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践与案例
- 王清刚主编 林小飞副主编
- 6034字
- 2024-11-03 05:36:15
第五节 社会责任
社会成就企业,企业回报社会。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理应承担社会责任。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事关民生与社会稳定。近年来,中国企业频发危及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重大事件,对企业、社会和公众造成严重的危害。“三鹿奶粉事件”“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事故”“康菲溢油事故”……一系列本可避免的重大、特大责任事故在向人们敲响警钟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关注。企业可能因社会责任问题导致经济损失、法律风险、道德缺失等,使企业难以持续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企业对外贸易频频遭遇发达国家以环境、劳工权益、商业道德等名义设置的社会责任贸易壁垒。[3]企业是创造财富与履行社会责任的统一体,履行社会责任既是企业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企业改进发展质量、提升企业综合价值的重要渠道。很多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会浪费企业有限的资金、时间及人力资源;实则不然,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无须花费大量金钱,甚至有助于企业节省开支。例如,各种环保节能措施可节省电费;减少碳足迹,实施无纸化办公可降低管理费用;具有社会责任的人力资源政策可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尊重,提高企业生产率等。其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打造和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举措,既是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内容
早在18世纪中期,有些美国企业就开始履行部分社会职责,如帮助雇员修建住房,为雇员子女建学校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学界有着不同的说法。Carroll(1983)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四个方面。Andrews(1995)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一是企业决心自愿捐助教育或其他慈善事业,尽管这会降低其收益;二是企业遵循属于自己的道德标准,该标准要高于法律和习俗所要求的最低水平;三是在具有各种机会的业务中,企业根据社会价值进行选择;四是为经济利益以外的理由投资和改善企业内部质量”。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认为: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我们系统地梳理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要社会责任,如图2-3所示。
(1)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应坚持低碳环保和循环经济理念,自主研发,明确知识产权,避免侵权纠纷。同时,企业应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注重人才培养和交流,开展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激发创新活力。
图2-3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要社会责任
(2)在原料采购的过程中,企业应重视原料来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努力节约资源,适度开采;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着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注重供应商管理及关系维护,努力实现共赢多赢,避免侵害供应商权益等。
(3)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企业应坚持清洁生产,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置;安全生产、员工健康和环境管理事关企业发展、员工权益与社会稳定,企业应加强管理,建章立制,并确保落实到位。低劣的产品质量损人不利己,企业应努力提升产品(包括服务)质量,这既是对消费者和整个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4)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企业应诚信经营,公平贸易,遵循商业道德,避免商业贿赂。企业应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及关系维护,坚持共赢多赢,避免侵害经销商和消费者权益等。
(5)在产品售后及废旧产品回收的过程中,企业应注重售后服务,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持畅通的沟通平台。企业应积极推动以旧换新,回收废旧产品,促进废旧物资再利用。
(6)其他社会责任活动。企业应积极促进就业,保护员工权益,维护员工健康,推动员工培训,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企业还应主动补偿生产经营中的环境负面影响,积极组织或参与公益活动、慈善事业,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五大目标具体到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可设定为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遵守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及单位内部的相关规章制度。
(2)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要积极履行和主动管理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措施,搞好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主动保护员工权益,积极促进就业。
(3)加强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相关资产(劳保用品、消防设施、职工食堂、康乐设施等)的管理,确保相关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4)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定期编制和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如实反映企业履行和管理社会责任的相关情况。
(5)在战略层面,企业在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中应贯彻社会责任思维,综合考量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注和妥善处理企业活动对社会与环境的影响。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风险
企业社会责任贯穿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既涉及公司治理层面,也涉及内部机构和业务层面。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或社会责任管理不当可能引发各种风险,包括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管理不当,可能引发战略风险,包括战略决策风险和战略实施风险,如战略目标定位不科学等。战略目标的规划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只考虑经济利益,缺少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考虑,缺少对社会和环境因素的考量,可能导致企业的声誉受损或其他不利情况的出现。
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对企业经营目标产生的影响。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社会责任风险包括:
(1)在研发过程中,企业未能坚持低碳环保和循环经济理念,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不一致;对研发过程管理不善,存在产权纠纷;不注重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活力等。
(2)在采购过程中,企业不重视原料来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或进行掠夺式开采,可能造成资源枯竭;不注重供应商管理及关系维护,侵害供应商权益等。
(3)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对员工健康和环境管理不到位,可能损害员工权益;未坚持清洁生产,能耗超标或废弃物排放超标,可能形成环境责任事故;产品(包括服务)质量低劣,损害消费者权益等。
(4)在销售过程中,企业不遵循商业道德,进行商业贿赂,使企业声誉受损;不注重经销商管理及关系维护,侵害经销商权益;不重视售后服务,侵害消费者权益等。
(5)其他社会责任风险,如人力资源政策不当使员工积极性受挫;忽视公益活动、慈善事业,使企业声誉受损;忽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不畅等。
上述经营风险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导致企业形象受损、遭遇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停业甚至破产,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或形成生态灾难。
操作风险是因企业内部程序、人员或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者因外部事件而造成损害的风险,如商业欺诈、不履行合同、不按规程作业、对突发事件处置不力等。操作风险是一个非常广的范畴,几乎涉及企业内部的所有部门、岗位和员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和实施社会责任管理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操作风险。例如,管理人员不按规程管理,可能发生侵害员工权益的行为;员工违规作业,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或生态环境灾难;业务人员诚信缺失,可能欺诈利益相关者;相关人员能力不胜任,可能导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当;等等。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风险控制
