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财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1 2016年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1.1 2016年生产活动运行状况

1.1.1 经济增长步入相对低速增长区间,经济发展适应新常态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201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同比增长6.7%,第二季度增长6.7%,第三季度增长6.7%,第四季度增长6.8%。从季度GDP同比增长率来看,2013年以来季度GDP累计同比增长率处于持续下降的状态,说明经济发展开始降温(见图1.1)。近四个季度的GDP同比增长分别为6.7%、6.7%、6.7%、6.8%,近四个季度增速逐渐回升,说明经济转型有所成效,企业开始适应经济新常态模式。

图1.1 2013—2016年GDP季度累计同比增长率趋势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1.2 资本形成仍是支出法GDP构成中占比最大的项目,但最终消费占比和对GDP增长的贡献稳步上升

资本形成与最终消费依旧是支出法GDP总量构成中的主力军,基本上维持各占半壁江山的态势。但最终消费在经济总体中的影响力自2011年以来一直稳占头把交椅。2010年以前,资本形成占比逐年增加,并在2010年达到基本相同的数值。2010年以后,资本形成占比开始回落,最终消费继续逐年上升,表明国内GDP中消费重要程度的增加。净出口占比虽然在2006—2010年呈现上升趋势,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海外市场颓靡,从2010年开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最近一年因人民币贬值等因素影响,净出口额又有所回升(见图1.2)。

图1.2 支出法GDP中各项目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各构成项目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自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因素由资本形成转变为最终消费。2008—2011年,在国际经济增长低位徘徊的背景下,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连续3年维持负值。说明在多种政策的调控和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增长开始由投资拉动逐渐转向消费拉动阶段。这一改变与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拉动内需、优化增长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保持一致,也是经济结构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2013年以后,受到国际市场好转以及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开始逐年增加,并在2015年接近资本形成。这一现象在2015年表现尤为明显,单独从进出口数据来看,2015年我国出口14.14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贸易顺差3.69万亿元,扩大56.7%。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进出口在2015年其实是双降的,但是出口变化不大,进口大幅降低。我们知道,支撑中国贸易好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主要动力,除了新兴市场,还有新兴贸易业态。而使得我国进口数值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莫过于大宗商品价格集体跳水。在这一国际背景下,中国进口量大幅下降,使得整体净出口数值大幅上升,加上国内实业低迷,投资增速大幅放缓,资本形成额增速较2014年下降49.8%。以上多种因素使得2015年净出口在支出法GDP中贡献大幅上升,资本形成贡献大幅下降。在总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国内内需增长保持稳定,使得最终消费贡献率超过60%(见图1.3)。

图1.3 支出法下GDP各项目对增长的贡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1.3 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绝对额和增速均稳占第一

在产业结构方面,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3671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6236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84221亿元,增长7.8%。2013年以来,第三产业季度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率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使得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远超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2016年第一季度,由于粮食生产大获丰收,第一产业增加值呈现突然上升,而后关于第一产业的各项情况回归常态,使得后三个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率逐渐回落。总体来看,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构成的基石之上,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点(见图1.4和图1.5)。

图1.4 三次产业季度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5 三次产业累计增加值占GDP的比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1.4 工业增速缓中趋稳,重工业增速超过轻工业且差距逐渐增加

2012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增速出现了回落趋势,到了2013年下半年,这种趋势出现了好转的迹象,2014—2015年,我国工业增速继续下行,2015年下降幅度尤为明显,2016年工业增速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回升。从同比数据来看,2016年3—6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由5.6%逐步提高到6.8%;2014年6—12月,该增长率维持稳定,基本上在6%左右震荡;而2014年累计增速较为平稳,维持在6%左右(见图1.6)。

图1.6 工业增加值同比和累计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1.5 私营企业增速下滑,依旧保持领先,亏损企业数目大幅度减小,企业经营状况改善

根据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数据,私营企业年度增速继续保持领先的水平,但增速从2015年的8.6%下降到2016年的6.9%,增速下降明显;股份制合作企业累计增加值在上半年增速明显,但在下半年大幅下滑;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累计增加值逐渐上升,在2016年全年达到4.5%;股份制企业累计增加值增长率2015—2016年保持7%左右的稳定增速;集体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下滑明显,在2016年甚至变为负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2016年初期陷入负增长,但全年来看维持了一个速度较低的增长态势。从图1.7可以看出,除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速波动较大外,不同成分企业增加值的相对低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私营企业仍然是我国当前最有活力和成长潜力的成分;股份制企业的相对活跃度和贡献保持稳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提升。

从工业企业经营绩效来看,对比2015年巨大的亏损企业数目,2016年亏损企业数量大幅下降,在全年保持相对稳定且有逐步下降的态势,从2015年12月的20.6%的峰值,下降到2016年12月的0.2%。利润总额的增速也呈现大幅上涨,从2015年2月的-4.2%,上升至2016年12月的8.5%。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工业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从2015年的严冬中开始迅速回暖,企业经营环境逐步好转。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2016年企业的资产、负债和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保持小幅增加,表现出企业在经营状况回暖的情况下开始逐步增产的现状。具体来看,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803.2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较1—11月稍有减缓,而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2.3%,企业效益较上年明显改善。其中,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4.5%,增速为2014年7月以来第二高点。总体看,企业效益改善主要得益于工业生产和销售增长加快以及工业生产者价格上涨。原煤、钢材、成品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拉动了煤炭、钢铁和石油加工等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提高产生明显推动作用。成本降低也提升了企业盈利空间,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5%,同比上升0.26个百分点(可比口径)。

