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情报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这是情报学界的共识,然而对“特殊”二字的理解却多有不同。从情报工作实践出发,可以从“难”和“用”两个角度来理解情报信息的特殊性。所谓“难”是指对作为情报的信息获取和信息理解往往存在困难和障碍;所谓“用”则是指情报产品用于管理决策过程。情报工作发挥“耳目”“尖兵”“参谋”的作用,其本质是要解决管理决策过程中信息不完备的问题。

对于情报工作者而言,解决信息不完备的问题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运用适当的信息搜集和检索工具,遵循信息资源的建设、布局和管理规律,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料;二是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源基础上,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工具和技能对未掌握的数据、资料进行评估和预测。两种方式中,前者常被纳入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的工作范畴,后者则是情报研究的中心内容。

情报研究历来是情报工作的核心业务,也是情报科学理论发展的实践基础。人、事、物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是情报研究的主要对象,对关系的探索可说是情报研究的标志性工作。情报界对于情报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减少“意外”、防范“突袭”,这里的意外或突袭用英文表达都是surprising。为达成减少意外的目的和提高预警、规划的效率,情报机构需要对分布范围广泛的特定对象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控扫描,实施态势感知、评估,预测发展趋势。此类工作是情报业务的常规动作,在涉及战略创新议题判断时则是必选的要件。在赛博空间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面向战略管理探索现代情报研究的规律,是情报工作者不能回避的义务,也是情报专业教育中的重要议题。

北京大学的情报学教育历史悠长,在兼顾理论实践、服务国家战略、培养专门人才方面具有不可复制的鲜明特色。“情报分析”是北京大学情报专业研究生的入门必修课程,注重针对实践需求塑造情报意识,强调体会方法工具,鼓励探索理论升华。学生在修读课业的同时还可以参加情报科学读书沙龙。该沙龙是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情报领域专家学者发起组织的读书研讨活动。每两月组织一次的活动已经持续6年,影响范围涵盖在京的科技情报研究和学术机构。读书沙龙每年都有核心议题,诸如赛博空间(2012)、大数据(2013)、情报分析(2014)、跨界与批判性思维(2015)、融(2016)、“治”与“智”(2017)等。学生们在参加此类活动的过程中既能保持与相关领域前沿认知的互动,又能接受优秀情报专家学者家国情怀的熏陶,积蓄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着相关教学科研活动的进行,有关情报分析的研究资料日渐充实,研究心得逐渐成型,亟待组织整理和提炼升华,本书即为此而成。为体现情报学的教育和研究特色,本书编辑委员会特别邀请情报研究专家、情报研究协同管理专家和情报分析课程亲历者参加。

本书由王延飞负责宏观策划,由杜元清和钟灿涛协助拟定结构提纲,收集部分资料,由编委会成员分头补充资料并执笔撰写,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陈美华),第2章(赵柯然、王伟、张帆),第3、4章(杜元清),第5章(赵柯然、陈美华),第6章(于洁),第7章(王伟、张帆),第8章(陈美华),第9章(赵柯然),第10章(王延飞),附录案例(王伟、张帆)。全书由王延飞统稿,赵柯然编辑校对。

在编纂本书的过程中借鉴使用了多种媒介上的成果,亦有辗转摘抄的资料无法一一注明出处,在此向同行学者表示敬意和谢意。

我的同事张浩达教授贡献了封面故事图、文,在情报研究、信息表达和视觉传播之间搭起一座引人遐思的魅力之桥。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黄炜老师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艰苦劳动。

衷心欢迎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王延飞

2017年元月于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