪器的测量范围(量程)为0~180mm。
图2-1 测量器具参数示意
(5)标尺间距:测量器具刻度标尺或刻度盘上两相邻刻线中心线间的距离,一般为1~2.5mm。
(6)灵敏度:测量器具对被测量值变化的反应能力称为灵敏度。对于一般长度测量器具,灵敏度等于标尺间距a与分度值I之比,即放大比或放大倍数。
(7)示值误差:测量器具示值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差值。例如,用百分尺测量轴的直径得读数值为31.675mm,而其真值为31.678mm,则百分尺的示值误差等于31.675-31.678=-0.003mm。
(8)测量的重复性误差: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时,所有测得值的分散程度即为重复性误差。
(9)不确定度:表示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几何量不能肯定的程度。
2.1.3 检测相关术语
(1)被测“量”:指测量对象,包括被测零件的长度、角度、几何形状、相互位置以及表面粗糙度等几何量。
(2)不确定度。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使测量结果不能确定的程度。即表征测量结果分散性的极限。一般以测量“标准偏差”σ表征,其置信区间(测量误差极限)取±2σ或±3σ,其概率分别为95.45%和99.73%。
(3)最小实体状态(简称LMC):孔或轴具有允许的材料量最少时的状态。
(4)最大实体状态(简称MMC):孔或轴具有允许的材料量最多时的状态。
(5)修正值:为了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用代数法加到未修正测量结果上的数值。其大小与示值误差的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
(6)测量力:采用接触法测量时,测量器具的传感器与被测零件表面之间的接触力。测量力及其变动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度。因此,绝大多数采用接触测量法的测量器具,都具有测量力稳定机构。
(7)精度、分辨率与灵敏度之间的区别:灵敏度就是测量最小值时的反应能力辨率,是一个百分比值;精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值间的误差范围,是一个长度单位值;分辨率是指最小的读数值(即分度值),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值。
(8)测量:一般指为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而进行的实验过程。即把被测量与具有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被测量量值的过程。
(9)测量范围:指测量器具所能测出的最小值到最大值的范围。有些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和示值范围是相同的。
(10)测量重复性:指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时,各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通常以测量重复性的极限值(正负偏差)来表示。
(11)计量:指以保持量值统一和传递为目的的专门测量。
(12)检验:是指判断被测量是否在规定的极限范围之内(是否合格)的过程。
(13)检测:是测量与检验的总称;是保证产品精度和实现互换性生产的重要前提;是贯彻质量标准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检测是机械制造的“眼睛”,不仅用于评定产品质量,分析不良产品的原因,及时调整加工工艺,预防次品废品,降低成本,还能为CAD/CAM逆向工程提供数据服务。
(14)检验与测量的区别:“检验”比“测量”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对于零件几何量的检验,通常只判断被测零件是否在合格范围内,确定其是否合格,而不一定要确定其具体的测量值。对于金属内部质量的检验、表面裂纹的检验等,则不能用“测量”这一概念。
2.1.4 检测原则
(1)所用验收方法应只适用位于规定的尺寸极限之内的工件。
(2)对于有配合要求的工件,其尺寸检验应符合极限尺寸判断原则——泰勒原则。孔或轴的作用尺寸不允许超过最大实体尺寸。即对于孔,其作用尺寸应不小于最小极限尺寸;对于轴,其作用尺寸应不大于最大极限尺寸。
(3)在任何位置上的实际尺寸都不允许超过最小实体尺寸。即对于孔,其实际尺寸应不大于最大极限尺寸;对于轴,其实际尺寸应不小于最小极限尺寸。
(1)阿贝原则:被测线应处在基准线的延长线上。
(2)测量链最短原则:组成测量链环的构件数目应尽量少。
(3)基面统一原则:测量基面应与设计、工艺基面保持一致。
(4)封闭原则:在测量中,如能满足封闭条件,则其间隔偏差的总和为零,此即为封闭原则。
2.1.5 检测方式
需要检测的内容一般取决于工艺控制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以及检测方法与施行的可能性。目前,常用的检测方式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预先检验:包括原材料、工具、模具、设备等投入使用之前的检验。
(2)工艺过程检验:工艺过程是否按规定执行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3)成品检验:它具有把关的作用,通过成品检验来判断产品的成、废、优、劣。
(1)全部检验:是对检验对象施行100%的检验。
(2)抽样检验:即对检验对象按规定的比例抽取样件进行检验,其结果则代表全部产品的质量。
(1)破坏性检验:指只有将受检验样品破坏后才能进行的检验,或者在检验过程中受检验的样品被破坏或被消耗的检验。
(2)非破坏性检验:又称无损检验,是指检验时产品不受到破坏,或虽然有损耗但对产品质量不发生实质性影响的检验。非破坏性检验包括外观检验、水压实验、致密性试验、无损检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