图1.7 按经济类型分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1.6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持续上升,或将出现通胀风险

PPI是一个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它是统计部门收集和整理的若干个物价指数中的一个,市场敏感度非常高。PPI反映了一个厂商获得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情况,如果厂商获得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厂商可以通过产品价格转移,最后导致通货膨胀。从2015—2016年数据来看,2016年3月前PPI指数在94—96波动,说明2015年我国的生产者价格低于2014年同期且降幅基本一致,2016年全年持续上涨,并在2016年9月达到100.1,证明后半年生产者价格已高于上年同期,且PPI涨幅在2016下半年持续扩大。PPI涨幅扩大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受汇率波动等多因素影响,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升了部分工业品出厂价格;二是工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去产能、去库存政策的效果显现,供需关系逐步改善。PPI上涨在利好国内供给市场的同时也可能将导致一定的通胀风险(见图1.8)。

图1.8 工业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1.7 2016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进入平稳扩张态势

2016年,我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基本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相比上年同期,非制造业PMI指数均有所上升,进入平稳扩张态势。反映出经理人对未来经济增长仍有乐观预期,随着整体经济情况的回暖,预期逐渐转好。2015年年末到2016年年初,PMI指数波动明显(见图1.9和图1.10)。

2016年12月,从制造业采购经理人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位于临界点,从业人员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53.3%,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延续扩张态势,增速有所放缓。

新订单指数为53.2%,与上月持平,连续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图1.9 PPI指数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10 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走势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业人员指数为48.9%,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量继续减少,降幅有所扩大。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0%,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继续处于收缩区间,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持续减少。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0%,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与上月持平(见表1.1)。

表1.1 中国制造业PMI分类指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1.8 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保持稳定,经济结构区域性特征明显

从经济发展的地区结构数据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保持相对稳定。2014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占比分别为55.6%、24.3%和20.1%,说明我国经济结构的区域性特征仍然十分明显。

1.1.9 2016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缓慢上涨

2016年1—7月,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中一致指数与先行指数逐月上升,体现2016年整体经济回暖的整体趋势,预警指数在2016年3月达到峰值,而后下降到66左右保持平稳状态。2016年10月,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65.3点,与9月持平(见图1.11)。

图1.11 2016年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月走势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2 2016年收入分配活动运行状况

1.2.1 城乡居民收入同比增速放缓,城镇居民收入首次低于GDP增速

据对全国16万城乡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与前个三季度持平;人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略快于人均GDP增长。201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实际增速为6.7%,201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6‰,扣除人口总量自然增长因素后的人均GDP实际增速为6.1%。尽管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略低于GDP总量增速,但从可比角度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高于人均GDP实际增速0.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8%,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3元,名义增长8.2%,实际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高于城镇居民0.4个和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73下降为2.72,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但绝对值进一步扩大(见图1.12)。

图1.12 2006—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2.2 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历史高点逐渐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收入差距较大

近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的(见图1.13),2012—2015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74、0.473、0.469、0.462。2016年为0.465,比2015年稍微提高了0.003,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基尼系数总体下降的趋势。过去一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还是在缩小的,从2015年的城乡收入倍差2.73下降到2016年的2.72。但是基尼系数为何又有所增大呢?根据我们的调查,主要是城市一部分低收入者养老金的收入增速略有放缓,农村一部分只靠粮食生产收入为主的,由于粮价的下跌,收入略有减少,可能主要是这两个原因。总的趋势没有改变,而且我们加大脱贫扶贫攻坚的力度和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居民收入差距会保持逐步缩小的趋势。

1.2.3 各项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经营性收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比例降低

从2016年公布的数据来看,按收入来源分,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占比为:财产净收入1889元,占7.9%;经营净收入4218元,占17.7%;工资性收入13455元,占56.5%;转移净收入4259元,占17.9%(见图1.14)。

图1.13 我国基尼系数走势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14 2016年全国居民收入结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工资、经营、财产三项收入稳步增长。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345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0665元,名义增长6.9%。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金融、房地产、科教文卫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增长较快,对冲了采矿、制造、建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工资增长放缓乃至下降对工资性收入的负面影响。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022元,名义增长9.2%。主要是农民工返乡和就近务工增加使本地农民工数量增长3.4%,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增长6.6%,两项因素叠加带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仍然增长较快。全国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4218元,名义增长6.6%,其中人均三产经营净收入增长10.6%。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889元,名义增长8.6%,其中出租房屋财产性收入增长9.9%,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增长12.4%。

转移性收入加快增长。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4259元,名义增长11.7%,增速比前三个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主要是各地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改善民生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综合扶贫力度空前加大,低保、医疗标准陆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上调,惠农补贴陆续发放到位。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居民人均社会救济扶贫和补助补贴收入增长13.7%,其中农村居民人均获得的直接到户扶贫款增长187.0%;人均从政府得到的实物产品和服务收入增长30.4%;人均报销医疗费增长14.4%,人均离退休、养老金收入增长12.9%。

