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被强迫的心灵是如何扭曲的

父母首先要了解的是心理需要满足的根本特点。心理需要的满足与生理需要的满足具有不同的特点,生理需要具有重复性和封闭性。比如,饥饿导致觅食,而需要满足,即吃饱后休息、玩乐,但经过一段时间,食物消化后身体又会感觉饥饿,于是又去外出觅食,因此多数动物的生活是单调和封闭的,只在固定的区域内活动。确切地说,只知道满足物质生活的人生活方式多少都有些单调。比如,一个只知填饱肚子的人必须重复地做同样的工作,经常吃同一种食物,活着是为了填饱肚子,其他需要很少产生和满足。

心理需要与生理需要的最大不同是实现性和开放性,其本质上是为了实现一个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它通常是完成一个从未完成的、挑战极限的事情。比如,小孩子经常在熟悉的范围内玩耍就会厌倦,会尝试去新地方玩,经常玩同一类玩具就会失去兴趣,要换一种玩具或改变玩法。成年人也是如此,他们尝试走过不同的旅游地,攀登更高的山峰,看不同风格的小说和电影。

心理需要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以自主性和自发性为基础。没有人告诉你要如何突破自己,没有人告诉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潜能,没有人替你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更没有人会告诉你如何定义人生的精彩,这些都是个体的探索过程。

心理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还以勇气为基础。实现自己的潜能、完成一件新事物,是一个冒险的历程,因为前方的路只属于你一个人,没有与你一样的人走过,具有冒险性和赌博性。比如,孩子的心愿是唱歌,希望走自己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父母是技术人员,从不知道唱歌属于什么职业,缺少安全感的家长会阻止孩子的想法,可能会迫使孩子进入大学学习金融或工程专业,认为这才是人生正道。一个受压抑屈服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孝心选择读大学,但若干年后由于心智成熟或独立生活,孩子终于认识到自己原本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发现,心理需要不如生理需要强大,它不是本能,很容易受到压抑。为什么人格障碍的患者如此多,就是与这些基本的心理需要受到压抑有关。因此,父母要精心呵护孩子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珍惜孩子身上这种原发性的勇气和精神。心理健康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是有主见和独立意志的人,他们心智成熟、人格健康,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并会努力去实现它们。

那么意愿受到强迫为什么对孩子有如此大的影响呢?

第一,它使孩子被动、无主见。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意图做事情,但是如果孩子真变成了一个乖孩子,后果是什么呢?有可能难以适应成年人的竞争社会。这样的孩子只会服从指令,他们的生活围绕着大人的意图和命令,在指令下能完成任务,中小学时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不错,但到了成年就会不适应。比如,有些好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不适应,因为研究生从课题的选题、设计、实施都要独立完成,而且要求有一定创造性,不是靠某种固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些学生面对独立解决问题感到很焦虑,他们缺乏独立完成创造性任务的经验,习惯依赖别人的指令,所以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再如,有些乖孩子在重大的事情上没有主见,最典型的是填报大学志愿,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特长和爱好,于是与孩子商量如何选择志愿,孩子更是一脸的茫然,竟然说出一句令人吃惊的话:“你看着办吧,随便,学什么都行。”笔者是大学教师,新生报到时,经常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两人大包小裹地拎着行李在前面走,而孩子两手空空茫然地在后面跟着,问路都是由大人来完成,走进学校好像与孩子无关,孩子像一个局外人。

第二,心里委屈。所谓乖孩子内心真的那么乖吗?当孩子的本真意愿受到父母压制,此时孩子的主观情绪是委屈。委屈的人可能掩饰自己,明明内心的感觉是悲伤,结果表现于外的却是微笑;明明内心的真实感觉是愤怒,可表现的是谦让。受到委屈的孩子会被两种相反的力量撕裂,变得被动冷漠。比如,小明与父母去百货商场,他站在玩具的柜台边上目不转睛地盯着一辆小火车,他的父亲看出了他的心思,但父亲是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想到自己辛苦打工挣钱不易,而且孩子也有了许多玩具,就有些恼火,对孩子说:“你都六岁了,还这么不明白事,看什么看,就是不能买!”说完拽着小明就走。小明感觉很委屈,他这个年龄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更不知道父亲说这些难听的话可能与他的经历有关,而是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好的孩子,总给父母添麻烦,不懂事,或者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不应盯着这个玩具看。

如果孩子的意愿经常性地受到压抑,那后果就更加严重,孩子会内化父母的要求,形成自我压抑的心理机制,即如果出现一个想法或意愿,就否定自我。例如,孩子想出去玩,就会对自己说不能去,这样会受到惩罚;喜欢某一个人也会对自己说,不能与交往,万一遇到坏人怎么办。孩子会自己局限自己,不让自己探索新的事物,长大后性格会格外保守,养成听天由命的习惯,缺少勇闯的精神。

经常受到心理压抑的孩子会形成对父母的被动反抗,即不敢明着争论却背地里报复父母。例如,有一个军人,对孩子要求格外严格,奶奶也支持父亲,不关心孩子的情感和感受,只是配合学校教师约束孩子。孩子成绩中上,但患有ADHD(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行为冲动,偶尔不完成作业,其实也不是有意不做,就是贪玩忘记了。父亲和奶奶为此经常惩罚孩子。父亲对孩子说:“我是一个营长,一个营的战士都被我管得服服的,我就不信管不了你。”孩子开始暗地反击,经常会把教师留的作业有意无意地弄丢,甚至有时考试时明明会做的题也不好好做。心理老师找他谈话,他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我有时故意表现不好,就是想让爸爸奶奶生气,看到他们生气的样子,看到他们那张因生气而扭曲的脸,我感到很高兴。我知道表面上我输了,但实际上我赢了。”

