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高等学校陆续开设“世界文学”课程,其内容并不包括中国文学。这种做法一直延续了下来。尽管后来有的学校改用了“外国文学”的课程名称,但也有坚持不改的。北京大学先后成立的“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和“世界文学研究所”,就是名称依旧,内容不改,均未包含中国文学。本书沿用传统的名称,所叙仍仅限于外国文学。为了撰写的方便,将其分成两个部分:“欧美文学”和“东方文学”。

欧美文学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欧洲文学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发端,大致从氏族社会末期起,产生了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以及古希腊戏剧等一系列经典作品,稍后又有基督教文学。公元5世纪起的一千年内,在漫长的封建制时代,文学进程几经周折,仍然出现过中世纪的大诗人但丁。

14世纪末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发,欧洲进入近代时期,文学相应地开始了欧洲的近代文学史。文艺复兴热潮滚滚,席卷了大半欧洲国家,产生过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巨人。

此后五百多年内,文学思潮层出不穷,主要的有: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以莫里哀等作家作品为代表。

18世纪的启蒙主义文学,以歌德、伏尔泰等作家作品著称。

19世纪欧美文学为人类提供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两大主要潮流的文学遗产,推出了一系列闪闪发光的名字:前者如拜伦、海涅、雨果、席勒、普希金,后者有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哈代、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易卜生、马克·吐温。还有自然主义等其他的流派及作家代表,如左拉、莫泊桑、波德莱尔等和巴黎公社文学。

20世纪欧美文学也为我们留下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主要流派的文学硕果。现实主义作家人才辈出,灿若星群,一个个光芒万丈,仰之弥高,如高尔基、肖洛霍夫、艾特玛托夫、罗曼·罗兰、托马斯·曼、德莱塞、海明威。而现代主义文学则种类繁复,作者人多势众,排山倒海而来,其势锐不可当,有卡夫卡、艾略特、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贝克特、海勒、马尔克斯等。

东方文学的历史更为悠久,在亚洲和非洲,早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2000年就出现了巴比伦、埃及、印度三个(包括中国在内则为四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在这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中,文学的发展过程也极为复杂曲折,内容甚为丰富多彩,本书有限的篇幅内只能按上古、中古和近现代三大阶段做粗线条的叙写。

上古东方文学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时期的文学,重点包括巴比伦文学、古埃及文学和古印度文学,而以《圣经》文学和迦梨陀娑为实例。

中古东方文学是指亚洲封建社会的文学,主要包括朝鲜、日本、越南、印度、波斯等国家的文学,而以日本文学、印度文学和阿拉伯文学为重点,《源氏物语》和《一千零一夜》则为代表作品。

近现代东方文学包括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近代和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以降的现代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这个阶段亚洲各国文学的发展极不平衡,暂以印度文学和日本文学为重点,并以泰戈尔和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为例,做一简要的论述。

考虑到通用教材的需要,本书的编撰遵循“脉络清楚,重点突出,略有新意,适于教学”的原则。脉络清楚,系按历史时期就文学进程、文学流派及发展线索进行概述,力求条理清楚,内容充实,引文简约,不求面面俱到。重点突出的作家列为专节,均设为两大段落:一为生平和创作,二是选一部主要作品做分析。分析作品的写法为夹叙夹议,议论中含有作品的主要梗概,避免脱离正文的空论,以方便读者看懂分析的文字。新意要掌握适度,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力求公允,未作定论的论点不引入,但求材料新或论析有新意。适于教学应是关注的重点,努力控制字数以足够使用为限。本教材面对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兼顾自学者使用,通用性强,又注意到知识的全面性,便于学生未来报考研究生时具备应有的基础。

本书的编撰早在“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1999年在北京举行年会期间就做了酝酿,2001年8月在南京的年会上做了定案。我们在会议期间邀集高校部分同行讨论决定并动手编写。

经过全体作者近一年的努力,终于编成付印。时间仓促,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并预致谢意。

李明滨

2002年6月30日

于北大外文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