从截至2015年的数据来看,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中,工资性现金收入比例逐渐增加,经营现金收入逐渐降低,财产性收入略有上升,转移性收入稳步增加。从内部结构来看,2015年工资现金收入第一次超过经营性纯收入,占比达到40.2%。这与农民工规模和比例的上升,以及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相吻合(见图1.15)。

图1.15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构及其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的变化来看,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在逐渐降低,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比例稳步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较为稳定。从内部结构来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有绝对优势,占比高达65%左右,其次是转移性收入,约占25%(见图1.16)。

图1.16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构及其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2.4 就业总量继续增加,但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从总量上看,2012年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呈现总量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受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存在滞后期,所以目前城镇新增劳动力仍然处于高位,农业转移劳动力仍然保持一定的规模,2017年就业总量的压力依然比较大。

从结构上看,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也是这些年来非常明显的趋势和特点,体现在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情况并存,有一些企业很难招到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也有些劳动者很难实现稳定就业。

同时,还有一个新的特点,区域、行业、企业就业情况的分化趋势也在凸显,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增多,特别是这两年过剩产能加速出清,职工安置的任务非常繁重,2017年的就业形势仍然还是很严峻(见图1.17)。

1.2.5 政府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但增速保持下降趋势,税收收入依旧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为159552亿元,比上年增加7282亿元,增长4.5%;财政收入同比增速近5年持续下降。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72357亿元,同比增长4.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为87195亿元,同比增长4.2%。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为130354亿元,同比增长4.3%;非税收入29198亿元,同比增长5%。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从2004年的91.55%降到2016年的81.7%,虽然比重逐年下降但一直在80%以上,说明税收依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见图1.18)。

图1.17 城乡就业人员数量和城镇登记失业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18 国家财政收入总量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3 2016年消费活动运行状况

1.3.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高速度增加,增速逐渐稳定

消费品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3万亿元,达到332316.3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除特殊说明外,以下均为名义增长),增速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但高于GDP增速2.9个百分点。从季度走势看,增速稳中有升,四个季度增速分别为10.3%、10.2%、10.5%和10.6%。其中,12月消费品市场增速比11月加快0.1个百分点,创年内单月增速新高。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日益增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最终消费支出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2004年至今,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3年的5.95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3.2万亿元,增长约5.5倍,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说民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社会商品购买力提高,零售市场的规模稳步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社会商品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的规模所决定,是研究居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资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08年达到近10年最高值22.72%,之后呈下降趋势,增速逐年放缓,最近3年开始稳定在10%(见图1.19)。

图1.1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6年限额以上企业商品中,以建筑及装潢材料和家具的增长为突出点,说明国内人民物质生活富裕的第一步住的需求正在不断提高并转化为消费能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信器材、中西药品、汽车、日用品、文化办公用品2016年增长率均超10%,充分说明了我国人民的生活需要正逐渐转为真实的消费需求(见图1.20)。

图1.20 2016年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网上零售保持快速增长,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元大关。2016年,全国网上零售额为515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41944.5亿元,增长25.6%,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2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个百分点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2.6%,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网络零售市场成熟度越来越高,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据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反映线上线下融合程度的我国网络零售渗透指数逐步攀升,尤其是2016年第二季度大幅提高到148.5,第三季度保持在146(见图1.19)。

传统零售业态增速总体回升,但内部业态发展有所分化。据测算,2016年,包括超市、百货店、专业店等在内的传统零售业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8%,增速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中的专业店和专卖店增速分别比上年增加4个和3.9个百分点,超市和百货店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6个和1.4个百分点。

1.3.2 CPI指数在波动中上升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反映了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自2004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般都处于100以上,只有2009年下降到100以下。说明我国物价基本处于不断通货膨胀的状态,对居民的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见图1.21)。

图1.2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历史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CPI构成成分可以按食品和非食品两大类,相对于非食品价格的波动,食品价格的波动要大得多,说明CPI的波动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波动引起的。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农产品的供应受动植物自然生长规律限制,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化迅速调整;第二,食品需求弹性较小,因此当供给保持不变时,食品需求和非食品需求增长相同的量,食品需求会引起价格较大幅度的增长;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经历温饱—小康—富裕的逐级提高过程,对食品需求的增长速度过快,食品需求种类也由低档转向高档。同时,食品价格的波动幅度有减缓的趋势,CPI中的服务价格涨幅稳定在CPI和消费品价格的涨幅之上。

最近两年CPI指数处于上下波动状态,但2016年CPI指数的均值、中位数、最高值、最低值均高于2015年的,体现了CPI指数的总体上升趋势。具体来看,2016年,CPI指数在第一季度保持稳定。2016年4、5月,受鲜菜价格下降较多的影响,CPI开始下降;6月,鲜菜、鲜果和蛋价格继续下降,环比分别下降12.5%、2.5%和1.0%。8月后情况随台风等天气影响,鲜菜价格回升,分服务价格同比涨幅扩大。10月后进入冬季,鲜菜逐渐转为大棚生产为主,种植成本增加,鲜菜价格继续回升,同时伴随汽柴油和水电燃料价格上涨,使得后半年CPI指数整体呈现上涨趋势(见图1.22和表1.2)。

