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与院政政治

武士及武士团

随着庄园制的不断发展,庄园之间以及庄园与国家各级政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渐突出。有实力的庄园主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兼并其他庄园,将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最初这些人以农为主,以武为辅,平时务农,战时从武,后来逐渐变成以武为主,甚至完全脱离农业,成为保卫庄园和对外争斗的职业军人,称为“兵”。他们通常按照家族的形式组织起来,族长为最高首领,称为“惣领”,成员称为“从者”,其中家族成员称为“家子”,非家族成员称为“郎党”,结成很强的主从关系。

在较大的寺院、神社所属的庄园里,也出现了以僧侣、神职人员为主的武装团体,特别是延历寺、福兴寺、东大寺等势力强大的寺院,均组织了拥有数千成员的兵队。庄园武装的出现对地方治安以及国司、郡司的权力和利益形成威胁,于是这些朝廷命官也纷纷组织自己的私人武装团体,其成员与国司、郡司结成主从关系。以天皇为首的皇族、中央贵族也聘请其中的兵士作为自己的警卫,称其为“武士”。

最初这些职业军人以庄园或公有土地为单位组成小武士团,其后逐渐以地方贵族为中心组成较大的武士集团,相互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关东地区的桓武平氏和畿内地区的清和源氏两大武士集团。

桓武天皇的曾孙高望王被赐姓平氏,并派往关东地区担任官职。高望王任期结束后未回京都,其八个儿子分别担任关东地区各国的官职,势力不断扩大,各养私兵,家族内部也经常发生冲突。935年,孙辈的平将门杀其叔父国香,然后联合反抗国司的地方贵族藤原玄明在939年发动叛乱。平将门攻城略地,占领关东大部分地区,自称“新皇”。京都朝廷任命藤原忠文为征东大将军,率兵前往镇压,但尚未到达关东地区,国香之子平贞盛在地方贵族藤原秀乡的支持下已将平将门杀死。

与此同时,伊予国(今香川县)国司藤原纯友在四国发动叛乱,甚至向南攻占了北九州的大宰府。朝廷再次任命藤原忠文为征西大将军,率兵前往镇压,同样在尚未到达之际,清和天皇之孙源经基已将藤原纯友打败。被称为“承平之乱”和“天庆之乱”的两次叛乱使朝廷和中央贵族认识到地方武士的实力,纷纷将其作为保护自己的“侍”。例如源经基的儿子源满仲以摄津为根据地,向摄关家族提供警卫服务,满仲的两个儿子—赖光、赖信—在摄关家族的关照下,政治地位迅速上升。

平将门叛乱之后,平氏一族仍然占据关东地区,原上总国(今千叶县)国司平忠常在1028年发动叛乱。朝廷任命源赖信为甲裴国(今山梨县)国司,同时征讨平忠常。平忠常因源赖信武名不战而降,源氏家族由此开始进入关东地区。

1051年,陆奥地区势力强大的贵族安倍家族与国司发生纠纷,源赖信之子源赖义被任命为陆奥守兼镇守府将军,但遭到安倍家族成员拼命抵抗,战乱长期化。源赖义之子源义家率关东地区武士前往陆奥支持其父,并得到出羽地方(今秋田县、山形县)贵族清原氏的支持,终于在1062年消灭了安倍家族。此后清原家族势力强大起来,但在1083年发生族内纠纷。先是清原真衡与清原家衡兄弟相争,清原真衡死后,清原家衡又同异父之弟藤原清衡相争。源义家与藤原清衡联合,经过三年苦战后平息其内乱。

称为“前九年之战”及“后三年之战”的两次战事,加强了源氏家族与关东武士团的主从关系,并巩固了作为最大武士团首领的地位。因此,关东地区其他的庄园领主或公领名主也纷纷求其保护,并作为源氏的家人被组织到武士团中。

桓武平氏家族因“平忠常之乱”失去关东地区,但在平息“平将门之乱”中立有战功的平贞盛之子平维衡将地盘转移到近畿地区的伊贺、伊势(均为今三重县)地方,同时集结了较大的新武士集团,等待时机再起。

进入11世纪以后,由于武士阶层的逐渐壮大,地方各国的行政事务官员逐渐由武士担任,同时因为国司不到任地,地方文化的中心也逐渐从国司之馆转移到武士之馆,武家社会的色彩已初见端倪。

以包括土地劳动者农民在内的家族成员为单位组成小武士团,以地方贵族为中心组成较大武士团,最后结成以平氏、源氏为中心的两大武士集团。

院政政治

1068年,与时任摄政(关白)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后三条天皇即位。人到壮年且具有较强个性的天皇力图摆脱藤原家族的控制,联合对藤原家族不满的贵族,任命有才能者担任重要官职,并实施了加强天皇权力的改革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改革是整顿庄园,以此达到打击藤原家族势力的目的。

