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电影作品赏析读解教程(第三版)
- 张险峰
- 13字
- 2020-07-09 18:12:55
第三章 电影是时间与空间的结
第一节 苦难中的寓言和童话
——罗伯特·贝尼尼《美丽人生》赏析
影片资料
中文译名:美丽人生
国家/地区:意大利
类型:剧情/战争
导演:罗伯特·贝尼尼
主演:罗伯特·贝尼尼
剧情简介
拍摄背景
《美丽人生》是一部以喜剧风格表现纳粹大屠杀故事的意大利电影,是1998年整个欧洲影坛最为轰动、最为成功的电影。它先是在1997年第50届戛纳电影节上被戛纳评审团一致推崇,全场起立鼓掌12分钟,最终获得评委会大奖。随后,又在1998年第11届欧洲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等多项大奖,接着又一次打破惯例,以外语片的身份同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剧情片最佳原创配乐的提名,并最终获得了1999年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最佳男主角、剧情片最佳原创配乐3项大奖。在影片中,一人身兼编剧、导演和主演的意大利著名影星罗伯特·贝尼尼本人则同时获得最佳男主角,这使他成为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外语片男演员。这部电影同时也是有史以来在美国最卖座的外语片。
《美丽人生》放映伊始,首先受到欢迎的不在欧洲本土,而是在中东的以色列。当电影节尚未结束时,以色列全国便对这部异乎寻常的参赛影片致以最高的敬意。以色列评论家针对这部影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耶路撒冷市市长也公开宣称他将颁发给罗伯特·贝尼尼一个特殊的奖杯,因为他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犹太人历史的全面了解。
这部影片描写的是一个家庭的离合悲欢,影片本身也差不多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的故事”。影片的主演是罗伯特·贝尼尼和他的妻子妮可丽塔·布拉斯奇,创作灵感则来自罗伯特·贝尼尼的父亲。他的父亲虽然并不是犹太人,也没进过集中营,却在德国的劳动营中服过苦役。但是,当他对孩子们讲起往事的时候,为了不惊吓孩子,他总是努力用高兴和生机勃勃的语调来讲述那个可怕的年代和故事,这一点给罗伯特·贝尼尼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理论准备
影视镜头的分切与组合打破了现实时空的制约,创造出新的影视时空。影视片的后期,剪辑可以延长时间和扩大空间,也可以缩短时间和压缩空间;可以实现超越时空的跳跃,也可以使时空停止、倒退。
一、影视时间
现实时间,是指现实生活中自然的时间流程,它是自然流逝的、连续的、不可改变的。
影视时间是影视节目的长度,包括每一个蒙太奇段落以及每一个镜头的长度,是可改变的。
影视镜头的分切和组合打破了现实时间固有的连续性的制约,可以不受现实时间的限制,以一种不连续的自由方式来再现生活中的时间流程。
影视时间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下。
影视时间可以对现实时间和表现加以延长,通过延长来夸张、强调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渲染、烘托人物的情感世界。如恋人离别时回首相顾,可以用慢动作来对现实时间加以延长,表达出依依不舍的真情;英雄人物中弹牺牲,可以处理成缓慢地倒下;英雄人物倒地的镜头还可以同松涛滚滚、白云飘动等隐喻蒙太奇或者思想蒙太奇进行多次组接,通过对现实时间的延长来表现人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和怀念之意。
影视时间也可以对现实时间和表现进行缩短。也许5秒钟的镜头,现实生活已经从春天转到了冬季。姜文的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用一个抛书包再双手接住的镜头叙述了马猴由少年至青年的经历;而在意大利电影《天堂影院》中,随着失明的阿尔弗雷多用手在小托托的脸上一抹,童年的托托已变化成青年的托托。就这样影视时间缩短了现实时间,有机地完成了叙事。
影视时间又可以突破现实时间的顺向流逝,自由地组合过去、现在和未来。许多的影视作品都表现过某个人物对往事的回忆,或再现其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如可以从烽火连天的战场一下子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将军的书房等。
二、影视空间
现实空间,是指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从影视画面拍摄这个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每一个拍摄的场景。