图1.22 居民消费价格月度环比和同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1.2 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

1.3.3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继续维持在35%左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走低,但仍高于城镇数值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从近十年历史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对比较稳定在34%—38%,处于相对富裕水平阶段;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4年的47.2%的高位,逐年稳步下降到2015年的37%,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介于小康和相对富裕之间。这一变化说明,农村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比例在逐渐降低,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进一步缩小(见图1.23)。

图1.23 城镇居民家庭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3.4 人均消费支出总额保持上升态势,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高于农村,二者间的消费支出结构趋于一致

城乡居民消费平稳增长。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07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9%,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130元,名义增长9.8%,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高于城镇居民1.9个和2.1个百分点(见图1.24)。

图1.24 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增长7.0%,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1%,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食品烟酒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29.3%和32.2%,分别比上年下降0.4个和0.8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3.3%,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为7.0%,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2006—2016年从绝对量来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显著高于农村居民,两者之间的差距额在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也大于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增速,两者的差额在拉大。从结构上来看,以2015年的数据为例,食品支出仍是现有居民消费支出中最大比例的一项,居住紧跟其后,排在第二。各项虽然城乡差距程度不一,但是基本消费量排名一致(见图1.25)。

从绝对量来看,2006—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显著高于农村居民,两者之间的差距额在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也大于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增速,两者的差额在拉大。从结构上来看,以2015年的数据为例,食品支出仍是现有居民消费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居住紧随其后,排在第二。各项虽然城乡差距程度不一,但是基本消费量排名一致。

图1.25 2015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3.5 网络消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增速放缓

根据艾瑞咨询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数据,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1.15万亿元,相比上年,行业规模同比增长23.6%,环比上升2.6%,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水平。从季度环比增速来看,增速正在逐季下降,从2015年第一季度的45.80%降至2016年第三季度的23.60%(见图1.26)。

图1.26 2015—2016年网络交易规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目前网络购物行业发展日益成熟,各家电商企业除了继续不断扩充品类、优化物流及售后服务,也在积极发展跨境网购、下沉渠道发展农村电商。在综合电商格局已定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瞄准母婴、医疗、家装等垂直电商领域深耕,这些领域将成为网络购物市场发展新的促进点。

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中B2C市场交易规模为0.6万亿元,在中国整体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中的占比达到55.1%,环比上升0.6%,较上年同期的52.3%提高2.8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2016第三季度B2C网络购物市场同比增长30.2%,超过C2C市场16.4%的增速。本季度过后,B2C市场占比仍将持续增加。随着网购市场的成熟,产品品质及服务水平逐渐成为影响用户网购决策的重要原因,未来这一诉求将推动B2C市场继续高速发展,成为网购行业的主要推动力。而C2C市场具有市场体量大、品类齐全的特征,未来也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1.3.6 财政支出总额进一步增长,增速放缓,科学与社会保障支出大幅提升

2016年,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着力推动“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民生事业建设,切实加强支出预算执行管理,在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较好地保障了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

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8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为27404亿元,同比增长7.3%;地方财政用地方本级收入、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等安排的支出为160437亿元,同比增长6.2%。从2008—2016年变化趋势来看,全国财政支出保持上涨态势,且涨幅均超过5%,单增速逐年递减,从2008年的25.7%降至2016年6.4%,说明财政支出对全国各类建设的成效逐渐显现,财政压力减轻,逐步进入常态(见图1.27)。

从主要支出项目情况看:教育支出为28056亿元,增长6.8%;科学技术支出为6568亿元,增长1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3165亿元,增长2.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21548亿元,增长13.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为13154亿元,增长10%;城乡社区支出为18605亿元,增长17.1%;农林水支出为18442亿元,增长5.9%;住房保障支出为6682亿元,增长4.3%;债务付息支出为4991亿元,增长40.6%。可以看到在2016年政府在关系民生和社会方面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和环保支出都有较大投入,后三项增速都超过10%,表明国家财政对这些方面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增加,考虑到国家财政收入增速的放缓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这样的增速是来之不易的。从占比情况来看,以2016年为例,社保、教育、医疗支出分别占中国财政支出比例为18%、23%和11%,三者已占据半壁江山,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对民生的重视,城乡社区支出、农林水支出均占比15%,体现了国家对在基础设施及基本生活区域建设方面的坚实基础并未放下(见图1.28)。

图1.27 财政支出及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财政部。

图1.28 2016年中国主要财政支出结构图

资料来源:国家财政部。

1.4 2016年积累活动运行状况

1.4.1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继续高速增长,但是增速进一步放缓

201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596501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增速比1—11月回落0.2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12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53%(见图1.29)。

固定资产累计同比增速自2013年2月的21.2%下降至2016年12月的8.1%,这与我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图1.29 2015—2016年月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4.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投资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率保持稳定

从产业投资总体结构来看,投资的产业结构有所优化,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逐步提高。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为18838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增速比1—11月回落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为231826亿元,增长3.5%,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为345837亿元,增长10.9%,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为22789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增速比1—11月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为10320亿元,下降20.4%,降幅扩大0.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为187836亿元,增长4.2%,增速比1—11月提高0.6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为29736亿元,增长11.3%,增速回落1.9个百分点(见图1.30)。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118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增速比1—11月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0.4%,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2.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5.1%,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0.2%,1—11月为增长5.0%。

