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个赌局

若是要我为自己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做一个获奖感言式的总结,那么首先要接受我感谢的,一定是互联网。

感谢它将我拉出井底,让我知道了商场上不只有马云和刘强东,正如同江湖里不只有西门吹雪和叶孤城。

感谢它打破了因流传甚广的“商场如战场”而带来的“商场离我们很远”的误区,将我从老电影中那些灼烁着刀光剑影的商战桥段里抽离出来,让我真真切切地通过网络与商战故事中的主人公谈笑风生。

感谢它带来了电商的异军突起,引爆了这股新生力量与传统零售业长达二十年的鏖战,从而引发了整个社会对于成功商业模式热切的追求和探索。

当然,最最要感谢的,是它这个在“商场”上兴风作浪的罪魁上述的“所作所为”终能让我这个“时代的说书人”在此时此刻,有话可讲,有书可说。

一段书若想说得精妙,一定免不了要以小窥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一定要避免曲高和寡。

因此这本书虽由大及小到可关乎一个战局、一场变革、一种模式、一位先驱,我却情愿从两个颇为有趣且人尽皆知的故事开始说起。

而这两个故事里最典型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2014年10月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与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就彼此的商业模式问题而引发的价值10亿元的“对赌”。

事实上,这场以“声势浩大”为开端、以“息事宁人”为结尾的“赌约”更像是一出可以命名为“战争与和平”且战局横跨三年的“时代大戏”。因此我们可以跳出各路媒体对其长达数千字的冗长报道,以寥寥数语组成短剧,借此来纵览整个“战局”的来龙去脉。

第一幕,2013:狭路相逢,“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的挑衅

小米说:“小米是可以代表互联网行业的。”

格力说:“不好意思,你只是个做手机的。”

第二幕,2014:先锋对决,“插着互联网翅膀的时代宠儿”VS“工业时代制造业的骄傲”

小米说:“五年内,我销售额赶超格力志在必得!”

格力说:“如果输给小米,我给他10亿绝不打折!”

第三幕,2015:英雄联盟,战局的扩张和发展

万达说:“我要当格力的盟友。”

奇虎360说:“我要与格力牵手!”

美的说:“小米是我合作上的好伙伴。”

小米说:“有了美的,战胜格力不用愁。”

格力说:“祝贺两家骗子公司成功聚头!”

第四幕,尾声:和平,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小米说:“小米的生态圈战略不是对立而是合作。”

格力说:“当初的赌局不能作数,只是说说。”

小米说:“我们的一切策略都只是‘为了部落’。”

格力说:“既然还是朋友,那么,让我们重新来过。”

(全剧终)

如果您向来对这种商业大佬博人眼球式的“PK”和“斗嘴”不感兴趣,那么这出大戏至此华丽谢幕,权当博君一笑。而如果有读者朋友深谙电商与实体零售之间的明争暗夺,那么一定会从中看出端倪。因为这场铺陈在互联网上,看上去颇有些戏谑色彩的“战争”,在其轻而易举烟消云散的背后,也许真的暗藏玄机。

从背景上来说,格力的股权结构是典型的大国企,投资形式也属于传统的制造业,丝毫看不出什么“互联网基因”;而强调网络路线的小米在文化背景层面,则更类似有全球最大零售交易平台之称的阿里巴巴。

从立场上来说,重视“线上发展”的小米,其“中国第三大电商”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而对致力于“线下专卖店模式”的格力电器而言,“传统制造业”和“实体零售业”是它的随身标签。

从形势上来说,2016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格力营收同比增长0.56%;若从2015年全年营收情况来看,则比上一年下降400亿元,这样的数据显然不大乐观。而对于4年便获得400亿美元估值的小米来说,惊人的成长速度并不能掩盖其如今扩张势头正在极速丧失的现实,2015年小米手机销量不达标的状况频出,相较2014年营收增长仅有5%。

从动机上来说,国内特有的“电商”与“实体零售”的对峙使得这场赌约的起因可能只是“线上线下的战役”里一个小小的偶然事件;至于赌约取消的动机,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与格力小米2015年以后营收双双下滑的形势有关。

从站队上来说,王健林所代表的万达作为实体店的领军企业,支持格力似乎毫无争议;而一再强调“自家企业不具备电商基因”、坚持以后端收费为盈利模式的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选择与格力为伍无疑也说得过去;至于美的集团,从过去的以传统渠道为主到如今的迅速扩张电商业务,已经基本完成了与线上的“拥抱”,在这个时候与小米联手,绝对称得上是顺势而为。至此,我们可以黑白分明地看到“线上逻辑”与“线下思维”两个阵营的建立与联盟。

