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
- 丁学良
- 1054字
- 2020-07-09 18:36:51
只有懂得历史的人,方可预测未来
这当然令我这样常年游走列国的穷读书人有很多很微妙很错综很复杂的感受,往往会刺激我回想起遥远过去的一些看似细枝末节的经历。三十多年前的1980年2月8日,也就是中国人的春节期间,在风行全球的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周刊上,刊登了一篇很长的文章,The Post-Confucian Challenge,通常被翻译成中文叫“后儒教的挑战”——“后儒教”指的是把现代工业制度与一部分的儒家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的那几个东亚社会,也有俗人俗称之为“筷子社会”。这篇文章起势不凡:“自从工业革命发动以来的二百多年里,西方一直在主导着这个世界,而今天这个主导地位受到了威胁。威胁不是来自于俄国人,他们至少在部分上还是西方传统的后裔;威胁也不是来自于阿拉伯世界,因为等到他们沙漠底下的石油越来越少的时候,他们对西方的压力就会减弱。西方今天所受到的威胁,根本是来自于那些继承了儒教文化的东亚人。迄今为止,只有他们才对西方的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提出了真正的挑战。”
这篇文章还特别提到,在1970年代后期的那几年内,日本对美国的挑战和压力极其巨大,在很多重要的产业里使美国人招架不住。紧跟在日本后面对西方构成深刻影响的是“四小龙”,即韩国以及属于“大中华圈”的新加坡半岛、台湾岛和香港半岛。但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处是末尾讲到的一种规模巨大的可能:“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四个现代化的政策如果能够使中国内地得到转变,那么,一个经济强力的中心将在东方兴起。而相对于这个中心而言,‘四小龙’的经济奇迹,也只不过是太阳边上的一点光晕而已。”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也有把他的名字按发音翻译成“麦克法库尔”的)。在三十余年以前,就能够清楚和明白地描述出这种历史的大趋势,胆敢做出这么伟大的预言,真是让人非常佩服。汉语的“预言”在英语中有含义不尽一致的两个对应词,一个是Prediction,主要用来指对社会、政治、经济事务的发展做出精确细致的“预言”,但是这些事务往往是很难准确预言的。另外一个词叫Forecast,主要用来指“天气预报”——一般来讲,像天气状况这种概率式的消息还是能够“预报”的。预言未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在这一点上,马若德基本上还是相当靠谱地预言了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大趋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准确的大“天气预报”,说明预言者是一个颇懂得中国政治、社会、经济走向的长程“气象预报员”。
那么,我们得问问,是什么样的一种知识背景,使得马若德这位洋人学者,能够对中国的经济再崛起有这么敏感而又具透视力的远瞻呢?本人认定,是因为马若德具有浓烈的历史感——只有懂得历史的人,才能够预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