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抑郁与焦虑:中西医视角下的心身同治
- 杨红琳 胡峻鸣编著
- 5972字
- 2024-11-28 18:20:59
4.1 藏象学说的“情绪脏腑”
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中,蕴含着脏腑与心理活动和情绪反应之间的密切关系。当特别高兴时,我们会说“心花怒放”;当特别悲伤时,我们会说“撕心裂肺”;当感到焦急时,我们会说“五内俱焚”;当陷入忧愁时,我们会说“愁肠百结”;当极度恐惧时,我们会说“肝胆俱裂”;当极度愤怒时,我们会说“怒火中烧”……
其实,脏腑与情绪的关联性,也反映在英文的语境中。“Broken Heart”(心碎),表示心情极度悲伤。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还提出“心碎综合征”(Broken Heart Syndrome),指人们在极度哀伤、恐惧和气愤后会出现胸痛、呼吸急促等心力衰竭症状[34]。
中医理论认为,脏腑是人体情志活动的生理学基础,而情志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人体五脏通过精气血的濡养,分别产生喜、怒、思、忧、恐的情绪反应。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悲),肾志恐,体现出五脏与五志的交互作用。
有别于西方生物心理学提出的“情绪大脑”概念,我们认为攸关心理的还应该有“情绪脏腑”,理论根基于中医藏象学说的形神合一论和五脏情志论。脏腑阴阳气血的变化,会影响情志的变化,例如,一个人的肝脏疏泄功能失常,引发气郁化火,就会变得暴躁易怒、心神不宁,影响情绪和心境的稳定。同样,强烈持久的情绪刺激,也会造成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身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我接诊过一位36岁的女性癌症患者,有两个女儿,一个8岁,一个5岁,5年前从马来西亚移民到澳大利亚。诊断为乳腺癌已有8个月,正按部就班的遵循西医的治疗方法:第一步是放疗;第二步是化疗;第三步是全乳切除;第四步是全乳再造。当时,她已经完成第一步,正接受化疗,由于6个月前检测出心肌缺血而达不到可以做手术的要求,希望借助中医提高身体免疫力。初步观察,这位患者明显出现的过度心理应激反应,比身体状况更为紧迫。
详细询问之下,患者说,就在开车前往诊所的路上,她一度冒出自杀的想法,闪念间曾产生与其他人同归于尽的冲动。我立即意识到,她还是一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抑郁、焦虑和压力评估量表(DASS-21)测试,结果是极度抑郁、极度焦虑。实际上,5年前她已经患上产后抑郁症,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长期的抑郁心境,很可能是导致乳腺癌的主因之一。
心理疾病是一种心身并摧的疾病。我诊断确认,这位患者的癌症是心理疾病发展过程中衍生的一个结果,长期情志抑郁,气机郁滞、气血不畅而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进一步演化成痰浊内生而成癌症。此患者根本上应属于肝郁气滞、痰湿内阻型抑郁症和焦虑症。我采用心理开导、针药并举的心身同治方案,使患者的异常情绪很快得到平复和舒缓,心肌缺血的症状在几次治疗后消失了(各种检查报告证实)。
该病例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早前的分析:心理疾病就像电脑的木马病毒,往往利用生命整体系统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在中医的视野中,阴阳失衡的脏腑是薄弱环节,是心理疾病瞄准的安全漏洞。一个功能衰弱的脏腑,如果难以抵御外部环境的强烈刺激,就会引起狂喜、暴怒、悲伤、忧虑和恐惧等异常情志,从而引发心身并摧的诸多疾病。
那么,脏腑变化是如何影响情志变化的呢?清代御医黄元御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他在《素闻悬解·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人有五脏,化为五气,肝风、心暑、脾湿、肺燥、肾寒。风则生怒,暑则生喜,湿则生忧,燥则生悲,寒则生恐,是寒暑燥湿风,以生喜怒忧悲恐也。”
换句话说,异常情志的暴怒、狂喜、忧虑、悲伤和恐惧,是由体内的肝风、心暑、脾湿、肺燥和肾寒所导致,而这些“内生五气”源自人体内部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与脏腑的阴阳失衡、经络阻塞和气血运行失调密切相关。
然而,虽然人的情志活动被分属五脏,但是主要归属于心的形神功能,因为心是统管脏腑的君主,心神是五脏神系统的统帅,对情志活动行使决定权。综观其他四脏的肺之忧、脾之思、肝之怒、肾之恐,它们的发源地在“心”,它们的指挥中枢在“心”,它们的反应机制根于“心”。
统管神志的“君主心”
当我们心静似水时,会感到神清气爽;当我们心定如山时,会变得全神贯注;当我们心气虚弱时,会变得心情浮躁。扪“心”自问,我们发现心有一种感受力,一种对神志的“超然”影响力。所以,《古今卫生要旨》说“养生家当以养心为先,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自守”。
传统中医理论的“心”,是有形之心和无形之心的统一体,具有主血和藏神的功能,被《黄帝内经》赋予崇高地位,不仅是泵血的组织器官、主导血液循环系统的“人体发动机”,还是藏神的无形之心,是神明由此发出的场所,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中医界也出现心藏元神、脑藏识神的说法[35],认为藏于心的元神,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主宰,是精神意识活动的原动力;识神发源于元神,产生于脑,通常指现代意义上的精神意识活动,是生命功能的外在意识表现。心中元神和脑中识神的交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生命活动的高级演化。我们将在第四章对此详细阐述。