企业重视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既是对企业的前途、命运负责,也是对社会、国家、公众负责。企业应高度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在培育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融入社会责任理念,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应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建立健全预算安排,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统计与考核体系,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治理层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风险负责,企业应从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战略转变为基于各利益相关者综合价值创造的战略管理,企业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应从单纯的经济考量转向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并重。企业应深知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联,战略选择应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努力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可观察及认同程度,协调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使企业能从它们那里获取资源和支持;同时,准确把握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社会议题的变化,寻求企业的发展机会。企业应站在为各利益相关者创造综合价值的战略高度,将社会责任管理全面融入企业目标、战略规划和经营计划,并配置相应资源;关键决策应进行社会责任评价;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强调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性,并与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等相互配合,使企业上下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
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由经理层负责,为控制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中的社会责任风险,企业应设置专职机构并赋予其清晰的责权,明确岗位责任制;在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中应设置社会责任管理目标,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工具来配置社会责任管理资源,分解落实各项指标体系;应定期调查和评估社会责任管理现状,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列示风险清单,建立风险数据库;针对风险清单,建立并实施风险应对的解决方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社会责任事件,应设置紧急预案并定期测试,以确保其有效性。
关于社会责任活动具体作业中的风险控制,企业应实行岗位责任制,由岗位员工对操作风险负责。
1.安全生产的风险控制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好安全生产。企业应设立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监督机构,负责企业安全生产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2)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和经常性管理。企业应重视安全生产投入,在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健全检查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不得随意降低保障标准和要求。
(3)预防为主,实行特殊岗位资格认证制度。企业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重视岗位培训,对于特殊岗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企业应加强生产设备的经常性维护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4)建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和报告机制。企业如果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妥善处理、排除故障、减轻损失、追究责任。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启动应急预案,同时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告,严禁迟报、谎报和瞒报。
2.产品质量的风险控制
(1)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企业应根据国家和行业相关产品质量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严格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企业应规范生产流程,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禁止缺乏质量保障、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产品流向社会。
(3)加强产品售后服务。企业应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售后发现存在严重质量缺陷、隐患的产品,应及时召回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除缺陷、隐患产品对社会的危害。企业应妥善处理消费者提出的投诉和建议,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3.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风险控制
(1)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企业应按国家有关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制度,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积极开发和使用节能产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企业应通过宣传教育等有效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
(2)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着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企业应重视生态保护,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技术支持,不断改进工艺流程,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实现清洁生产。企业应加强对废气、废水、废渣的综合治理,建立废料回收和循环利用制度。
(3)关注资源节约和资源保护。企业应重视资源节约和资源保护,着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防止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掠夺性或毁灭性的开发。企业应重视国家产业结构的相关政策,特别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要求,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低收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
(4)建立监测考核体系,强化日常监控。企业应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监控制度,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有关规定的,企业应承担治理或相关的法律责任。发生紧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应启动应急机制,及时报告和处理,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的风险控制
(1)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贯彻人力资源政策,保护员工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保持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积极促进充分就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应避免在正常经营情形下批量辞退员工,增加社会负担。
(2)与员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员工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员工薪酬。企业应建立高级管理人员与员工薪酬的正常增长机制,切实保持合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平。
(3)及时办理员工社会保险,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保障员工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企业应依照有关规定做好健康管理工作,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按期对员工进行非职业性健康监护,对从事具有职业危害性作业的员工进行职业性健康监护。企业应遵守法定的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确保员工的休息休假权利。
(4)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建设,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员工职业教育培训,创造平等发展机会。企业应尊重员工人格,维护员工尊严,杜绝性别、民族、宗教、年龄等各种歧视,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
(5)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社会需求,积极创建实习基地,大力支持社会有关方面培养、锻炼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6)积极履行社会公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支持慈善事业。
5.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风险控制
企业应建立社会责任信息报告制度,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向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如实陈述本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以增强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使企业由外而内地深入审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全面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