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构建跨国编辑记者团队

国民党统治中国以后,在沪外文报纸有一个不良现象,就是很多报社不设中文部,其麾下的记者几乎没有懂中文的。于是每当新闻事件发生,这些记者就严重依赖由中国官方的外文翻译(基本是英文翻译)提供的英文报告。这些官方提供的报告一般规定不准透露谁是消息来源。这样一来,各在华外报对中国事务的报道几乎雷同,常常是错误百出。更加致命的是,它们经常沦为政府或政党操控的目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27年春,以《字林西报》为首的一干在沪外文报刊,连篇累牍地报道在军阀孙传芳的防守下,上海固若金汤,国民党军队是根本攻不进来的。就在上海失守的前两天,在沪外国英文报刊很多还在发表这样的报道。实际上,这些报道是由上海警察部门炮制出来的。当孙的部队溃败之后,上海外报的报道又立即陷入了极端的恐慌。正是因为英国报纸从北京和上海发回的大量夸张和失实的报道,导致英国政府派出了比实际需要多出一倍的军队来到上海,以保护英国侨民的利益。[121]

有鉴于此,《密勒氏评论报》虽然不设中文部,但是它雇用了一些从美国学成归来的中国毕业生。这些人既懂英文又懂中文。他们不仅可以自己采写英文稿件,还可以将有价值的中文稿件翻译成英文,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在老鲍威尔时期,刊物固定的编辑记者团队中,中外成员的比例基本上是五五开。美国的编辑和记者略占多数。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局扑朔迷离,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关系也一时捉摸不定。很多刊物,包括在华外报,对很多事务都是莫衷一是。而到了30年代,有的外国记者支持国民党,有的站在共产党一边,有的坚决支持外国在华势力。这一时期,在华记者队伍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国际化。[122]《密勒氏评论报》在这一时期不仅成为“密苏里新闻帮”中美国记者的一个“根据地”或“中转站”,甚至成为很多西方记者来华后首先投奔的目标。得益于此,《密勒氏评论报》组成了一个多背景、多国的和立场各异的编辑记者团队。虽然老鲍威尔与国民党关系日益密切,其团队中支持国民党新政府的人也占多数,但其编辑记者中不乏像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和莫里斯·武道等左倾的支持共产党的人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受雇用的中国编辑和记者中,“密苏里新闻帮”的中国成员成为刊物拓展中国事务消息来源的重要力量。这些受过新闻学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以更高标准确保了《密勒氏评论报》新闻报道的质量。这将在下一章里专门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