同时,心脏还是推动血液循环的“血泵”,心气是这个血泵的动力之源,是元气在心的存在形式。如果心气虚损,脉搏跳动微弱,无力推动血液的全身运行,就会导致在人体最高处的头目供血不足。同样,频繁用脑用神而过度消耗心血,或者脾虚不能升发水谷精微(造血的原料),也会造成心脏本身的供血不足,引发血不养心的心血虚证。无论是心气虚证还是心血虚证,都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的症状,如心悸、神不守舍、失眠多梦、虚烦神疲、惊恐不安等。《灵枢·本神》指出,如果心气虚弱,人就会产生悲伤的感觉。
另外,心在五行上属火,是火之脏。由于其超然的君主地位,藏于心的生理之火自然是“君火”,是火之王(the Lord of Fire),统领寄存于肝、胆、肾、心包络、三焦等脏腑的“相火”。
地球生命的存续,离不开太阳带来的光和热;人体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心火的温暖。心火是由心阳化生的,心阳就是人体脏腑的“小太阳”,源源不断给人的身心正能量提供滋养。心火能够温养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促进人体之气的温煦和气化作用,推动血液流动和津液生成。例如,心火下行到肾,可以让肾阳取暖,与肾阳共同温补肾阴,使肾水不感到寒冷,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然而,心火过于亢盛,就会成为病理性的邪火,这些邪火内燃会扰乱心神,产生焦虑症的阴虚火旺证型,出现情绪不宁、烦躁易惹、失眠多梦等症状。
心理疾病的“心源”问题,当前也日益受到西方研究人员的关注。英国心脏基金会的心理学教授斯泰普托发现抑郁症的“心结”:抑郁症是急性心脏病患者的普遍问题,高达20%的人在急病发作几周内患上重度抑郁症,25%的人经历轻度抑郁或心情恶劣[36]。
忧郁寡欢的“肺气虚”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整日悲悲戚戚,面容中都能挤出泪水,“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导致人生不堪其忧,最终芳华早逝,而摧折这个美丽生命的很可能是虚弱的肺。
中医认为“气壮则神旺”。气,是精神意识活动的根本动力;肺,是人体吐故纳新的“呼吸机”,当我们肺气不足的时候,会感到神疲体倦、郁郁寡欢、多愁善感。所以,要想了解肺气对神的影响力,需要首先捕捉宇宙万物的本原、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气。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内涵丰富,既是宇宙中运动不息的最精微物质,又是涵盖社会人生的道德精神,涉及天地间的风云之气、宇宙中的阴阳之气、道德修养的浩然之气、肺部呼吸的自然清气、推动精血运行的脏腑之气等。气的运动,蕴含着阴阳变化之道,我们可以从自然界相对直观的云气,去感受气的“浊阴”和“清阳”,去领悟气的升降和聚散。
自然界的物态变化周而复始,有升有降。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化成蒸气,向上升腾而充溢于大气中。高空的水蒸气凝聚成云,遇到冷空气后散作雨水,从天降落而滋润大地。自然界云雨转化的根源,中医解释为阴阳二气的交替流转,阳动则水散化气,阴静则气聚成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自然界有动而不息的天地之气,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胎儿离开母体,开始第一次呼吸,从此人体内也开始有“升降出入”的生命之气,推动和调控脏腑经络系统的生命活动。人体之气是活力强大的极精微物质,又是推动和调控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正是气的运行不息,才赋予人以生命的存在,“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掌管呼吸的肺,是人体后天之气的源泉,主宰气的运动。
人体的生命之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分布和运行在脏腑经络之中。生命之气的运动,中医称之为气机。人体内的血液、津液、精气等,都需要通过气的运动而生成和流转。这些运动体现在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和气化,在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内生生不息的运行。
人体之气,各有其用,心气推动血液循环,脾气推动水谷运化,肝气推动气机疏泄,肾气推动水液气化。然而,纵使“气”有千变万化,气机的源头在肺,因为肺的主要作用就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是人体的“呼吸机”。
如果肺气虚弱,造成气化的动力不足,就会影响肺的宣发和通达功能,导致气的郁滞。气郁的人,会呈现出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如情绪低落,胸口郁闷,神疲乏力,失眠,神情恍惚,寡言少语等。
重创身心的“肝气郁”
患有心境障碍的人,如果遭遇难以排解的心情烦恼,会寻求心理治疗师的情绪宣泄和言语疏导。然而,在我们的体内也有这样一位“心理治疗师”,那就是肝,帮助我们在情绪低落时通畅气血、疏解郁闷。
在中医看来,肝不仅是人体代谢的“化工厂”,还具有疏导和调畅气机的生理功能,被称为人体阳气的“发动机”。肝的气机主要是升发,负责气的疏通和发散,使气能够通达全身而不阻滞,发散全身而不堵塞。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都有赖于气机的通畅,有赖于气的推动、温煦和升降出入运动,而肝就是统领气机的“将军之官”。在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肝脏通过对气机的疏泄,助推气血津液的阴阳和谐与流转、经络的通畅与调顺、脏腑的生化功能,从而保障人体生命运动的生生不息。
