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15)
-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1236字
- 2020-08-29 19:50:2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和基地及平台建设
一、学科点建设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经过10年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5年,全国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41家[1],形成了区域分布基本合理、覆盖面较广的学科点布局。全国高校325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分布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市31家,辽宁省21家,天津市8家,河北省8家,山西省7家,内蒙古自治区6家,江苏省20家,吉林省12家,黑龙江省14家,上海市14家,浙江省12家,安徽省10家,福建省7家,江西省10家,山东省18家,河南省12家,湖北省17家,湖南省11家,广东省13家,广西壮族自治区5家,海南省2家,重庆市9家,四川省13家,贵州省4家,云南省7家,陕西省18家,甘肃省6家,青海省3家,宁夏回族自治区2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家。
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有了重要进展:一是一些学校招生增加。比如中央党校从2015年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高校、党政机关招收100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素养的青年人才攻读博士学位。二是一些高校增设了二级学科,比如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原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对外关系三个博士点招生的基础上,新增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两个二级博士点并开始招生。三是一些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重点建设学科,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列入东北师范大学优势学科攀登计划;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得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申报的“意识形态学与社会治理”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四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10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已达6万之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占74%,拥有正高职称的占15%,副高占37%,结构较好。其中涌现出包括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等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专家学者,极大地提高了队伍质量和水平。2015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曙光教授入选2015年度“长江青年学者”建议人选名单。很多高校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分布图
注释
[1] 2006年批准21家: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央党校、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2010年批准16家:郑州大学、山西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国防科技大学。2013年批准4家:湖南科技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