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哲学
婆罗门教是印度文化传统的正统,来源于吠陀教,因崇拜婆罗贺摩(梵天)而得名,起初信奉多神,后来以婆罗贺摩(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三大主神,认为它们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保护和毁灭三个方面。
“梵”(Brahman,动词词根brh的意思是展现、增长或发展),在吠陀文献中,常常用于指称吠陀颂诗和咒语及其蕴涵的力量,由此,解释吠陀颂诗的书叫做“梵书”(Brāhmana,中性);用于指称祭司尤其是指四种祭司(诵者祭司、歌者祭司、行祭者祭司、监督者祭司)中的监督者祭司(“梵祭司”),由此,念诵吠陀颂诗的人叫做“婆罗门”(Brāhmana,阳性)。
印度社会成员分成四种种姓:第一种姓婆罗门(brahmanes)是祭司,掌管宗教和文化;第二种姓刹帝利(kshatryas)是武士,掌管王政和军事;第三种姓吠舍(vaishyas)是平民,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第四种姓首陀罗(shoudras)是奴隶,从事农牧渔猎和各种仆役。四种姓之外,还有贱民。只有前三个种姓享有阅读婆罗门教圣典吠陀的权利,第一个种姓先后度过四个生活阶段:梵行期(brahamacarin)、家居期(grhastha)、林居期(vanaprastha)和遁世期(sannyasin)。
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有:
其一,“梵我同一”说:婆罗门教思想的核心是探讨世界的终极原因和人的本质。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梵”(Brahman)和“我”(Ātman)。在《奥义书》里,“梵—我”是“原人”的直接化身,是超验实在的经验形式。“原人”演变为两部分,一部分分化成“梵”,一部分分化成“我”。“原人即梵,原人即我”,“原人、梵、我”三位一体。“梵”是客观世界的基础;“我”是主观世界的根源。“梵”是绝对精神,宇宙的自我、本体、本原或本质,是生命的基础;“我”是灵魂,既指宇宙自我,也指人的个体自我,即人的本质或灵魂。“梵我同一”亦称“梵我不二”“梵我一如”,其意思是:“宇宙即梵,梵即自我”,亦即宇宙本体与个体灵魂的同一。
《奥义书》探讨“梵”,阐明了“宇宙即梵”的哲学思想:
《奥义书》探讨“梵”和“我”,阐明了“梵即自我”的哲学思想:
其二,“二梵和幻”说:二梵有两种含义:梵有二相,一是无形、不死、不动之相,一是有形、有死、变动之相;梵有真假。“摩耶”(māyā)是指“幻(象)”、“幻(术)”,包括“幻现”(幻象之生成)、“幻归”(幻象之消亡)。“幻”是梵我本体的幻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幻现为主观世界,产生生物界的生命,即个我或个体灵魂;一是幻现为客观世界,产生非生物界的物质现实;同时是两个方面朝向梵我本体的幻归。
《奥义书》将“梵”分为“上梵”(“无形”的梵)和“下梵”(“有形”的梵),并与之相对应,将“我”分为“遍我”(“主我”)和“个我”(“众我”),将知识分为“上知”和“下知”。前者是超验性的,无规定性,不可描述,不可思辨;后者是经验性的,有规定性,可以描述,可以思辨。
“梵”的基本构架
《奥义书》对于梵的认知和表述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肯定的方式(“表诠”),一种是否定的方式(“遮诠”)。无相之梵的原理模式是“非如此,非如此”;有相之梵的原理模式是“一切即此”。
“唵”(Om)是印度古人在吟诵吠陀时,用于开头和结尾的感叹词。在《奥义书》中,“唵”(Om)由a、u和m三个音组成,是整个世界和梵的象征。在婆罗门教经典中,这三个音分别代表三位大神:婆罗贺摩(梵天)、毗湿奴和湿婆;或代表三部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或代表三界:天上世界、空中世界和地上世界。同时,“唵”(Om)、“那个”(tat)、“真实”(sat)这三个词在奥义书中经常用以指称梵。
其三,“业报”“轮回(转生)”“解脱”说:“业”的特殊意义是祭祀活动,一般意义是行动、行为。“轮回”是指死后灵魂的转生,意即六道——地狱、畜生、饿鬼、人、天(神)和阿修罗(Asura,魔)——流转的继续;“轮回”有二要义:一为身死而灵不灭;二为惩恶扬善,均在来生受报。《奥义书》说:“确实,因善业而成为善人,因恶业而成为恶人。”[110]“解脱”,意谓出轮回超生死即烦恼业因的终止,是在破除业力桎梏、结束轮回转生后的一种超验境界。
《薄伽梵歌》中的黑天(Bhagavad,音译“薄伽梵”,意译“尊者”“世尊”)是婆罗门教大神毗湿奴的化身。黑天阐明了达到人生最高目的解脱的三条道路:业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瑜伽”(yoga,动词词根yuj的意思是约束、连接或结合)的含义是联系、驾驭和运用,原本是修炼身心的方法,黑天将“瑜伽”扩大为行动方式,是要求行动者——“我”约束自己,与至高之存在——“梵”合一。“业瑜伽”(行动瑜伽)是指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和职责,不抱有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不计较行动的成败和得失。“智”是知识或智慧,是指数论和《奥义书》的知识或智慧。“智瑜伽”(智慧瑜伽)就是以数论和《奥义书》的知识或智慧指导自己的行动。“信”是虔诚、崇敬或虔信。“信瑜伽”(虔信瑜伽)就是虔诚地崇拜和信仰黑天,将一切行动作为对黑天的祭祀或奉献。
《薄伽梵歌》宣扬行动哲学:
《薄伽梵歌》提出了“三性”人性论:
《薄伽梵歌》以“三性”人性论为根据,认为四种姓依据各自本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