图1.30 2015—2016年三大产业月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4.3 民间投资增速低于上年水平

2016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为36521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增速比1—11月提高0.1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1.2%,比1—11月降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降低3个百分点。

从趋势上来看,2016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从2015年的10.1%下滑到2016年5月的2.1%,下半年民间投资有所回暖(见图1.31)。

1.4.4 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上涨,地方项目投资高于中央项目投资,港澳与外商投资大幅增加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为24966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增速比1—11月回落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为156762亿元,增长12%,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为154054亿元,增长12.2%,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为30642亿元,下降23.5%,降幅收窄1.2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为568195亿元,比上年增长7.8%,增速比1—11月回落0.2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为14145亿元,增长18.5%,1.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为12015亿元,增长12.4%,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

图1.31 2015—2016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为25164亿元,比上年增长4.9%,增速比1—11月提高4.2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为571337亿元,增长8.3%,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见表1.3)。

表1.3 2013—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4.5 证券市场总体规模扩大,发展态势良好,股票市场表现不稳

2016年证券市场总体规模较2013年有所上升,增长率为9%。其中股票市值有所下降,降幅约为4%。其余类型证券均有所上升,上升最快的是期货,上升幅度高达167%,主要原因是2016年大宗商品创下2010年以来最佳年度表现,商品期货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亮点。私募基金也有50%以上的涨幅,都表现出了国内融资市场的活跃。但在股票市场上,2016年年初股市大跌,由2015年12月31日的3539点跌至2016年1月28日的2638点,短短一月跌幅超过25%。此后股市在波动中缓慢上涨,可以看出股票市场风险程度依然较高(见表1.4)。

表1.4 我国证券市场结构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1.4.6 货币发行稳步增加,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2016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总需求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着力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016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55.01万亿元,比上年年末增长11.3%,狭义货币(M1)余额为48.66万亿元,增长21.4%,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6.83万亿元,增长8.1%。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6.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50.59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为12.65万亿元,比上年多增9257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为14.88万亿元,比上年少增924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2016年相对于2015年货币增速加快,2015年3月到2016年6月M1增速稳步上升,最高增速达到25.4%。当前M2增速仍高出名义GDP增速4个百分点左右,可以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见图1.32)。

图1.32 2015—2016货币供应量月度同比增速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4.7 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稳步增加,融资结构多样化

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5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5.19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63万亿元,同比下降12.9%;委托贷款余额为13.2万亿元,同比增长19.8%;信托贷款余额为6.3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9万亿元,同比下降33.4%;企业债券余额为17.92万亿元,同比增长22.5%;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5.77万亿元,同比增长27.6%。

从结构看,2016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7.4%,同比高0.3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余额占比1.7%,同比低0.5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8.5%,同比高0.5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4%,同比高0.1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2.5%,同比低1.7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11.5%,同比高0.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3.7%,同比高0.4个百分点。

1.5 2016年我国对外经济活动运行状况

1.5.1 2016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小幅下降,下半年对外贸易额回升

201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43344亿元,比上年下降0.9%,降幅比上年收窄6.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为138409亿元,下降2.0%;进口为104936亿元,增长0.6%。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33473亿元。分季度看,第一、二、三季度出口分别同比下降7.9%、0.8%和0.3%,第四季度增长0.3%。12月,进出口总额25871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第14313亿元,增长0.6%;进口第11559亿元,增长10.8%。

同时,受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持续下降,下降幅度有所减缓。2016年月度出口同比增速从1月的-11.2%上涨到3月的11.5%,然后逐步回落到12月的-6.1%(见图1.33)。月度进口同比增长率数据从1月的-18.8%上涨到3.1%(见图1.34)。

图1.33 2015—2016年我国进出口月度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5.2 我国进出口增长低位企稳,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2016年,由于全球贸易延续放缓态势,人民币汇率走势稳中有贬,我国货物贸易增速继续下滑。1—11月,进出口总值为21.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下同)下降1.2%。其中,出口为12.47万亿元,下降1.8%;进口为9.36万亿元,下降0.3%;贸易顺差为3.11万亿元,缩小5.8%。

图1.34 2015—2016年我国进出口月度同比增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于2016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外贸稳定增长以及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各项主要指标降幅较上年有所收窄。若按美元计价,由于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能源产品进口加速、进口价格指数提高等因素影响,进出口下降6.9%,降幅较上年同期收窄0.6个百分点;出口下降7.5%,降幅扩大4.4个百分点;进口下降6.2%,降幅收窄8.7个百分点。而从贸易量角度衡量,根据WTO统计数据,我国进出口贸易量增长与世界平均增速持平并略有领先,表明我国外贸总体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速、“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等重大政策推进下,2016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在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主要产品结构、市场多元化结构、贸易主体结构等方面继续优化和改善。

一是一般贸易比重不断提升。1—11月,我国一般贸易增长0.5%,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55.1%,比上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

