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们经常用“一衣带水”这样的词汇形容中日近邻。汤重南[1]在《高潮迭起的中日文化交流》中提出,近代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曾有四次高潮: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是第一次,主要是通过为躲避战乱而不断经由朝鲜半岛涌到日本的中国大陆移民,他们将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带到日本。在这一时期的日本,以农耕、畜牧为主的弥生文化取代了以渔猎、采集的自然经济为主的绳纹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600年到894年之间,是日本“以华为师”,全面吸收隋唐先进文化的时期;两宋、元、明朝前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三次高潮,即使在没有官方关系的宋元时期,禅宗、朱子学也通过僧人的频繁往来传到日本,并产生重大影响。室町时代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甚至向明朝“称臣入贡”,在通过“勘合贸易”获利的同时,促使“五山文化”出现和繁荣。
前三次中日文化交流高潮的特点主要是中国文化向日本的单向传播。而从近代甲午战后到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四次高潮,在这一时期,日本文化反过来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出现了日本文化对中国的逆输出。在甲午战争中,清帝国败给了因学习西方先进国家而迅速现代化的日本。在“留不成西洋留东洋,通过东洋学西洋”意识的主导下,大批中国留学生赴日,“以日为师”,通过日本积极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较先进的科学技术。
实际上,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特别是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再次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高潮,即中国为加速现代化的进程而从日本获得经验。不仅积极引进日本的资本与技术,而且学习日本的经营方式,日本的电影、电视剧、动画、漫画等艺术也吸引了众多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