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抗御心病需要生命整体稳态

心理疾病发动的是全方位攻击,抗御心理疾病需要生命整体稳态的全面重构,包括身体稳态、心境稳态、心智稳态和心性稳态。这是因为人类生命包含身体和心理系统的交互作用,是身体、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系统的整体联动,这里蕴藏着人类生命系统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

人类生命系统蕴藏着两种内稳态:自稳态与应变稳态。自稳态是指生理系统应对环境变化而试图保持内环境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一个稳定的“舒适区”[13],这一概念由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提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恒定的自稳态不过是一种理想状态,由于身体、心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人体常常处于动中求稳的动态平衡,即应变稳态(Allostasis),寻求最大化接近自稳态。

西医内稳态概念的起源理论,强调的是神经系统的稳态,自稳态与应变稳态仅局限于大脑功能。当面对紧急情况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警觉状态,副交感神经系统恢复放松状态,一个是备战模式,一个是度假模式,应变稳态是寻求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因为神经的持续紧张会引发焦虑情绪,长期焦虑会产生抑郁心境。

与西医不同,中医理论强调的是生命整体平衡的形神稳态。“生命在稳”的智慧,早就融入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养生骨血,凝聚成中国医学的辨证论治之道。《黄帝内经》推崇的“阴平阳秘”是自稳态的最佳状态,应变稳态体现在人体能量系统的动态平衡、追求的是阴阳动态平衡、气血畅旺、意志调和、精力充沛。

维持心理健康的“心身之天平”,是建构全方位的身体稳态、心境稳态、心智稳态和心性稳态,锻造出“任环境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的生命整体稳定力。摆正天平的砝码,不仅是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平衡,更是全身脏腑组织的阴阳气血平衡、正性情绪滋养的心境稳定、理性认知扶持的心智稳定、健全人格支撑的心性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