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发毒性事件应急处置:历史经验与教训
- 史志诚
- 15字
- 2020-07-09 18:19:34
第一章 突发毒性事件及其应急处置
一、中毒的常发性与突发性
中毒是常见的一类疾病。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来自全球的调查报告表明:因急性病而住院的病例中,1/20是由于中毒,尤其是药物中毒。中毒多发生于18~25岁,男女发病率相同。中毒的诊断主要靠证言、证据,特异性的证象很少。大约有2%的中毒种类有特异性解毒药。
1901-1939年,化学品的使用大大增加,而意外中毒率却下降很多。在后来的30年间,由固态及液态化学品造成的意外中毒死亡率保持着相对稳定,但造成这个死亡率的不同物质的相对重要性却有了明显的变化。如砷和毒鼠碱(strychnine)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而巴比妥类作为致死性意外中毒物质却大为增加,但其波动较明显。
据美国公共卫生局1946-1951年的调查,一年中每1000居民的中毒数为:毒常春藤和毒槲树中毒,2.49;食物中毒,0.2;有毒动物和昆虫所致中毒,1.17;气体意外中毒,1.4;铅中毒,0.01;其他意外急性中毒,0.4。[1]
据美国红十字会报告,某重要城市2407例住院中毒病例中,非致死病例与死亡病例的比值从1951年到1958年每年波动范围为25:1至115:1,平均50:1。而毒物控制中心报告的病例中,住院率不到10%,非致死病例与死亡病例的比值为750:1。对总人口来说,恰当的估计比值是100:1。据1971年毒物控制中心收到的136051个个案报告,有6446例接触过农药,占4.7%。5岁以下儿童的报告病例总数为84370例,其中4531例与农药有关,占5.3%。另外有49名企图用农药自杀者,有19名“佯装自杀”及102名动机不明的中毒者。农药中毒的从1967年的4087例稍稍下降一点之后,又上升到1971年的4513例。据统计,美国每年铅中毒的儿童在40万人以上。
据美国全国卫生统计中心1967年按照第8次修订的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登记的结果,对死亡原因的分析表明:由药物、固态和液态物质及气体和蒸气意外急性中毒事故引起的死亡数占所有意外死亡数的4%。每年意外中毒的死亡数与直接由酒精中毒或其他药物成瘾所致的死亡数大致相等,但比使用化学品自杀的死亡数少得多。化学品中毒死亡以外的死亡中,中毒后继发疾病的死亡率比较高;大多数致命的车祸,是由于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已达到中毒水平;死于肺癌的人,有一半以上是吸烟很多的人;由于过度饮酒和吸烟而继发的死亡比直接由于意外事故、自杀和谋杀而造成的死亡总数多两倍。某些生长在庭院甚至居室里的外表诱人的花草植物,可能会引发头痛、抽搐,甚至致人死亡。特别是6岁以下的儿童更易受此伤害,在因中毒就医的比例中占到了85%。这些花草植物主要包括:水仙花、杜鹃花、小叶橡胶树(本杰明树)、夹竹桃、菊花、花烛(火鹤花、红鹤芋)、山谷百合(五月花)、八仙花、毛地黄(洋地黄)、紫藤(云豆树)。
在中国,根据国家卫生部组织全国各地具代表性的25家综合性医院急诊科进行健康疾病谱和中毒与伤害情况调查的结果,2001-2002年,中国疾病谱的顺位排列为:①心血管病;②脑血管病;③肿瘤;④中毒和伤害。
中毒病例统计资料提示,中毒的类型在不断变化。根据2001-2002年间11121名中毒病例统计,中毒种类的顺位排列依次为:①化学物中毒;②药物中毒;③农药中毒;④其他中毒。99.58%的中毒患者需要医疗干预;60.07%的中毒为意外事故所致;化学品中毒中,以有毒气体中毒为首位。[2]据中国室内环境中心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建筑涂料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约400起,中毒人数达1.5万余人。[3]
对于有毒动物,人们既崇拜它又畏惧它,即饲养它又捕杀它,既防止它的毒害又用它治疗一些顽疾痼症。据1954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被毒蛇咬伤致死的人数为4万余人,如果按死亡率为咬伤人数的2.5%计算,那么咬伤人数应为160多万人。不同地区不同有毒动物对人生命的威胁大小也不相同,如在印度次大陆蛇毒中毒死亡人数占全世界的一半。而在美国蜂蜇致死的人数比蛇毒中毒死亡的人数高三倍多。墨西哥每年有7万人被蝎子蜇伤,其中有1200人死亡。在巴西,每年874例蝎子蜇伤者中有100人死亡。在法国钳蝎是无毒的,而在西北非洲同种蝎子是极危险的有毒动物,占蝎子蜇伤人总数的80%,其中死亡率高达95%。澳大利亚集中了世界上最毒的一些特殊有毒动物,如水母中的海胡蜂、海荨麻(金黄水母),头足类中的蓝环章,蜘蛛中的悉尼漏斗网蜘蛛,蚂蚁中的猛犬蚁,鱼类中的毒鲉,以及眼镜蛇科中的一些毒蛇,其中攀泰蛇是毒性最强的蛇。所以,澳大利亚有毒动物中毒伤亡的情况远比其他地区严重。
每年被海洋有毒动物伤害的人,全世界约有5万人左右。在海滩行走的人,会被身体埋在沙穴内、仅将毒棘露出沙面的毒鲉扎伤;拾贝壳的人容易被织棉芋螺、地纹芋螺或幻芋螺的有毒弓舌戳伤。在海里游泳的人和捕捞渔民会被刺胞动物,如水母(海胡蜂、海荨麻、僧帽水母)、海葵、珊瑚等刺伤;而海刺猬(长刺海胆)使渔民和潜水者畏惧,它会主动攻击侵入其领域的入侵者;灰怪参、刺参、海星、海盘车、刺尾鱼也常刺伤捕捞者。被海洋有毒动物伤害的5万人中,有2万人是因为误食有毒鱼类(毒腺鱼)和麻痹性贝类而中毒的。有些有毒动物一年内只在某个季节有毒,主要是在有毒甲藻(如钩藤藻、岗比甲藻等)繁殖季节。这类动物吃了有毒甲藻后,体内产生了次生性毒素,通过食物链而使人中毒。