针对庄园不断增加、朝廷直辖领地逐渐减少的局面,后三条天皇在1069年颁布内容严厉的《延久庄园整理令》,并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其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的审查。除庄园主提交有关证书外,国司也要提交相关的报告书。如果有关的证书不全,将没收其庄园,甚至摄关家族的庄园也如此办理。此次整顿庄园取得了较好的收效,例如在石清水八幡宫寺所有的34所庄园中,有13所因证书不全而被没收为公领。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朝廷的经济基础,而且使许多寄进在藤原家族名下的庄园与其脱离关系,纷纷投靠皇室,结果使天皇拥有的庄园迅速增加。

1072年,后三条天皇让位给其子白河天皇,自己设置“院厅”,准备以上皇的名义继续掌握政权,推进改革,但很快去世。白河天皇即位14年后让位给年仅八岁的堀河天皇,自己成为上皇,并在其居住的宫殿内设立“院厅”,亲自掌握朝政,从此开始了由上皇“执天下政”的百余年“院政时代”。

上皇实施的院政不仅得到中下级贵族、特别是国司的支持,因为他们不满藤原家族的专权,并对整顿庄园持欢迎态度;而且设置“北面武士”和“武者所”等机构,将源氏和平氏的武士团作为其主要成员,担任守卫工作,由此大大强化了“院厅”的权力。“院厅”的职员称为“院司”,由地位不高的天皇亲信担任。院厅下达的文书称为“院厅下文”,上皇颁布的诏令称为“院宣”,其效力大大超过天皇的诏令。

除拥有大量的寄进庄园以外,院政的经济基础还包括实施“知行国”制度。也就是将一国的支配权封给特定贵族,该国的大部分租税上交朝廷。另外,上皇本身也拥有许多“知行国”,并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国司,收取该国的全部租税。

院政时代共经历了白河上皇、鸟羽上皇和后白河上皇三代,而且三代上皇均出家到寺院为僧,称为“法皇”。上皇在京都近郊建造华丽的离宫,法皇则建造许多寺院、佛像。为弥补巨额财政支出,“院厅”在卖官鬻爵的同时,也通过对庄园和公领的调整增加收入。例如鸟羽法皇将百余所寄进庄园转赠给皇女八条院,后白河法皇将百余所寄进庄园赠给长讲堂寺院,具有“不输不入”权的庄园因此迅速增加,以兴福寺、延历寺为首的寺院势力也急剧增强。其结果不仅激化了朝廷与领主、领主与领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也引发了皇族、氏族贵族、武士集团内部的矛盾与冲突。皇族与贵族纷纷依靠武士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为武士干预政治提供了条件。

1091年,朝廷禁止关东地区的领主向源氏家族寄进土地,受其打击,源义家之子源义亲、源义国分别起兵反抗,但遭到镇压。1106年,源义家去世,源义亲在流放地出云(今岛根县)再次发动叛乱,仍然被镇压下去。与此同时,平氏家族的势力迅速增强。平维衡曾孙平正盛将伊贺国的庄园寄进给白河上皇,由此进入政界,并因平息源义亲叛乱得到重要官职。平正盛之子平忠盛因平定濑户内海的海盗而得到鸟羽上皇的器重,被赐予上殿的资格,从而获得贵族身份。到平忠盛之子平清盛一代,平氏家族的势力达到鼎盛。但源氏家族并没有彻底衰败,源义亲之子源为义接近摄关家族,以图复兴。源为义之子源义朝再次回到关东地区,以镰仓为基地,结成主从关系较强的大武士集团。

1156年鸟羽法皇去世,崇德上皇为掌握实权与后白河天皇发生冲突。与此同时,藤原家族的藤原忠通与藤原赖长兄弟、平氏家族的平忠正与平清盛叔侄、源氏家族的源为义与源义朝父子均围绕家族的继承权发生矛盾。结果,以崇德上皇、藤原赖长、平忠正、源为义为一方,后白河天皇、藤原忠通、平清盛、源义朝为另一方,展开激烈的争斗。后白河天皇一方先发制人,崇德上皇落败,被流放到讃岐(今香川县),藤原赖长、平忠正、源为义等人被杀,史称“保元之乱”。

1159年,在后白河上皇的近臣之间发生冲突。其原因是“保元之乱”中立有大功的源义朝不满受封官位低于平清盛,转而与藤原信赖合作,在平氏家族离开京城到外地参拜神社时,趁机起兵拘禁后白河上皇,并杀死天皇的亲信藤原信西。武力较强的平清盛得知消息后立刻率兵回到京城,藤原信赖被杀,源义朝被追杀,其直系家族几乎全遭株连,只有年仅13岁的源赖朝及其同父异母之弟源范赖、源义经幸免一死,史称“平治之乱”。