当父母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时,孩子不敢反抗,当面服从,但是内心产生的真实情绪是愤怒或委屈。孩子会觉得自己做的事一定是无价值的,令人讨厌的,然而,当父母不在场时,当有机会真正成为自己时,孩子就会听从自己的内心,不去做父母安排的事情。有一个孩子,父亲逼迫他学习汉字,但态度生硬,使他非常恐惧,于是,学过的书本都被他当作柴火烧了。有一天,父亲又想教他学习汉字,想复习一下过去的书本,孩子说,我以为学过的没用了,就给烧了。孩子潜意识中仇恨这样的学习。其实,多数厌学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父母改变了说话的态度,由命令变成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对立情绪就会消失,消极情绪就会减少。俗话说,心气顺了就好办事,所以,自觉的孩子不是教训出来的。

相反,培养自觉成熟孩子的家庭并没有那么复杂的教养方式和刻意学来的教育方法,只是夫妻恩爱、相互尊重,同时,他们也深爱着并尊重自己的孩子,他们善于倾听、善于分享,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并不意味着亲子之间永远没有争吵与分歧,而是一切事情都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气氛中发生,家庭中的成员尽管不会一直都有好心情,但至少每个人都不会感觉到委屈和压抑,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观感觉上都是安全和开放的,每一天都不是在恐惧中生活,而是自然放松地生活。这种自由安全而放松的简单家庭气氛,对于不健康的家庭成员来说,竟然是奢求。

第三,受到压制孩子也可能产生逆反。逆反是一种素质,与人的遗传有关。一些孩子具有逆反素质,对于来自父母的权威与压制不会采取压抑的方式来应对,而是选择直接反抗。这些孩子是勇敢的、高自尊的、不易失去自我的,不会认同父母的批评,但是,逆反也是有代价的。逆反作为内心的认知核心判断是不公正感,其消极情绪反应是愤怒。如果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生活在逆反的认知和情绪中,孩子就难以形成对事物客观的、正确的判断,因逆反情绪而产生认知偏差,不利于形成道德感和是非观。

有些孩子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征,某种程度上也与逆反有关。在发达国家是没有网络成瘾综合征的,人们都玩网络游戏,成绩好的学生也爱玩,但并不会耽误学习,大学生也玩网络游戏,但很少因为玩游戏而休学。

逆反如何助推了网络成瘾?中国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因为玩游戏而稍稍影响了学习成绩后,通常会过度反应,焦虑万分,采取过激的手段来杜绝孩子接触网络游戏,如断网线、不给零花钱等。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使孩子不能适应突然不玩的状态,另一方面严重损害了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损害的后果尤其严重,本来制约孩子最好的手段就是亲情,只要孩子能顾及父母的感受,感觉到父母虽然不满,但还是能尊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就会形成自律,但是如果父母情绪反应过度,以激烈的手段来阻止孩子玩网络游戏,孩子会拒绝从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一旦产生逆反,导致孩子痛恨父母,网络游戏沉迷就会更加严重。咨询中,一个网络成瘾的孩子对笔者说:“有一次我离家出走去网吧玩了一个通宵,本来觉得网络游戏已经没什么意思了,玩不出什么新花样,我坐公共汽车往家走,可快走到家门口了,我突然产生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我可能是想到了父母那张不屑的脸吧,我扭头就又回到网吧,其实我玩的时候是麻木的,没有什么快感。”笔者说:“是啊,就是这样麻木地玩着,也比回家看那些难看的脸好受。”有时,孩子并没有那样渴望游戏世界,而是现实世界太无情,现实的人际关系太冷漠,无人理解和关爱自己,只有通过网络游戏来逃避现实了。

然而如何解释国外留学生的网络游戏成瘾呢?在国外,没有父母的约束,为什么留学生仍然会网络游戏成瘾呢?首先,要承认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次,必须承认的是这与自控力的成熟度有关。如果一个人经常被家长管束着才肯学习,是不易适应国外大学生活的。大学生更需要主动、自觉地安排自己的作息。一个独立生活能力强的,有意志力控制自己生活的人才会将学习和玩乐安排得有张有弛,而一个学习目标不明确的人,在家主要靠家长的督促才能勉强控制自己的人,他已经习惯了外部控制,一旦来到了无人督促、强调自由学习的国外大学,他就会失去自控力,就可能沉迷于网络游戏。其实不仅是留学生,即使是国内大学中每年都有大一新生因为沉溺网络游戏而辍学。中小学时期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有个别上了大学后因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休学的。更有趣的是发生过这样的案例,因沉溺于网络游戏而退学的大学生,复读时努力认真又考上了大学,但读大学后又因为沉溺游戏而休学。

第四,父母的强制会形成孩子的虚荣心,即人生只为争第一活着,过于重视成就需要而忽视了人际需要的满足。以追求虚荣心为人生价值观的孩子看上去乖巧,尤其是学习或工作上格外努力,但是由于过于重视外在成绩,产生了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这种孩子只为争第一活着,如果是得了第二名则情绪低落,即产生所谓完美主义的人格。遇到竞争的机会他们会格外紧张,既想争第一又害怕落后,所以每天的生活都是在紧张与焦虑中度过的。深入分析起来,这种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即没有真正的自我,小时候就非常听话,从不反抗,总认为大人的话永远正确,自己的主见是无足轻重的。他们很早就放弃了自己的权力,甘心让大人摆布。更为严重的心理后果是,他们内化了大人的指令,把大人对他们的要求,当作自己真正的要求,所以以牺牲人际关系为代价追求荣誉和名利,在他们的动机中,只有争第一是主要的,其他都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