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研究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与条件,关注青少年课堂学习与教学问题,是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中专门研究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科学,属于儿童心理学的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教育心理学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注重解决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

因此,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具有基础学科的色彩,也有应用学科的特性,是研究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以及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学科。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是基础内容

要想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目的,从而使得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成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首要内容。

(二)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内容

由于教师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有关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条件等内容自然成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重点。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与类型。因为,只有弄清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才能进一步去深入探讨学生学习的规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该揭示学生学习的规律,即学习的发生、变化及发展的必然性。教师与学生只有了解了这种学习的必然性,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学习和教学,才能优化教学系统、提高教学成效。所谓学习规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学习的发生、变化及发展的过程或阶段表现出来的。学生在学习中,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信到信,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不同学习过程的体现。研究学习规律,首先要揭示学习的这种过程。另一方面,过程的进展及结果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条件的,学习是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发生、又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变化的。所以,学习规律的研究,除了要揭示表示学习进展的过程以外,还要揭示直接影响过程进展的条件。

(三)研究目的是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

对学生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学生的各种学习规律,同时也要研究这些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问题,以利于它们转化成为教学技术。同时,这些特点与规律只有被教师所理解和接受,才能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

总之,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学生发展的特点与学习的规律,也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既要探讨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也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探讨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等,为有效教学提供科学依据。为此,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得策略、发展能力、形成品德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条件和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的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心理学观点,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教育过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状况,在心理科学的指导下,在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三、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国外的起源与发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是在心理学独立之后。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最后将观察结果整理成一本书——《儿童心理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1904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出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简称《青少年心理学》),将儿童心理研究的年龄扩大到青少年。他还创办了《教育研究》杂志,发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成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先驱之一。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观察和实验,系统地研究了儿童认知的发生和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变化,阐述了从认识的起源到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通过临床观察以及对大量病例的研究,提出了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性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自我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其发展经历几个既连续又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对儿童心理发展与社会、青春期同一性危机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致力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的研究,用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问题,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学习理论,使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中心领域。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他又将此书扩展为三卷即《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以及修改的差异》。在研究方法上,他摆脱了单纯内省和思辨的方法,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科学的教育心理学从此开端。

1868年,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1877年,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发表《教育心理学》,这是俄国较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二)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虽然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是由西方传入的,但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早就有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著作中,就有不少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孔子对教师心理、差异心理、人生发展方面都有论述。他在《论语》中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主张学习要博约结合。“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主张学习不要主观臆测、武断专横、固执己见和自以为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的生命全程发展观,初步阐述了人的心理发展趋势。他的划分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并在2500多年里一直影响着中国对人生发展阶段划分的认识。关于先天禀赋与后天学习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韩愈提出“性与情的三品说”。孟子继承孔子思想,在教育心理方面也有论述。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是孟子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思想。孔门弟子所著《学记》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主要包括德育心理思想、学习心理思想和教师心理思想。荀子的《劝学篇》是中国古代关于学习心理的一篇重要文献。

20世纪中国出现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1908年由日本小原又一著、房东岳译的《教育实用心理学》;20年代之初,廖世承编写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6年,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1933年陈德荣翻译出版了盖茨的《教育心理学》。1925年,陈鹤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儿童心理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学者自己编著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还有潘菽、陈选善、肖孝嵘和艾伟等。

20世纪60年代初,结合中国实际,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人的心理发展、学习心理、智育心理、学科心理、学生的个别差异心理等方面。1963年,潘菽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讨论稿;1962年,朱智贤出版了《儿童心理学》;从1983年到1988年,朱智贤教授主持了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课题,组织上百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七八年的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1世纪后,受教育部设立的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开始编写和翻译出版大量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材。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在吸收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本学科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