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作为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中国赋学研究”已持续教授了十数届,案头讲牍,俨然成帙,课堂录音,也颇系统,于是在多年前由潘务正博士整理,汇为“十讲”,名曰《赋学讲演录》,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刊印。内容分别是:赋源、赋体、赋用、赋集、赋史、赋话、汉赋、律赋、批评与方法、当代赋学。

由于讲稿印出,授课既带来方便,也引起困惑,方便在听者一册在手,有案可寻,困惑在重复自己,殊无新义。所以抛旧趋新,再起炉灶,我又开始了赋学“新十讲”的内容,分别是:赋韵、赋法、赋辞、赋艺、赋家、赋序、赋注、赋类、考赋、习赋。此又历几轮课听,由同学陆续录音,经王思豪博士随堂记述成文,并以电子文本形式交我保存。孰料时过境迁,其间因忙于《历代赋汇》的校点和《中国辞赋理论通史》的撰述工作,这一讲稿存放电脑中多年,几乎忘却,直到最近整理文案,见故如新,复由我本人整理并加注,成此规制。因讲稿保存课堂授听原貌,既随意,又真实,或可谓一段学术生命历程的再现,故而敝帚自珍,又欲呈现于世,以飨读者。

近年社会稳定,市场繁荣,国力日增,所谓“盛世作赋”,古老的辞赋之学,也因之而复兴,而繁盛。故于课堂之外,我又受邀赴国内各讲坛如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贵阳“孔学堂讲坛”、宁波“天一阁讲坛”和中国宝岛台湾的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及境外高校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东国大学等处讲授辞赋,题目有“司马相如传奇人生与辞赋世界”“汉赋创作与国家形象”等等,彰显赋学,自鸣得意。然而转念一想,“新十讲”倘刊行问世,课上内容又势必转“新”为“旧”,困惑复生,只得再作预案,比如“新十说”,即“赋体讽谏说”“六义入赋说”“赋迹赋心说”“赋之丽则说”“曲终奏雅说”“古诗之流说”“不歌而诵说”“体物浏亮说”“祖骚宗汉说”“赋兼才学说”。况且本人于2016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辞赋与图像关系研究”课题,同年友人又嘱为“东亚辞赋比较研究”课题,2017年又担当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辞赋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这样“赋与图”“域外赋”“赋与艺术”等岂非不成课堂“新”题?庄子说“知也无涯”,信然!

丁酉岁许结于南京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