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在焉
  • 陈晓萍
  • 2300字
  • 2020-07-09 16:31:08

序 这是一个心不在焉的时代

这是一个心不在焉的时代。

可以每时每刻都处于在线状态的手机,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不同调查的结果显示,成人每天查看手机的平均次数在80次左右,青少年则在200次以上。一个人能够专注做事的时间通常不超过10分钟。在日常生活中,多日不见的老朋友聚会时也会各自看着自己的手机,家人一起外出游玩时也会忍不住去看自己的手机。

难怪微软的办公软件现在推出了电子邮件的免提示功能——就是一个帮助大家排除干扰的手段。手机的静音功能也是同样的目的。工具虽然存在,却有许多人难以抗拒手机的勾引,一分钟不看就难受。脑科学的研究发现,看手机时大脑中分泌的是多巴胺,令人快乐,因此容易上瘾。

除了手机,还有形形色色的各类诱惑吸引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使我们分心,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或学习。

注意力的缺失正在变成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认为那些能够全神贯注、全身心投入自己工作的人,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佼佼者。他们不仅在工作中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且自己的内心也更强大充实。

我个人比较欣赏的美国知名媒体人、曾经18次获得艾美奖(Emmy Award)的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奥普拉在美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以她名字命名的电视节目《奥普拉脱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从1986年开始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每天上演一场新秀,长达25年。2011年,奥普拉转型,成立自己的影视公司OWN(Oprah Winfrey Network)。如今,她不仅是该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还是畅销月刊《O,奥普拉杂志》的创始人和出版商。同时,她还是被提名奥斯卡奖的女演员(凭借在电影《紫色》中的精彩演出获得奥斯卡表演奖提名)以及电影《塞尔玛》的制片人。由OWN公司创造的现实题材的剧集都荣登有线电视收视率的高峰,而她亲自制作的七集纪录片《信仰》更是观者无数。与此同时,她还创造了一个影响巨大的读书俱乐部(经她推荐的书必定畅销),并在推特(Twitter)上有3 000万名粉丝。她对美国社会和民众的影响广泛而持久,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奥普拉效应。前段时间风传她要参加下一任总统的竞选,让大家激动了好一阵。

作为这么一个具有多重身份、角色和重大影响力的媒体人士,她的作息时间表可想而知,一定是马不停蹄,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如何在这么多角色间转换、不被不同的角色牵扯和分心,而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呢?我以前猜测过许多原因,比如个人的天分、别人的帮助、正好碰上的机遇、无比的勤奋,等等。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对她的深度采访,才突然有了醍醐灌顶的领悟,并且立刻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1

奥普拉·温弗瑞

奥普拉说,她高效工作的最大秘密,就是fully present,用中文表述就是三个字:心在焉。全神贯注地进入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活动会提升对该活动的体验强度和真相认知,使她更敏锐、更犀利。她在拍电影时,就专心扮演影片中的角色;在制片时,就完全从制片者的角度来审视影片。在演播间化妆室里,即使听到好友突然去世的消息,也不能沉浸于悲伤之中,而必须立刻集中注意力,百分之百地投入节目。而在管理公司时,她也是全身心地投入,打造卓越的管理团队,然后给大家充分的资源、支持、信任和自主权,以至于整个团队都从心里认同并内化她的价值观,凡事都会问一句:“假如是奥普拉,她会怎样处理这个问题?”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自问自答,答案十有八九是正确的。

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做几件事,正如一心不能二用一样。专注、心在焉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真正秘诀。

虽然和奥普拉相比,我要差很多个数量级,但是我自己的工作效率又何尝不是心在焉的结果呢?我在进入一个状态的时候,就全身心地投入,完全不想其他事情。比如在办公室里,就全身心地处理与学院行政管理有关的事项,对每一个请求都给予深思熟虑的回答。在家里看书或写作的时候,也是一心进入,听不见其他声音。做晚饭的时候,则专心洗菜、切菜、烧菜,全然忘记与工作有关的内容。和家人朋友聊天时,从不查看自己的手机,而是融入整个身心。回复每一封邮件,也都是全神贯注,绝不敷衍。就是在朋友圈分享照片,也是每一张都可见用心。

专注的表象就是:拿起时身、心、意三位一体,放下时彻底没有牵挂。

那么,如何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呢?有人说,注意力就像肌肉一样,不用就会松弛;而不断地刺激它、使用它则会使它越来越有弹性和生机。有意思的是,奥普拉的很多节目就是帮助人处理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有关的各种问题的,其中一部分是正念练习(mindfulness exercise),也就是冥想的技巧。而这也恰恰是我在过去几年中每天实践的。只要15分钟的时间,闭上眼睛,再关闭感知外界的其他器官:耳、鼻、舌、身,然后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内在,像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的杂念纷飞、呼吸起伏,逐渐进入什么也不想的无我状态,让灵魂出窍若干分钟之后,就能抵达神清心静的境界,专注因此成为自然而然之事。

一个可以驾驭自己注意力的人,将可以成大器。这个主题反复出现在本书的许多文章之中。第一篇“未来与今天”中描述的计算机科学家、基因学家、“斜杠青年”、人工智能引领者或者全球化公司的领袖无一不是专心致志者。第二篇“理性与感性”中描述的团队决策、实验研究、大学的公正维护体系、院长诞生过程也非专心不能完成。更别提其间描述的经济学家罗斯教授、荷兰画家凡·高,还有我自己在过去20年中取得的成就,也都是专注和激情的结果。第三篇“古老与现代”是我在英国剑桥大学深度体验的记录,从中更能看出一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大学是如何始终贯穿科学精神和治学理念,成为学者可以长期皈依的精神家园的。“专注”在这个意义上上升到集体的层面。

希望本书可以使你沉下心来专注于阅读。

初稿写于2018年7月,原载于《管理视野》第15期,
修改于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