按照美国疾病防治中心的定义,两人或两人以上在误食了相同食物后出现相同病症,经流行病学分析,此疾病病原来自病人所吃的食物,则称为食物中毒事件。若是肉毒杆菌中毒,或是化学性食物中毒,则只要有一人中毒,即可称为食物中毒事件。
食物中毒是人进食有毒有害食物,引起的一类急性食源性疾病的总称。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天然毒素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真菌毒素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经营者疏于食品卫生管理,滥用食品添加剂或用非食品原料;误食;食品卫生知识宣传不力;投毒;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不完善。
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指出,“食源性疾病是一组重要的传染病和中毒性疾病”,其中的中毒性疾病即指食物中毒;统计数字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80万人死于食物中毒;有5万人食用珊瑚礁鱼类中毒。2003年,德国共发生有统计在案的食物中毒事故约20万起。[4]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美国每年有约7600万名民众因食物致病,其中32.5万人需住院治疗,5000人死于食物中毒。但调查显示,只有18%的人知道自己曾因食用受污染食品致病。
据中国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1992-2001年对北京、重庆、福建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人口6.43亿,占中国人口50.8%)的监测,10年间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770起,患者人数162995人,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的人数最多,分别占总体的38.5%和50.9%,患者数约为化学物引起的疾病事件的2倍。
另据中国广东省食物中毒统计报表及个案调查资料统计,1984-1995年广东省共发生食物中毒2224起,中毒51761人,死亡251人;年平均发生185.3起,中毒4313人,死亡21人。中毒原因依次是农药、细菌、自然毒。主要的引起食品依次是蔬菜、肉及肉制品、鱼贝类、谷类制品等。家庭食物中毒有下降趋势,集体食堂有所上升;总体上季节差异不大。因此,预防食物中毒的重点场所是集体食堂,关键食品是受农药污染的蔬菜,特别需加强对集体食堂的卫生监督及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加强对蔬菜农药残留量的监测。[5]
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统计,美国1991-2000年食物中毒事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见图1-1)。
图1-1 美国1991-2000年食物中毒暴发统计
针对卫生防疫方面的公共卫生业务指导,美国出版了《美国食物中毒诊断与处理》一书。书中将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非传染病及不明原因的食源性疾病按症状、潜伏期、实验室检验、诊断、主要治疗方法、采样、样品保存等表格化,并进行分类归纳,强化医师在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和现场处理食物中毒时的能力。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美国,住院患者中有28%的人发生药品不良反应。[6]儿童住院患者中,17%的人发生与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7]1995年,全美一年用于不良反应的花费竟达766亿美元。据美国1998年对150家医院的调查,美国每年超过200万患者因药品不良反应导致病情恶化,其中10.6万名患者因药品不良反应致死。发展中国家的调查资料表明:住院患者住院期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因药品不良反应而入院的患者占5%。
药物能防治疾病,也有可能引起疾病,由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历史上的药害事件,有许多就是药源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世纪70年代全球死亡患者中有1/3并不是死于自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仅1922年至1979年,重大药害事件就有20多起,累计死亡万余人,伤残数万人。例如:
1900-1940年,欧洲曾用蛋白银作为尿道杀菌剂,导致银质沉淀,死亡107人以上。
1903年,德国吕贝克市发生一起将有毒结核杆菌误作卡介苗的灾难,中毒207人,死亡72人。
1922-1934年,欧洲及美国大量应用氨基比林作为退热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美国死亡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此类药物可致造血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一旦发生无可救药。
