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时代的社会

统治区域扩大

710年,天皇朝廷迁都奈良盆地北部的平城京,到794年迁都京都的平安京,这一时期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奈良时代”。

平城京模仿唐长安城而建,长宽各约五公里,南北走向的朱雀大街将京城分为东京和西京,棋盘式的道路又将其分成方格式建筑群。北部中央为天皇生活的皇宫,前面为处理政务的朝堂区及各行政机构。除官设的东西两市和贵族、官吏、市民的住宅外,还有不少从飞鸟地区迁移过来的寺院。整个京城的居住人口约为10万。

为有效地治理奈良朝廷所辖区域,联结中央和地方的交通体系很快建立起来。以京城所在的畿内地区为中心,修建了通往地方七条各国司所在地—国府—的官道,每16公里设一驿站,为往返京城与地方的官员提供方便。另外,在国府与郡司所在地—郡家—之间也修建了宽6至12米的道路,推动了各地的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

在7世纪后半期的天武天皇时期,出现了政府铸造的“富本钱”,也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钱币。708年,武藏国(今潟玉县)将该地冶炼的铜献给朝廷,朝廷为此将年号改为“和铜”,并模仿唐朝货币的式样,铸造“和同开珎”钱币。其后不断铸造,到10世纪中期共有12种类的钱币,称为“本朝十二钱”。

为推动钱币的广泛使用,政府颁布《蓄钱叙位令》,即以赐封官位的方式鼓励存钱、用钱。但在京城一带之外,仍然是以物物交易为主。尽管如此,因铸造钱币以及建筑宫殿、官衙、寺院和军事装备等的需要,采矿业在奈良时代有较大的进步。中央政府专门设置典铸司、锻冶司、造兵司等机构,将采矿业置于国家管辖之下。当时开采的矿业资源主要有美作国(今冈山县)、备中国(今冈山县)、备后国(今广岛县)、近江国的铁,周防国(今山口县)、长门国(今山口县)、丰前国(今大分县)的铜,下野国(今栃木县)、陆奥地区(今青森、岩手、宫城、福岛等县)的金,对马国(今长崎县)的银,伊势国(今三重县)的水银等。

在奈良时代,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天皇朝廷在实力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疆域。一方面朝本州岛的东北方向扩展,征服那里的虾夷族。通过封官许愿拉拢虾夷族统治者和武力征服两种手段,逐渐扩大了奈良朝廷在东北地区的治理范围。724年,在太平洋沿岸设多贺城,733年,在日本海沿岸设秋田城。另一方面,在南九州隼人居住地区,中央政府设置大隅国加以治理,并将种子岛、屋久岛等近海岛屿也纳入到奈良朝廷控制的贸易中。到8世纪末,律令体制下的天皇朝廷基本控制了四国岛、本州岛和九州岛。

经济发展

天皇朝廷主要从“食之为本,是民所天,随时设策,治国要政”、“用兵之要,镇无储粮,何堪固守”的观念出发,积极奖励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同时派养蚕、丝织的技术人员到各地指导蚕丝的生产。另外制定有关条例,以“务课农桑”的好坏来考核地方官吏。凡“劝课农桑,国阜家给”、“繁殖户口,增益调庸”、“敦本弃末,情务农桑”的官吏,将给予褒奖或晋升,而对那些“田蚕不修,耕织废业”,管辖境内“农事荒,奸盗起”的官吏,则予以贬斥或罢官。另外,由于铁制农具的广泛普及、牛耕及插秧技术的运用,农业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社会经济因而逐渐繁荣起来。

在西日本地区,农户的住宅已从竖穴居住式建筑逐渐演变为平地立柱式建筑。在婚姻方面,虽然男性15岁、女性13岁就可以结婚,但婚后一段时间仍然住在各自的父母家,流行男性到女方家的走婚制,生孩子之后建立单独的家庭。另外,女性结婚后也不改姓,并拥有自己的财产,在子女的归属问题上,女性具有较强的决定权。