一旦肝功能失常,肝的疏泄功能出现“怠工”或“罢工”,致使体内之气疏不通、散不开,气机阻滞在脏腑气血或四肢百骸,就会导致肝气郁结。打个比方,肝就像交通指挥员,气是奔跑的车辆,如果肝指挥交通不力,气会像汽车一样拥堵在一处,造成塞车的现象发生,犹如中医证候学的肝郁气滞。气出现“塞车”,血液和津液随之凝滞不行,会产生气滞血瘀或者痰饮扰心等病理情况,从而引发心理疾病的诸多中医证候,包括情志抑郁、意志消沉、多愁善感、唉声叹气、食欲不振等。
肝失疏泄、功能异常还会导致许多其他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癔症、神经衰弱和反应性精神病等。这些心理疾病高频率地出现,与肝气郁结有关的各种常见中医证型,如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肝郁化火证、肝郁痰阻证等有关,这些证型都与中医“郁证”的病理性质非常类似,对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滋养心神的脾胃“粮仓”
气血是生命的根本。因为气血津液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动力基础和营养物质。另外,气血是精神动力之源,气血的充盈和亏虚,决定着精神的能量供应是否充足,影响着人的精神功能状态。充盈的气血能够调畅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让人感到心境开阔、情绪舒畅、反应灵敏。当人的气血亏虚,就会神疲力竭、情绪低迷。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就在后天之本的脾胃。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是脾与胃肠等共同完成的。食物经过胃的受纳和初步分解后形成食糜,其中轻清的水谷精微,经过脾加工后升发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并通过心气推动血液循环给全身提供营养;浊阴的食物残渣,会下输给肠进一步消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阐述了清升浊降的道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运是转运和输布,脾是气血的“搬运工”,转运脾气摄取的水谷精微,输送给其他脏腑补充营养;化是消化和转化,脾是气血的“酿造厂”,将饮食消化成便于输送的水谷精微,这些精微物质在转运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气血津液。正是脾的搬运和酿造,人体获得气血的灌溉和滋养,造就出旺盛的生命力。
脾对气血的酿造,依赖于脾阳的正常运行。脾阳是化生气血的动力基础,只有脾阳充足,人体才有能力将水谷化为精微,源源不断地造出新鲜血液,所以《名医方论》说“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
脾对气血的运输,体现出脾气升发清阳的功能。如果脾气健运,就会成为健壮的举重运动员,将水谷精微上传给心肺,并在心气的协助下将血液充于脉道,滋养全身经络和四肢百骸。人体的气血充盛,会让人心情快乐、精力充沛。
如果脾阳虚弱,脾胃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动力缺乏,水谷转化精微的过程必受影响,导致新鲜气血的生成不足,不仅生命运动失去能量基础,精神活动也缺乏动力支撑;如果脾气虚弱,脾气无力推举清阳,气血就不能充足地输布到各脏腑组织,人体各脏腑组织的“粮草供应”必将减少。无论是脾阳虚还是脾气虚,都会造成脾脏的气血运化失职,成为心理疾病的易感性因素,引起身体倦怠、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行为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疾病症状。所以,“脾虚”进入心理疾病的中医证候学视野,主要是看重脾的“气血酿造”功能,看重气血不足对精神动力的影响力。
精神能量的“肾”充储库
肾精,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是人体最宝贵的生命能量。肾气,是肾精所化生的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
肾蕴藏的精气,有先天精气和后天精气的分别,先天精气是禀受于父母的本初物质,狭义而言是指人体生育根本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而封藏于肾;后天精气是人体摄取的水谷精气、脏腑化生的精微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供应脏腑所需之余归藏于肾。这里彰显出“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生命活动规律,先天之精的充储需要后天之精的不断供养,后天之精的化生有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
肾中精气对神的重要性,在中医典籍中广泛阐述。《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积精全神”,认为只有积蓄人体的精气,才能达到神志健全、精神旺盛。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认为精气充盈不仅有利于神志健全,还会让人身强体健,减少疾病发生。概括而言,肾精是神的能源库,养精才能养神,积精才能全神。
肾精能够化生脑髓,脑是髓的海洋。肾精的盛衰,影响到脑髓的功能。如果人体的精气充盈,就会感到精力充沛、神清气爽;如果人体的精气不足,就会感到精神萎靡、意志消沉。
如果肾中精气虚衰,脑髓得不到充养,神志也不会健全,就会出现思维迟缓、智力下降等认知问题,心境郁闷、恐惧不安等情绪问题,以及封闭内向等人格问题。实际上,心理疾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中,肾的重要性已经显露无遗,肝肾阴虚证是焦虑症和抑郁症非常普遍的中医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