1933年问世的抗阿米巴虫药——氯碘喹啉,在60年代应用广泛。60年代末,日本出现一种“斯蒙病”,症状为剧烈腹痛,视功能障碍,运动麻痹,患者达7800人,死亡350人,曾误认为是传染病,后确定是氯碘喹啉所致。该药物对脊髓和视神经系统损伤极大,停止使用后该病发病率降为零。
1935-1937年,美国曾用二硝基酚作为减肥药,造成白内障等一系列神经症状和骨髓抑制症状,报告177例,死亡9例。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巴西等国许多妇女也使用二硝基酚作为减肥药,白内障的发生率大约在1%左右。
1937-1938年,美国田纳西州有一位药剂师用工业二甘醇作溶媒配制磺胺药用于消炎,由于甜味剂二甘醇在体内被氧化成草酸,因此引起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358例,死亡197例。
1939-1950年,美国发现有600多例女婴的外生殖器男性化。经追查分析,母亲在孕期为防治先兆性流产曾用过黄体酮。此为激素类药物致畸的早期事件。
1954年,法国一些疖疮患者服用二碘二乙基锡,结果引起视力障碍、中毒性脑炎等神经毒病症270例,110例死亡。
1956-1961年,欧洲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拉丁美洲、日本和非洲发生“反应停”(沙利度胺,Thalidomide)[8]药物灾难。因致畸作用使西德出现畸胎数6000~8000例,日本1000例,许多国家报道数以百计的畸胎病例,全世界超过1万例。
1960-1966年,澳大利亚及美国利用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治疗哮喘,引起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死亡3500多人。
1972年,法国儿童使用的爽身粉因含6.3%的六氯酚而引起中毒,中毒204人,死亡36人。
上述所举仅仅是众多报道的一部分,实际情况较此更多,大部分未经报道。未经查明和发现的药害事件所造成的药源性疾病,尚难估量。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原因很多,如药物种类繁多、名称混乱、宣传广告不实、不成熟的新药或伪劣药物上市等。所以,药源性疾病已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欧洲的工业化国家,劳动卫生状况的实际情形是,在导致职业病(包括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和职业中毒)方面,化学工业占第5位。然而,法律承认的职业病中只有12%~15%是中毒。尽管这些国家有成熟的医疗急救和处理办法,但是,在死因统计上,中毒在工业死亡事故中仍然占到2%~3%。
根据世界中毒统计数据,在工业化国家的重度急性中毒事故中,化学技术产品(包括家庭化学品和农业化学产品)引起的中毒占重度急性中毒的13%~14%。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癌症的70%~80%归因于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据中国卫生部统计,2000年接到慢性职业中毒报告1166例,主要是铅及其化合物、苯和锰及其化合物中毒。2001年接到职业中毒报告222起756例,死亡110例。其中,导致急性职业中毒的主要化学毒物为苯、硫化氢和一氧化碳等。[9]
应用农药防治农作物虫害的效果不容置疑,但农药中毒问题突出。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急性重度农药中毒患者约为300万人,死亡人数达22万人左右。[10]发展中国家农药中毒的发生率,比消费全世界农药总量85%的发达国家高13倍。这可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农药进口、登记和出售的法规不够健全,对安全使用缺乏经验,缺乏培训和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具有关。1983年,泰国每10万农民中就有117名因农药中毒,入院治疗者多达10000~13000人,死亡人数达1000人。[11]1992-1996年,中国共发生农药中毒事件247349例,死亡人数24612人。中毒原因和途径多种多样,有生产性中毒和投毒、自杀、误服、误触中毒。1996年哥斯达黎加报告,在1274名农药中毒者中,920人系职业中毒或意外中毒,438例(38.5%)系有机磷和安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
从1945年起,气体和蒸气毒物所致的死亡率显著下降,大约到1955年始趋于稳定。这种死亡率下降的情况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0年间越来越多地采用天然气代替煤气有关。一氧化碳是引起严重中毒事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任何含碳物质(包括天然气)的不完全燃烧都可生成一氧化碳。然而,天然气不同于人造燃料气体,它不含原生的一氧化碳。因此,单纯由于天然气泄漏而引起中毒的危险性极小。一氧化碳作为致死性中毒的直接原因仅次于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