二是国际市场多元化稳步推进。我国对“金砖”其他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较快增长。前三个季度,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我国对美、欧、日等传统贸易市场进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三是民营企业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1—11月,民营企业出口占比继续保持首位,比重提升1.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生力军,是推进贸易升级与实现贸易产品、模式、业态创新的重要载体。民营经济贸易比重提升,意味着我国外贸领域的创新能力、活跃程度、质量效益持续增强。

四是成套大型设备出口提速。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伴随“走出去”战略实施与“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在企业大规模对外投资、建设海外工程、实施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有力地推进了装备制造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1—11月,电动机及发电机、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增长速度加快。

五是对外贸易新模式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生产服务”一条龙配套的产业联盟模式初见端倪。这些新兴模式正成为外贸领域新的增长点。

六是能源产品与高技术产品进口较快。一方面,国内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带动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同时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超跌反弹,我国进口价格指数略有好转,导致能源主要品种进口较快增长。1—11月,我国铁矿石进口实物量增长9.2%,原油增长14%,煤增长22.7%。另一方面,国内产业、消费升级势头明显,带动高技术产品、高档消费品与日用品进口需求增长。

我国机电产品进口增长1.9%,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同比均有所增长。这显示出在国际需求全面放缓的背景下,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全球贸易大国,积极扩大国内市场,为稳定国际商品市场做出了贡献。

1.5.3 服务贸易总额快速增长,行业结构不断优化

(1)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16年1—10月,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2915亿元,其中,服务出口14625亿元,同比增长3.6%;服务进口28290亿元,同比增长23.7%。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服务进口国和第三大服务出口国。2016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增速仍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

(2)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服务出口占比下降,以技术服务、维护和维修服务、广告服务等为代表的高附加值领域出口快速增长。其中,技术服务出口616亿元,同比增长14%;维护和维修服务出口277亿元,同比增长67.5%;广告服务出口255亿元,同比增长63.4%。

(3)服务外包快速发展。2016年1—10月,我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额为8360.9亿元,执行额为6024.9亿元,分别增长17.5%和17.3%。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为5527亿元,执行额为3925.5亿元,分别增长17.1%和15.2%。规模稳居全球第二。

(4)区域布局更加合理。服务贸易增长核心区域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东部地区、长江经济带沿线、京津冀地区、15个试点地区服务贸易额占比较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新增示范城市业务快速增长。

(5)国际市场更加多元。美、日、欧盟、中国香港地区等传统市场进一步巩固,占比超过70%。新兴市场进一步提升,2016年前三个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额超过4400亿元,同比增长30%。

1.5.4 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稳步增加,主要来自外资企业的贡献

从企业类型划分,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四类。从这四类企业的结构来看,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外资企业和合资经营企业。根据近十年的数据走势,外资企业的贡献为75%左右,合资企业的贡献为20%左右(见图1.35)。

图1.35 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据统计,2016年1—12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为27900家,同比增长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8132.2亿元人民币(折合1260亿美元),同比增长4.1%。

2016年12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45家,同比增长21.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814.2亿元人民币(折合122.1亿美元),同比增长5.7%。

1—12月,东盟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160家,同比增长0.5%,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7.3亿美元,同比下降14.3%。欧盟28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741家,同比下降1.8%,实际投入外资金额96.6亿美元,同比增长35.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905家,同比增长34.1%,实际投入外资金额70.6亿美元,同比下降16.5%。长江经济带区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677家,同比下降2.5%;实际使用外资610.6亿美元,同比下降1.5%。

主要国家(地区)对华投资总体保持稳定。1—12月,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实际投入外资总额为1184.6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94%,同比增长0.4%。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871.8亿美元)、新加坡(61.8亿美元)、韩国(47.5亿美元)、美国(38.3亿美元)、中国台湾(36.2亿美元)、中国澳门(34.8亿美元)、日本(31.1亿美元)、德国(27.1亿美元)、英国(22.1亿美元)和卢森堡(13.9亿美元)。

1.5.5 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保持快速增长,高技术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6.1%

2016年我国服务业成为投资最多的领域。在投资增速总体趋缓的形势下,2016年我国服务业投资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5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增速高出第二产业7.4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8.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19.1个百分点;服务业新增投资占全部新增投资的76%。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吸引外资投入快速增长。

2016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量的比例达70.3%。其中,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分销服务和零售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59.8%、112.8%、66.4%、42.9%和83.1%。另外,高技术服务业是吸引外资的重点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6.1%。

1.5.6 我国对外投资大幅增长,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合作成亮点

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7%(折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股权和债务工具投资10103.6亿元人民币(折合1521.1亿美元,同比增长50.3%)占89.4%,收益再投资1195.6亿元人民币(折合180亿美元,同比增长7.1%)占10.6%。

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成为亮点。2016年全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建立初具规模的合作体56家,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

在对外投资中,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受到重点关注。2016年全年,对制造业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例从2015年的12.1%上升为18.3%,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例从2015年的4.9%上升为12.0%。

1.6 2017年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这一改革涉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随着2016年五大任务取得初步成果,2017年要将改革进一步深化,并由现有领域向其他领域拓展。2017年,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将为经济发展释放巨大活力,实体经济发展将迎来良好的市场环境,资金“脱实向虚”问题将有所缓解,实体经济壮大有利于培养经济增长新动能。结合中央的宏观调控基调和2017年的改革重点领域与举措,2017年经济走势保持平稳,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同时,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经济运行保持筑底企稳态势。