影视空间是银幕和画框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影像形式场景。
影视是一种独特的时空艺术,既可以创造自由的影视时间,又可以创造自由的影视空间。
影视空间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下。
影视空间可以再现广阔的现实空间,跨越现实空间,扩大现实空间。如前一个镜头是在冰封的北国,后一个镜头就到了锦绣的江南;前一个镜头是在陆地,后一个镜头就可以遨游太空。现场直播足球比赛,上一个镜头是足球场上踢球的镜头,下一个镜头是场外观众的反应镜头,或鼓掌,或呐喊助威等。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上一组镜头是诸葛亮和周瑜为火攻曹军进行战前准备,下一组镜头便是诸葛亮在江北率领士兵在连环战船上紧张操练。
影视空间可以对现实空间加以压缩。如当我们要从教室走到校外去,其可能的现实空间是:先走出教室,经过走廊,走下楼梯,穿过门亭,走出楼门,经过操场,然后才能走出校门。可是,影视空间可以压缩现实空间,只需要两个镜头就可以完成了,上一个镜头表现学生走出教室,下一个镜头就可以直接表现学生从校门走出来,中间的大段过程完全可以省略。又如,千百万人的激烈作战,几个作战的场景也可以概括地表现战争场面等,这是影视片经常使用的方法。
影视空间可以对现实空间的局部空间进行组合来表现影视空间的全貌,即构成新的空间形态。在一组镜头中,把多空间画面有秩序地组织在一起,体现了影视后期剪辑过程中的空间统一性。如市区街道上的几排树木,公园里的几朵花、草地,可以概括某个城市绿化成就的全貌。影视作品正是利用这种方法,通过现实空间中一部分具有典型特征的局部空间的组合使观众去“窥一斑而见全豹”,去认知整体的空间形态。
鉴赏分析
《美丽人生》之所以在全世界观众中如此受欢迎,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主题
这部影片歌颂了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爱情,甚至在逆境中,人们都不失幽默的本色。这让每一个悲观厌世的人从中受到了鼓舞,增添了生活的信心;让不懂世事的孩子永远只知道人生无处不美丽,所有的厄运不过是一场必来的游戏。基多这样做,让灰色的人生迸发出了美丽的光彩。整部影片就像是一个回味隽永的人生寓言,富含感人的主题、深刻的哲理。
二、风格
这部影片是喜剧风格与黑色幽默手法的完整统一与绝妙应用。它充分探究了电影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为繁荣电影手法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
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喜剧,充分运用了喜剧的假定因素,一些细节和情节的编织让人忍俊不禁,几乎每一个场景都有罗伯特·贝尼尼风格独特的喜剧演出。而这种喜剧的场面所延伸、发展之处则是影片中最为出色的童话式场面。
它首先是一个个出人意料的细节——在剧院里,基多不看舞台,而是紧盯着坐在高处包厢里的朵拉,嘴里念念有词,仿佛是意念的感应真的起了作用,朵拉果然转过头来,使基多看了个够;在雨中,基多从剧院“劫走”了朵拉,汽车又一次坏了,基多把朵拉带下汽车,接着像变戏法一样在朵拉的脚下铺出一条长长的红地毯;在一幢房子门前,门锁着,基多双手合十,嘴里念着“圣母玛丽亚”,结果上天果然掉下一把钥匙……还有那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帽子等,很快就让基多与朵拉一见钟情、心心相通。在基多最后带走朵拉那场戏中,童话式的场面和童话式的结局完美地结合成为一个美丽的高潮:基多骑着那匹绿色的大马走进了饭店大厅,而在顷刻之间,朵拉也已跃上了马背,这种“白马王子”式的场面使在场的宾客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这部影片的后半部分描绘的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同时也极有可能破坏本片在风格上的完整性。因为它要讲述的是一个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大屠杀相关联的故事,而这种故事往往与黑暗、恐惧还有死亡的阴影相伴随。但是,罗伯特·贝尼尼却凭借其出色的喜剧天赋,以喜剧、童话和寓言式的风格将两个部分统一于一个整体。
首先,他确立了本片的主旨——不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人的命运而是在讲人生的态度;其次,为了不使同被关入集中营的儿子感受到恐惧和死亡的阴影,他让剧中的这位犹太人父亲编出一个关于游戏的故事,就像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保护着小主人公约舒亚的童心在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地带始终充满着欢乐。这神奇的一笔在升华了本片主题的同时也保持了本片在风格上的完整。