前后两次动乱均有武士集团参加,并且以京城为舞台,不仅显示了贵族统治阶层的迅速没落,而且也显示出武士阶层已经成为主导社会的力量,其首领平清盛甚至成为最高的权力者。

平氏专权

“平治之乱”后,平清盛得到后白河上皇的信任,从正三位的参谋,很快升任为纳言和内大臣,1167年成为太政大臣,获得了显赫的政治地位。其后平清盛采取各种方式巩固自己的权力,不仅将亲属以及亲信安插在中央和地方机构中担任重要官职,而且通过联姻的形式控制皇室和以藤原家族为首的中央贵族,另外还不断增加自己拥有的庄园,以加强经济实力。据统计,平氏家族在全日本拥有的庄园多达500余所,其拥有的知行国最多时达到全日本的一半。平清盛将追随自己的武士任命为管理庄园或公领的“地头”,成功地将畿内和西日本地区的武士变为家臣,同时通过担任镇压各地叛乱的重要官职,将势力渗透到关东地区。

另一方面,平清盛将自己的女儿德子嫁给高德天皇,然后立其外孙为安德天皇,进一步强化了其政治权力。平氏家族不仅纷纷成为公卿贵族,而且把持了朝廷的高级官职,甚至因平清盛的住宅在京都六波罗而产生了“六波罗政权”。同时,平氏政权积极修建港口,保障海路安全,推进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南宋王朝的贸易,大量进口大陆的铜钱、书籍、货物、珍宝等。对外贸易的巨额利润不仅加强了平氏的执政基础,而且对日本的经济与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平氏的专权不仅招致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旧大贵族阶层的不满,还引起广大地方武士阶层的反对。1177年,后白河法皇的近臣藤原成亲等贵族密谋推翻平氏,但因事先泄密而失败;1179年,再次出现了以后白河法皇为中心的反抗平氏动向,平清盛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禁闭法皇,剥夺“摄关”等众多贵族的官职;1180年,后白河法皇之子以仁王联合寺院武装起兵反对平氏,虽然被平清盛打败身亡,但以仁王撰写的呼吁起兵反抗平氏之文书却传到全国各地,那些不满平氏家族专权的地方武士纷纷起兵,其中势力最强的是关东地区的源赖朝。

“平治之乱”后被流放伊豆半岛的源赖朝在该地苦心经营多年,身边聚集了许多源氏家族的旧武士,同时当地的武士也不断集中在其旗下,逐渐形成了较大的武士团。1180年8月,源赖朝与其岳父北条时政举兵讨伐平氏,但在石桥山之战中大败,源赖朝从海路逃到安房国(今千叶县)。由于得到关东地区武士团的支持,遂以镰仓为基地,集结反对平氏的势力,同年10月在富士川之战中打败了前来征讨的平氏大军。赖源朝并没有乘胜追击平氏军队,而是回到镰仓,集结实力,等待时机。

近江、畿内地区也出现了反对平氏家族的势力,平氏家族对其进行镇压,但因平清盛在1181年去世,而且畿内和西日本地区发生大灾荒,平氏政权受到严重打击。1183年,源赖朝堂兄源义仲在北陆地区打败支持平氏的势力以及前来征讨的平氏军队,并乘胜追击,在畿内武士和寺院僧兵的配合下,同年7月将平氏家族赶出京都。但源义仲未能处理好与后白河法皇的关系,法皇催促源赖朝进入京都,由此挑起源氏家族的内部矛盾。源赖朝派其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源范赖和源义经率军攻击源义仲,缺乏武士支持的源义仲战死在近江国的粟津。

在源氏家族内部争斗之际,平氏趁机回到京都附近。后白河法皇向源赖朝下达征讨平氏的“院宣”,源赖朝随即进攻平氏,并在一谷之战中打败平氏军队。其后源赖朝向全国各地派遣军队,平息平氏和源义仲的残余势力。1185年2月,逐渐得到四国、九州地区武士支持的源义经进攻讃岐国的平氏,并乘胜追击到长门国(今山口县)。经过一场海战,同年3月,平氏家族成员与安德天皇沉海身亡。

担心源赖朝势力过大的后白河法皇重用具有军事才能的源义经,试图再次挑起源氏家族的内部矛盾。法皇任命源义经统率九州、四国的武士征讨源赖朝,但因各地武士拒绝服从其命令,源义经被迫投靠奥羽地区的藤原秀衡。1187年藤原秀衡去世后,其子藤原泰衡杀死源义经以求和解。1189年,源赖朝亲率大军进攻奥羽,最后将该地的藤原家族消灭,由此确立了源赖朝统治日本全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