1.6.1 经济结构性减速,GDP增速预期下调至6.5%

在结构性问题上,如产能过剩、信用错配、贫富分化等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甚至还在恶化,加之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导致经济结构性减速的因素都来自实体经济层面,包括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恶化、创新能力滞后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2017年,由于实际经济复苏缓慢和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外部需求对我国出口的拉动作用难以大幅上升。同时由于需求增长面临的诸多制约,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国内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但是,由于改革红利的释放、服务业发展的拉动力、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潜力等有利因素,2017年的新经济目前保持平稳发展。预计GDP增速将略微下降至6.5%。

1.6.2 消费增速有望增快,投资增速将小幅减弱,外部需求有所改善

2017年消费增速有望加快,尤其是可选消费。看好消费,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增加,政府对中低收入家庭转移支付也有望继续增加;过去一年内,房贷首付的净增量相当于居民年度可支配收入的4%—5%,大幅削弱了居民的“可选消费能力”,而地产降温后,大额消费和可选性较强的消费增速有望回升;住房相关消费可能在地产繁荣后的2—3个季度保持较快增长;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可能会在接下来的2—3个季度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提振作用。

2017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小幅走弱。但是,由于年度平均PPI上升,2017年名义FAI增速可能有所回升。值得重申的是,月报名义FAI统计有所失真,对真实投资走势的指标意义下降,尤其是2016年以来辽宁省FAI累计同比骤降60%以上。可以预计,在地产调控的影响下,2017年地产投资增速将会有所下滑,但幅度不大,主要是因为2016年以来地产投资增速并未明显改善;而且目前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库存仍然较低。2017年基建投资者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2016年财政明显宽松(广义财政赤字额同比增长40%—50%,占GDP的比例增加2.3%),短期内将继续支撑政府主导投资,同时PPP投资增速也可能加快。更重要的是,2017年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回升,考虑到2016年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实际利率开始明显下降,工业企业盈利明显修复,预计下半年将保持该增长率。同时,民间投资的机会成本有望继续下降——鉴于理财产品收益率和货币市场利率可能继续下行,而地产投资的预期收益在调控后也明显下降。

从全球工业周期的领先指标来看,2017年外需或将有所改善。随着全球尤其是美国的政治不确定性下降,2017年海外私人部门投资可能回升。此外,美国可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或将对外需形成提振。行业层面,预计制造业同比增速将保持稳定,其中消费类产品增长有望加速,而投资类产品增速可能放缓。同时,随着基数下降,金融行业增速或将改善。此外,消费服务业增速有望小幅加快,而地产服务业增速或将走弱。

1.6.3 货币政策宽松空间较小,资本市场发展难以预测

短期内货币政策可能没有宽松的空间,鉴于真实利率已经在经济再通胀(尤其是房价上行)后明显下降。2015年以来货币和财政宽松的累积效应足以使经济在短期内维持相对稳健的增长。另一方面,短期通胀的走势也不支持货币政策继续宽松——PPI继续快速上升,并且房价同比涨幅依然较高。同时,2017年基准利率将保持不变。在实际加权平均利率维持低位、经济增长有望保持稳定的情况下,2017年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有限。此外,美联储可能继续缓慢的加息步伐。如果2017年下半年PPI下行,且房价开始回落,央行可能会考虑将7天逆回购利率(利率走廊下端)微降。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降准,政策还可以通过两种主要方式加快货币供应增速:一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扩大基础货币;二是促进政策性银行的资产扩张(加快放贷速度),提高货币乘数。

此外,我们注意到2016年年底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6.91,预计2017年年底到6.98附近,这意味着2017年人民币或将贬值约1%。2018年人民币面临的贬值压力仍然可控,主要考虑到以下两点因素:基准情形下2017年美联储将加息1次,幅度为25个基点,因此美元继续走强的压力相对温和;预计201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仍然较大,可能达到53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GDP的4.2%左右。2017年财政政策仍将在稳增长中发挥主要作用,但政策组合可能更着重于提振消费需求,而非投资支出。财政政策有望从减税和增加补贴两方面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以及增加教育、医疗和扶贫等方面的公共支出。

此外,预计2017年广义财政刺激的范围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涵盖更多的PPP项目投资,意味着商业银行可能会增加支持广义财政宽松的融资。总需求最全面的领先指标仍然是调整后的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以及银行总资产的增速。

考虑到M2基数较大,已超出GDP一倍,同时央行也在积极探索提升资金投放效率的路径,将采取更多其他方式增加社会投资。因此,2017年M2增速将表现平稳,预计全年为1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

1.6.4 全球经济进入底部,有望触底反弹,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

2016年,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双双进入底部,或者说处于低迷状态,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仍然较弱。2016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1%,比2015年下降0.1个百分点;2017年预计是3.4%,比2016年上升0.3个百分点。2016年全球贸易增速预计是2.3%,比2015年下降0.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当前无论是世界经济走势,还是世界贸易走势,都处在底部,双双进入低迷状态。美国、日本、欧盟,还包括中国在内,2016年第一、二、三季度的GDP增速都是下降的,贸易增速也都是下降的,不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7年全球贸易有望恢复增长到3.8%。