当时的手工业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中央政府的下属机构设手工业作坊,生产较为高级的手工产品;家庭手工业则生产较为简单的产品。在诸多手工业中,最发达的是纺织业。官营作坊生产锦、绫、罗、绮、缣等高级纺织品,供皇室和贵族享用。家庭纺织业一般生产布、绢之类,其目的主要是家庭自用或交纳庸及调。除纺织品外,奈良时代的造纸技术和漆器技术也相当发达。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快的基础上,商品交换也日趋兴盛。在国司的所在地、水陆交通的要道、较大的寺院或较大的神社门前,陆续出现了较大的集市。当时较为著名的集市有京城的东西两市,大和地区的轻市,海石榴市,河内的饵香市,另外在摄津、近江、美浓(今歧阜县)、播磨(今兵库县)、备后、纪伊(今和歌山县)、骏河(今静冈县)、越后(今新潟县)等地也出现了较大的集市。除集市贸易外,各地之间的行商贸易也相当活跃,“往来商贾,相继不绝”。

藤原家族崛起

在政治方面,天皇政权却经常处在不稳定状态,其主要原因是藤原家族的影响以及藤原家族与其他贵族之间的矛盾。藤原镰足之子藤原不比等是确立律令制的功臣,他通过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文武天皇及其子圣武天皇的方式,对朝政拥有较强的政治影响力。藤原不比等的四个儿子均为政界高官,720年藤原不比等去世,天武天皇之孙长屋王成为政界的最高首领。729年,藤原四兄弟设计逼死时任左大臣的长屋王,破例立其姊妹光明子为圣武天皇的皇后,掌握了朝政。737年,日本全国流行天花,四兄弟均染疾去世,藤原家族的权势暂时衰落下去。

此后出身皇族的橘诸兄掌握朝政,重用从唐朝留学归国的玄潟、吉备真备等人,引起贵族阶层的不满。740年,藤原家族的藤原广嗣在九州起兵,要求清除玄潟等人,结果兵败被杀。由于当时瘟疫和饥荒不断,社会动荡,圣武天皇在不断迁都的同时,于741年下诏在各国建造国分寺和国分尼寺,743年下诏修造大佛。749年,圣武天皇让位其女,称孝谦天皇。752年,高达16米的东大寺大佛完成,当时举行了盛大的开眼供养仪式。圣武太上天皇、光明皇太后、孝谦天皇、文武百官,包括时在日本的印度及中国僧侣在内的万名僧侣参加了这一仪式。

藤原家族的藤原仲麻吕以光明皇太后为后盾,迫使高龄的橘诸兄引退,自己掌握朝廷大权。757年,橘诸兄之子奈良麻吕联合对藤原仲麻吕不满的皇族及贵族,计划将其铲除,但被仲麻吕所杀。第二年,仲麻吕迫使孝谦天皇退位,拥立淳仁天皇,自己升任太政大臣,掌握最高权力。但光明皇太后去世后,孝谦太上天皇及其亲信僧侣道镜与淳仁天皇对立,感到危机的仲麻吕在764年起兵征讨政敌,但战败被杀,淳仁天皇退位,被流放淡路岛,孝谦天皇再次登位,为称德天皇。藤原家族再次受到压制。

770年,称德天皇去世,道镜被流放,并很快死在当地。在藤原家族的藤原百川的大力活动下,光仁天皇即位。为稳定朝廷政权、平息社会混乱,天皇陆续采取了精简机构、节约财政以及减轻公民负担的改革措施。

781年到806年在位的桓武天皇进一步推行改革政策,例如长期不设左大臣以抑制大贵族的政治势力,制定国郡司考绩条例16条,考核地方官吏政绩,打击贪官污吏,减少定员以外的官吏,任用有才能者,设“勘解由使”监督新旧国司的交接事宜,延长班田的间隔时间,允许良民与贱民之间通婚、其所生子女皆为良民,废除军团制,设健儿制,即将征兵制改为募兵制,尽量减轻班田农民的负担,禁止滥造寺院并限制寺院的特权,禁止贵族或寺院兼并农民土地等。

794年,桓武天皇在贵族的支持下,将都城自平城京迁往平安京(今京都)。因此,自794年到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的400年,史称“平安时代”。平安京的规模大体与平城京相似,也是棋盘式的城市格局。

另一方面,为平息东北地区虾夷族的反抗,并进一步扩展疆土,桓武天皇不断向东北地方派遣军队。788年,派遣的军队被当地的虾夷族打败。797年,朝廷任命坂上田村麻吕为最早的“征夷大将军”,并获得较大的战果,逐渐拓展了天皇朝廷的统治区域。因大规模建造京城和征服虾夷族花费了较多的人力及物力,桓武天皇的改革未能取得较大成果,但其根本原因则是班田制的衰退及庄园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