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生的学习

小学生入学后,学习活动就逐步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并且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学习的各方面不断发展着。影响小学生成功学习的因素主要是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动机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是人们由于某种需要而引起的对一定对象的向往。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为获得好分数,得到奖励而努力学习。第二种,为履行集体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和组织争光而学习。第三种,为升学、为个人前途、理想而学习。第四种,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勤奋学习。

相对于第一种学习动机内容来说,后三种学习动机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称为远大的学习动机。调查发现,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第一和第二种。而低年级儿童多以第一种学习动机进行学习。由此可见,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还缺乏深远的学习动机,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个发展过程。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一般地说,它的趋势是从比较短近的、狭隘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自觉的、远大的学习动机发展。

2.从具体的学习动机逐步向富有原则性的、比较抽象的学习动机发展。

3.从不稳定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

这个过程,反映了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动机及其整个学习活动的水平。教育的任务是逐步引导小学生能够及早地从前者向后者过渡。

二、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能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

学习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客观事物或学习活动本身所引起,如喜欢做算术题,喜欢写字、喜欢画画等;间接兴趣则是对活动结果感兴趣,如父母的奖赏、老师的表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等。对小学生来说,不断变化、对比鲜明、相对强烈或富有新异性的刺激往往易引起他们的直接兴趣,而对活动的目的与任务或活动结果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则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小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只有让小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小学生才能够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随着教师的教育影响,知识经验的不断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表现出如下的几个基本特点。

1.小学生在低年级时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或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主要对各种各样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如背书包去上学,在课堂上一会儿念拼音,一会儿写字,一会儿做算术题。这时他们往往还不太会考虑为什么要学、学的是什么等,因此,教师往往可以利用低年级学生对学习形式的变化感兴趣这一特点,巧妙地围绕教学内容变化学习过程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儿童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学习技能,开始重视学习结果和学习内容。从三年级起,儿童开始喜欢比较新颖的、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学习内容。因此,在这个时期,教师应特别重视向学生解释学习内容,恰如其分地评价他们的学习结果,鼓励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

2.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内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通常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学科兴趣。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学科兴趣的分化时间一般从三年级开始。但是,小学生的这种对学科的选择性兴趣还很不稳定,极易发生变化。引起小学生学科兴趣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观原因则主要是学生觉得该学科是否有用和需要动脑子。

3.小学生对具体事实和经验较有兴趣,对抽象的因果关系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具体的事实和实际活动,例如,阅读故事、小说之类的材料,进行体育活动等。从中年级开始,儿童才逐渐对反映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较抽象的知识产生初步的兴趣。例如,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初步的运算规律、文艺作品的意义及其中人物的内心体验等。

4.游戏方式进行学习随着小学生年级升高而逐渐减少

低年级学生对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活动感兴趣,他们可以通过游戏进行规则、知识等的学习,类似学前期儿童的特点;中年级以后,游戏因素在儿童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儿童可以通过学习活动进行规则、知识等的学习,而且,学习效果较好。这反映了儿童从学前期的学习向学龄期的学习转化的特点。

5.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文艺作品进而发展到科普读物。所以,小学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使得小学生能够对阅读产生兴趣,阅读能力对小学生未来的知识、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至关重要。

三、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时期是学习态度初步形成的时期。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个体内在结构,是调节外部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学习态度受学习动机的制约,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获得一定的经验而习得的,学习态度也是可以改变的。它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对班集体的态度、对作业的态度和对评分的态度四个方面。

1.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小学生无条件地信任和服从教师,他们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这个时期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影响小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

从中年级开始,小学生逐渐以选择、批评的态度来对待老师。只有那些思想作风好,教学水平高,对儿童耐心、公平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学生也更愿意接受这些教师的教育。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亲切而机智的关怀来与小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获得小学生的信任与尊敬,这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十分有益的。

2.对班集体的态度

小学阶段是儿童开始形成“帮团”的时期,儿童开始产生了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因此,这是培养儿童正确的集体观念和形成良好的集体关系的重要时期。

班集体的形成是使儿童形成对学习的自觉负责态度的重要条件。刚入学的儿童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体关系。这时候的班集体只是一个松散的编凑在一起的团体,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关系。在教学的影响下和教师的组织和帮助下,小学生与同学之间逐渐建立起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团体才逐渐发展成具有明确的统一目标和形成一定舆论的最初的集体。从小学中年级起,小学生初步开始了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初步形成集体的观念,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把集体的荣誉当作自己的荣誉,服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所交给的任务。与此同时,集体舆论的影响开始发挥作用,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要以优良的成绩取得班集体肯定性的评价。

3.对作业的态度

小学生学习态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形成对作业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刚入学的儿童还没有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能按时完成作业,有时可能因贪玩而完不成作业。随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小学生对作业的态度逐渐发展起来,他们逐渐学会安排一定时间来完成作业,能够自觉停止其他活动,准备功课,同时他们开始能按一定顺序来完成作业,如先写生字,再做算术题。另外,他们也逐渐学会按教师的要求集中精神认真地完成作业。

4.对评分的态度

进入小学以后,儿童就要经常接受各种分数评定,这些评分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儿童对评分的态度而产生。

一般而言,评分被视为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客观指标。低年级儿童已逐渐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但他们常常把分数意义绝对化。例如,认为只有得高分才是好学生,得到好分数就能获得教师和父母的奖励。从中年级起,儿童逐渐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并树立对分数的正确态度,开始了解分数代表学习的结果,代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开始把优良的分数理解为是学生对本身职责具有负责的态度,并且高质量地完成本身职责的客观表现。

学生对分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师对分数态度的影响。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正确认识评分的意义,对学生获得的分数持积极的态度,切不可以挖苦、讽刺、打击等消极态度对待得低分的学生,也不应对得高分的学生给予不切实际的称赞和表扬。对待分数的不客观、不正确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学习态度。

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教学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刚入学的儿童一般还不善于进行真正的学习活动,他们仍然把学习与游戏或实际活动混在一起,教师必须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儿童,使他们学会把学习当作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独立活动来对待。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着重发展儿童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觉性,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帮助儿童逐步学会有关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相关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会进行智力活动。有些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落后,常常是由于他们进行智力活动时,缺少某一阶段或某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而引起的。例如,在教学生演算时,如果从实物演算直接过渡到心算,常常会使有些学生的学习产生困难;而当实验者补充了被省略的中间阶段即让学生在实物演算之后,再让学生不看实物而只凭脑子里所留下的实物表象来进行演算,同时伴随着大声言语,这些学生学习落后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

为了顺利地进行智力活动,需要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结合,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想象力、意志力等。只有努力促进上述各种能力的发展,并综合地利用它们,才能使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阅读材料】

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学习方法的特点

从时间顺序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逐步递增的过程。不同学习阶段,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不尽相同。

低年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级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中年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学生的思维中,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意学习方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

上面,我们根据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践,初步揭示出各种不同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其目的就在于为小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和指导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