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具有下列特点:一是世界经济走势、世界贸易走势均处在底部;二是发达经济体总体走低或者说走衰;三是新兴经济体总体走高走强,但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期,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同步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的新常态并不仅仅指经济增速的走低和下行,也指新旧规制、新旧动能的转换,旧的业态被打破,新的业态在产生,旧的行业在消失,新的行业在产生,替代速度非常快。世界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一方面是低速增长,处在世界经济的底部;另一方面也孕育着新的突破、新的技术。二是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货币政策继续调整,特别是世界经济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分化。延续2016年的发展态势,各国货币竞争性贬值与美元升值压力都在加大,竞争性贬值所导致的低利率、负利率将继续重创银行业。德意志银行的濒临破产就是负利率、低利率导致的,银行业找不到赢利点,面临非常大的挑战。现在看来,负利率政策不仅没有收缩,反而在一些国家继续扩大,预计2017年负利率政策将继续扩大。三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美国大选结束后,有可能采取更加强硬的贸易保护手段,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这两个美国已经推动多年的协议预计会短暂停滞。美国新一任总统上台后,面向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将进一步加剧。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非理性贸易保护主义(也包括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将继续加剧。四是全球新技术革命将加快发展。2017年,突破性技术特别是智能制造、电子国际贸易、互联网+、服务贸易等新技术、新业态,不仅会在中国,而且会在全世界加快发展。根据埃森哲与阿里巴巴研究院的预测,未来几年到2020年全球将有20亿人加入电子国际贸易。目前,阿里巴巴平台上有很大一部分交易来自其他国家。

1.6.5 财税、户籍制度和土地改革将促使中国经济转型,国企改革继续推进

在改革方面,预计财税、户籍制度和土地改革将继续推进,以促使中国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型。个人所得税改革可能将进一步推进以便改善收入分配,包括提高个税起征点和建立更完善的个税制度。此外,预计政府将采取更多措施,包括增加补贴和提高社保基金投资效率,以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居民和企业的社保费率均有望进一步下降,同时中低收入家庭或将继续受益于医疗和教育补贴的增加。

国企改革可能会在以下方面有所进展:推进混合所有制试点以提高国企效率、建立国企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以及放开“竞争类行业”的民企准入。预计混合所有制试点将在一些重点行业取得进展,包括电信、交通、能源、电力、医疗和教育等。国企退出机制和不良贷款处置将继续在市场化原则下推进。

1.6.6 “十三五”规划定调发展,“互联网+”促进商业新模式诞生,两会再提双创

2016年,“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出炉,随着总体思路出炉,各行各业具体规划也逐步发布。“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定调更明确,总体框架更精简清晰,保增长位置更突出,创新位次明显提升,农业现代化单独列出更重视,扶贫开发是重中之重。“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十三五”是落实改革的时间窗口。财税改革重在减税以及划分中央地方关系,今年的减税主要通过“营改增”实现。同时,大力度改善民生,通过人口、户籍改革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体系,将养老保险上交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实现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淘汰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促进信息科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态,有助于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模式。2016年,多种伴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出炉,如滴滴、共享单车、私人租房、时间租赁等。这大大丰富了我国的服务业品种,扩展了消费市场,利好中国宏观经济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的热门话题,2015年以来全国掀起了“双创”的热潮。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广泛深入地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发展生态明显优化,市场活力不断释放。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创业投资领域募集资金量,2015年是2014年的1.79倍。目前,据有关机构测算,我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为12.84,在全球主要国家当中位于前列。

1.6.7 “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多种战略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过去四年“一带一路”硕果累累,2015年以来“一带一路”工程在中国海外工程中占比持续上升,2016年“一带一路”工程新签合同额有望突破1000亿元,过去累计完成营业额已突破1000亿元;其次,特朗普政府未来的战略重心可能重新回归美国本土,这将为中国继续扩大亚太区域的影响力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最后,人民币加入SDR以及PPP模式未来在海外工程中的应用都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的进程。

自贸区方面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四大自贸区实际使用外资达879.6亿元,同比增长81.3%,以十万分之五的国土面积吸引了全国1/10的外资。随着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个自贸试验区新近获批,全国自贸区已达11个。2017年自贸区必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除此之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港口整合等政策多管齐下,经济发展也将因此受益。

1.6.8 2017年将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落实多余产能剥离工作

去产能是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当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除了去产能,还包括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去产能问题处于首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对2015年的去产能任务提出了要求,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召开会议。国务院还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去产能特别是去钢铁和煤炭产能的联席会议制度,有关部门在一起分析问题、研究政策、落实措施,强化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增加去产能相关重点领域,钢铁、煤炭企业的主动行动,2016年去产能全年目标任务提前超额完成。2017年,去产能工作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的钢铁去产能目标为5000万吨左右,煤炭的去产能目标为1.5亿吨,体现了中国政府去产能的坚定决心。只有下定决心把落后的、多余的产能去掉,才能使我们的钢铁行业、煤炭行业浴火重生,提高企业的集中度、生产效率、生产水平、现代化水平,同时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要,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