尽管罗伯特·贝尼尼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中主要致力于制造浪漫的童话,但为了影片前后内容的衔接,他也不断地把纳粹和法西斯的阴影透过喜剧和童话式的场面展示给观众。在开场银幕外的独白之后,影片的第一组镜头就是对时代背景的交代:基多和朋友驾驶着刹车失灵的汽车冲入一群手舞鲜花的队列,那些人正在欢迎一位纳粹将军的到来。人们把基多的车当成了迎接的对象,所有的人都举起手臂,做出纳粹分子的军礼状。基多也顺应着模仿。在随后的情节中,那位从罗马来的督学则是要向学生们发表一篇关于“种族优越”问题的演讲。基多则借此把希特勒“选择的”雅利安人大大奚落了一番。而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迫害则被罗伯特·贝尼尼巧妙地移植到了那匹马上——那匹属于犹太人的马正是被他们涂成了绿色,并在上面写上了侮辱性的文字。这些讽刺性的情节和细节为后半部纳粹集中营中的场景作了水到渠成式的铺垫。
同时,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基多为儿子编造的那个“美丽的故事”也从前面的童话风格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撑。前半部分中的浪漫和“美丽人生”,在后面基多对儿子心灵的精心呵护中继续得到强有力的表达。和所有由著名的喜剧明星演出的影片一样,这部影片也差不多成为罗伯特·贝尼尼一个人的电影。他在集中营里为稳住儿子竭尽全力做的一连串的表演使影片的喜剧风格得以顺其自然地贯穿始终;最重要的是,一个童话最终依然是完整地完成了——罗伯特·贝尼尼不但几乎没有正面展示多少纳粹刽子手们的凶恶形象,而且把基多的死完全处理成背景内容。这样,在约舒亚的心目中,生活一直是那样纯真和美丽,他甚至赢得了一辆真正的坦克车。
不可否认的是,罗伯特·贝尼尼对大屠杀故事喜剧和童话故事式的处理使这部电影也遭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他们认为罗伯特·贝尼尼对于那场惨绝人寰杀戮的态度实在是太过于轻松了,甚至有人认为他采取的是一种好莱坞式的商业化的手法。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拍完《辛德勒的名单》后曾表示,任何人拍片证实大屠杀的存在都应被褒奖,他还成立了“大屠杀生还者见证人基金会”。但对《美丽人生》一片,他却颇有微词。
据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观看《美丽人生》一片时,影片还没放完,他就想离场,但被他的妻子阻止了。后来,他表示,大屠杀不应被当作娱乐,《美丽人生》一片“娱乐性过强”。
应该说,罗伯特·贝尼尼的风格的确是过于大胆和独特了,而其风格的力量,与其说是来自好莱坞,还不如说是对欧洲喜剧传统的继承。他并不只是构置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而是使他的喜剧童话成为一个感人的寓言。它告诉人们的正是罗伯特·贝尼尼后来所表述的那段话。他说:“我想告诉所有的人,生命是可贵而且充满欢笑。即使是临死之前,也可以得到欢乐。”如果套用我们常说的一段话来说就是:人不但可以死得伟大,也应该生得美好。
三、值得称道的时空转换手法的运用
罗伯特·贝尼尼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大胆的、令人拍案叫绝的时空处理,这里不能不提——基多大搅朵拉与未婚夫的婚礼,骑着身上涂了颜色的高头大马与朵拉从饭店回到住处时却突然想起忘了带钥匙,于是在自己的屋前又拉又踹地想把门打开。在一旁闲着无聊的朵拉则漫步走进另一间布满了鲜花的屋子,基多有些发愣,跟了过去,也进了屋子,镜头推上去,待人物拐弯消失不见后,又随刚刚从屋里走出来的约舒亚徐徐拉出,框入院内正在等待约书亚的基多和朵拉这对夫妻,而约舒亚一声清脆的“爸爸妈妈”的叫喊声让我们明白,时间已然过去了至少四五个年头,他们不但结了婚,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就这样,罗伯特·贝尼尼在一个不间断的镜头里完成了一次绝妙的时空转换,手法之高超,用法之绝妙,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四、夸张而又真实的喜剧情节与表演
除了时空手法妙用以外,这部电影略显夸张的喜剧表演,令人捧腹的喜剧情节,如集中营里那场让人既发笑又担心的类似中国相声捧哏逗哏的翻译讲解,以及“坦克”的悬念到最后迎刃而解等,都成为这部电影鲜明的特色,也成了吸引观众的神来之笔。
五、独特的观影感受调动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
罗伯特·贝尼尼选择以悲喜剧交融的态度和形式诠释大屠杀的题材是极为大胆而且创新的尝试,不仅让观众感受到所谓带荒谬的喜剧,同时也让观众忍不住感动地落泪。许多人都是在惊慌中流着泪,继而又庆幸又愉快地看完影片的。这种独特的观影体验是在其他影片中感受不到的,就像体验多味的人生一样,观众的心绪会久久难以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