总的来说,由小米与格力一句赌约而险些引发的“血战”,简单来看,只不过是一场“线上”与“线下”的互掐、“电商”与“实体店”的较量;而深层次的原因,却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辩清,我们还是交予后文来谈。

对于企业创始人来说,他们顺应着这个网红时代的潮流,秉承“帅不如怪”的原则语出惊人拉帮结派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这样的例子多了,每每执着于他们一言一行、字里行间的分析难免会落入“过度解读”的俗套。特别是沾上了有关“电商”与“实体”“线上”与“线下”的探讨,就更是一笔连旁观者都看不清楚的糊涂账,岂能仅凭当局者的一时口舌之快就能分出个胜负?

可是,偏偏就有“当局者”想去蹚一蹚这浑水。

如果我们说小米与格力的赌局“典型”而“具象”,那么另一个商业赌桌上的战局则要“宏观”且“抽象”得多。

有别于前者立下赌约时一对一“单挑”的态度,后者霸气十足,大手一挥,就把战局从“单挑”上升到了“群殴”的高度。他们赌的已不再是哪家和哪家、哪年和哪月的营业额,而是整个电商领域和全体实体零售店的未来。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基于商业格局的严肃对峙里偏偏还跑出个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煽风点火的主儿,最后甚至豪气干云地愿意承担一方的赌金,充当冤大头。这就让整桩事件变得更精彩了。

我们要说的,便是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的亿元豪赌。这出商战大戏同样好看。

第一幕,2012:祸起,又见“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马云说:“电商将基本取代传统的店铺经营。”

王健林说:“我不认为这场战役电商能赢。”

马云说:“10年后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一定过半。”

王健林说:“是否过半尚需时间检验。”

马云说:“这场赌局我赌1亿元。”

王健林说:“我奉陪到底不会说了不算。”

第二幕,2013:夭折,一场玩笑一场梦

王健林说:“这场赌局只是玩笑,我说的不算。”

马云说:“我保持沉默,什么也不谈。”

第三幕,2014:暗战,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与较量

马云说:“你不知道,我对线下商场零售一直虎视眈眈。”

王健林说:“你不明白,我对线上电子商务其实望眼欲穿。”

马云说:“我要入股银泰集团联合线下。”

王健林说:“我要拉拢腾讯百度扩张线上。”

马云说:“我要做的是相互合资成立新的电商公司。”

王健林说:“我也是。”

第三幕,2015:他是谁?

叶国富说:“实体店若输了,我替王健林出钱。”

(未完待续)

之所以说未完待续,无非是因为这场从明转暗本该告一段落的战役因了叶国富其人当着媒体在公众面前的一句承诺而被重新搬上台面。当事人之一的马云并未对赌约反悔一事做出明确答复,而叶国富则后来者居上甘愿替“不玩了”的王健林出这份亿元赌资完成赌局。那么这场截至2022年的电商与实体店的较量将重新开赛,至于结果,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有人说,叶国富的做法相当不明智。因为如上文所述,王健林的毁约和马云的默许背后,隐藏着二者对于线上和线下的野心,前者试图切入后者的领域,后者试图介入前者的业务。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似乎体现了一种“线上结合线下”的未来趋势,也更应了那句老话:“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样说来,无论谁想在这场几近销声匿迹的赌局中横插一杠,无疑都是费力不讨好。而像叶国富这样明知是浑水还要抢着蹚的“冤大头”,恐怕也只此一例了。

也有人说,叶国富此举只不过是为个人营销、打造知名度造势。毕竟相比于战局内早就广为人知的“实体双雄”和“互联网三霸”,叶国富这个商场上的老手要论起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的频率,还只能算得上是后起之秀。与此同时,他既没有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的“帅”,也没有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怪”,不喜欢打赌,也鲜少“口出狂言”,难怪有不少网友会指着网络报道标题中的“叶国富”三个大字面面相觑:“他是谁?”

如果说前面所讲的两个赌局太夸张,太虚幻,太不切实际,那么我倒是挺愿意在此处回转笔锋,换一换“画风”,来说一说叶国富其人。因为他的故事非但同样与“线上线下之争”密切相关,而且要比那两场牵涉了十余位商场巨擘的赌局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