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摆正义利取舍的“价值天平”

“与男同学交往要选择家里有钱的,与女同学交往要选择学习好的。”这是一名7岁女孩的交友标准,手笔出自其拜金的父母。这名女孩的母亲还主动攀鳞附翼,甚至与人结成娃娃亲,自然看中对方拥有的跑车和豪宅,言行举止间向女儿灌输被金钱扭曲的价值观:“利”字当头。

在父母价值观的熏染下,这名女孩从小就会人前炫耀,在男孩子面前搔首弄姿。每当我看到心智“早熟”的她,不自觉会想象她长大后的样子:傍大款、手挎名牌包、社交媒体炫富、混迹于名利场…… 一颗尚且稚嫩的心灵,却过早承载着金钱的重量,从童年开始就被世俗的价值观压弯了。

由此可见,价值观的模塑力是巨大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国何以立、民何以存”的精神坐标;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是自己设身处事的精神名片。人各有爱、人各有志,价值观体现出一个人最看重的事物,支配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选择,你的行为因你的价值观而改变。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这样的价值观:仁爱之心、正义之气、礼仪之规、智慧之力、诚信之品。孟子阐明价值观的取舍之道,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我们从中可以领悟价值观的“舍得智慧”。

价值取舍决定人生品位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我们的价值观都是层级性的,这里不仅包含我们所看重的事物,还包含我们对这些事物界定的排列顺序,是依据价值轻重进行的评估“取舍”。取与舍之间,形成我们看待世间万物的价值观信念,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品位,模塑着我们的人格层次。

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取舍的过程,任何一次重大抉择时刻,都是对人生价值观的艰巨考验。在我们的“价值天平”上,依次摆放着金钱与道德、私利与公义、家庭与事业、功名与气节、欺诈与诚信、傲慢与尊重、背叛与忠诚,等等。哪些是核心价值观?哪个排在第一位?衡量它们孰轻孰重,需要我们谨慎选择称重的砝码。

当我们认为金钱更重要时,凡事“赚到尽”就会舍弃良心;当我们认为道德更重要时,坦荡经商就会舍弃不义之财。当我们认为生命更重要时,生死关头就会贪生忘义;当我们认为民族大义更重要时,国难当头就会舍生忘死。想做黑心财主还是一代仁商,想做洪承畴还是文天祥,闪念之间的取舍尺度,全都在于一个人的价值观。

家庭投下第一枚砝码

绝大多数孩子的“价值天平”,都是原生态家庭投下的第一枚砝码。父母的言传身教早已给出重量的“刻痕”,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舍。

相对于老师、玩伴和公众传媒,一个人价值系统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人生早期阶段的观念先导,主要来源于父母的价值灌输;周围事物的价值轻重取舍,也是原生态家庭从摇篮期就开始评估预设。对于懵然无知的未成年子女,父母常常采取泾渭分明的启蒙方式,直言某种事物或行为要么好,要么不好,没有折中状态,形成一种家训和家风传承的观念沉淀。

有人说,家庭教育就是一种“家风熏陶”。每个家庭代代相传的特定生活方式、特定处世作风等,形成各自相对稳定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基因”,决定着孩子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例如,一些“杏林世家”“书香世家”和“教育世家”,良好家风传承几代人,不仅体现出世代相传的职业烙印,也反映出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取向。

如何摆正孩子的“价值天平”?父母教养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帮助他们做好价值观的选择题,有时是是非分明的双向选择,如善与恶、对与错,有时是难以取舍的多项选择,需要父母灌输人生价值的“舍得智慧”:不为世间浮沉纠结,不为虚名浮利所累,胸怀淡泊之心,追求志向高远的人生境界。

父母教养的目的是传道,传道的目的是正心,正心的目的是做人。原生态家庭灌输的价值观就是传道,传授的是价值的取舍之道。如果父母的“价值天平”是倾斜的,孩子的价值观多半倾斜。什么“人为财死”,什么“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父母循循善诱的金钱观,都是价值观严重扭曲的消极图式,这种图式会抹杀孩子内心平静的原动力。

抱有“养儿防老”观念的父母,往往将子女沦为工具化,认为养育子女的终极目标是希望他们尽孝,期待日后“名利双收”回报父母,所以逼迫他们报读补习班、兴趣班,担心对子女的投入“蚀本”。在这种“孝”的绑架下,孩子的幸福空间被挤压,孩子的童年自由被剥夺,孩子的心理健康被侵蚀,养育之恩变成养育之“恶”。

有位著名小提琴家自述成功的背后有一个“虎妈”,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价值观取向:小提琴代表着名利,小提琴高于一切。这位母亲为了逼迫她苦练小提琴,经常扇她耳光,两度逼她跪地,还一边揪耳朵一边强迫她叩头认错。为了保护母亲眼中珍贵的“手指”,她被禁止用刀削水果,生命中只有一件事:练好小提琴。她在21岁生日前与母亲彻底决裂,此后与母亲形同陌路。这位母亲是否想过,女儿不是比练小提琴更重要吗?

“我的人生如推石上山”

对任重(化名)来说,人生最沉重的不是工作负担,而是母亲的期许。

活着很累,这是任重从小到大的人生感触。他是在母亲的攀比和指责声中长大:“你一定要比邻居某某的孩子优秀。”“你这次必须考第一!”“不好好读书,将来怎能赚大钱?”“你这样没出息,将来怎么养活我?”

任重在小学时的成绩很好,母亲曾以他为傲,在朋友圈内到处炫耀他,享受着“母凭子贵”般的虚荣,喜欢别人说上一句“你将来可有指望了”。等他上初中时成绩突然下滑,母亲对他的态度立即判若两人,指责声开始不绝于耳,甚至表现出强烈的怨恨,连一向宠爱他的姥爷姥姥也同声指责他,并对他的表妹更加热情和宠爱,因为表妹的学习成绩比他好。

任重感到,在母亲的眼中,自己的价值体现在分数上,如果学习不好就意味着贬值。而且,母亲对他的爱原来是有条件的,养育是为了回报,如果看不到回报,爱会被收回。这种领悟让他痛彻心扉,让他莫名凄凉。到16岁叛逆期,任重的苦闷和压抑终于如火山般爆发,他感到情绪异常低落,他与母亲大吵大闹。母亲怀疑他患上抑郁症,带他看心理医生,开始服上抗抑郁药,但是任重认为他的“心”病从未好过。

任重是我的一位患者。他告诉我,他的人生就像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每次都推着母亲期许的“巨石”攀爬,每次都无法到达山顶,因为母亲的期许是建立在无止境的攀比上,母亲的期望值没有山顶。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因触犯众神而被惩罚推巨石上山。

任重是家中独子,十年前移民澳大利亚。他觉得,离开母亲的十年,是他感到轻松解脱的十年,是他心灵修复的十年。但是,如今父母要求迁居澳大利亚与他同住,而“孝”的责任让他无法抗拒。母亲望子成龙的过高期盼,成为他最沉重的精神压力;少年时的心理创痛,如刀割般袭来,他再次坠入抑郁和焦虑的情绪黑洞。

任重的遭遇是原生态家庭“价值天平”倾斜的缩影。母亲将名利与养育捆绑,结果造成儿子的个人价值系统失调,心理严重失衡,陷入压力重重、抑郁烦闷的情绪泥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