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刘长卿:寂寂江山摇落处——自诩“五言长城”者的枯寂人生

我是名人

刘长卿自诩为“五言长城”,自以为诗名满天下,每每作诗毕,书“长卿”二字,以为“天下谁人不识我”。他自己曾说:“今人称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李嘉祐、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一点谦虚的意思也没有。

刘长卿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他生活在由盛唐向中唐的过渡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大约于天宝年间及第,做官终止于随州刺史。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说:“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他两次横遭贬谪,不平之气就写进了诗里。如“独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登干越亭作》),“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江亭》),内心颇为不平。

尽管仕途坎坷,他对生活与朋友却有着浓浓的情义。自己被贬谪,依然顾念着友人的处境,如“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据说,刘长卿被贬到南巴做县尉的时候,与被流放赦免归来的李白在余干相遇。一个刚踏上贬谪之途,一个才脱离苦海,重获自由,两人的心情自然不同。李白写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心中的快意不言而喻。刘长卿就有些悲苦难堪了,写下了“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将赴南巴至余干別李十二》)正是一种风景,别样心情。

他自诩“五言长城”,其实,这“长城”的根基并不怎么坚固,气势也不见得有多雄伟。他最为著名的诗,就是下面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山远路远人家远,天寒地寒人饥寒。

唯有那一两声穷及旷远的犬吠传递着人间的温暖。

漫天的飞雪不能让温暖结冰,温暖的力量却足以化雪融冰。

天寒地冻,行人孤独,茅屋简陋,但情感真纯。即使是一处简陋的茅屋,亦能撑起一片温暖;即使彼此陌生,亦能上演人间真情。没有隔膜,没有猜忌,没有矫情。

柴门为君开,在那样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该是多么的富有诗意。一两声犬吠,就是最友好的欢迎;一两碗茶水,就是最热忱的慰藉。

今夜不惧风雪,今夜情暖异客。

“风雪夜归人。”真是宾至如“归”呀!正如他在《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所说:“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一个行走于贬途、受困于漫天风雪的诗人,体验了这一切,见证了这一切。他的诗句简单、洁净,甚至有些“苍白”。但其浓情洋溢,犹如诗人与主人眼前嘶嘶冒着热气的茶炉一般,两个孤寂之人在这个风雪之夜,用最简单的方式,书写了人间至情。

是温暖的力量诱发了诗人的灵感,我们在一千年以后还感受到了这至真的温暖,而诗的意境就在于那嘶嘶冒着白烟的茶壶,以及不温不火燃着的炉火。这是文字背后的故事,发生在柴门打开之后。

这是一幅精致的水墨画,山村夜雪浑然一体。

这是一幅意境高远清雅的画图,世俗之人读不懂它所传达的人间至情,追名逐利之人走不进它清远脱俗的意境。

这是一幅风雪夜归图。这样一个日没苍山、天寒地冻、大雪封山的黄昏,诗人挟裹着满身的寒气,一路艰难地跋涉,终于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寻得了身心的安顿。他没有辜负这样的考验与体验,为那个夜晚,为自己定格了一帧永恒。令人不由得想起了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异曲同工,皆是不朽风景。明唐汝询《唐诗解》评价此诗说:“此诗直赋实事,然令落魄者读之,真足凄绝千古。”

他自诩“五言长城”,我们再看这首《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旋律,有一时代的流行乐,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元素。

古雅之调虽好,深得雅士的追念、缅怀,但它“泠泠”流淌的寒意不免让当下的诗人心生寒意!

古雅之调虽好,也不必崇古抑今。毕竟,时代需要有新的声音,新的境界,这样代代因袭,辈辈传承,才有了文明的多元演进。

古雅之调虽然让听者心寒,但是,那是人类文明的先声,我们今天的文明无论有多么进步,都起步于古人“笨拙的探索”与“古怪的发明”。我们没有理由将它忘得一干二净!今天,某些人嚷着要颠覆古人,是多么的狂妄自大,自不量力。他们的愚妄之举即使被人原谅也有待后人的进一步证明!近几年文艺界好不热闹,一些人的闹剧、丑剧还在毫无节制地上演。

任何一个时代,包括唐朝这样的风华盛世,都会有人勇敢地站出来,发出异样的声音,为这个时代切脉诊疾!诗中的主人公或作者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为此,我们要献上由衷的敬意!

并不是所有高雅的东西都能为高雅的人接受,而高雅的人往往又有现实的局限性。

再说,时代不同了,今人有今人的爱好,我们不能一味地强求、毫无取舍地接纳先人的东西。即使是被公认的珍品,亦应如此。

爱好有雅俗,才情有高低。不求一律,只求个性。不求古灵精怪,只求和谐文明。仅此而已!

诗人“弹琴”是醉翁之意,他借咏古调的冷落和不为人重视,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和世少知音。他自命才高八斗,名冠当世,一生却两遭谪迁,有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自闭情绪,有一种与流俗不合拍的孤芳自鸣。

这或许就是一个落魄文人无法割舍的烦恼。

红尘羁旅

一个是在红尘中穿行、宦途上失意的人,一个是远离世俗、归隐净地的山僧,在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尝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刘长卿写下了《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竹林寺的钟声悠远而神秘,向世俗的人们发出了佛的召唤。

在那里,佛教人们如何放弃,如何摒除心中的杂念,如何抵御物欲的诱惑,如何挣脱名利的羁绊。那是一处清静之所,那是一个修身养性的最佳去处。

灵澈是个诗僧,他听懂了佛的召唤,他身穿袈裟,头戴斗笠,向着青山,朝着佛指向的最高境界独自走去。

在他的身后,尘世依然喧嚣,贪欲依然横流,邪恶当道,道德沉沦;起码的准则被残酷地突破,人性的良知被无情地吞噬;孱弱者苟且偷生,暴戾者肆无忌惮;变着法子出名,想着怪招追星,碌碌奔波,昏昏找乐……在这个昏噩的世界,像灵澈这样心清冰洁的人还有几个?

“青山独归远”,挣脱俗境,走向净地,首先就得放弃!灵澈走了,他独自归去,没有从者,只有送者无言地惆怅,怅然地徘徊,徘徊在佛门之外,徘徊在尘世的纠结里。

现在更加剧烈,尘世的污浊更加肆虐,世间的疯狂无以复加,人间的乱象纷纷登台亮相……他们听不到佛的召唤,他们拒绝善的洗礼,惨剧、悲剧、闹剧时时上演,天天翻新。

青山更深处,竹林寺是一片净土,钟声和天籁浑然一体,青山和斗笠天人合一。暮鼓晨钟里,灵澈独自归去。而诗人依然身陷红尘。

有一天,当人们怀念那样一个去处,说明醒悟的人们开始想法子打算自我救赎!

刘诗人内心的斗争一直未休,看这首《余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一个远游的羁旅,游走的灵魂,免不了乡情旅思。他孤独的时候,对故乡的思念就是一股回荡于心的温暖的力量。游子的天空才有一片晴明的蔚蓝,他的去途才有了阳光的照耀。

刘诗人望着望着,暮色渐深,余干城门也关闭了,这冷落的氛围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秋空寥廓,草木萧瑟,白水呜咽,城门紧闭,连整座城市都显得孤孤单单的。唯一的一只鸟朝着相反的方向飞去,那况味深入骨髓,人何以堪。“独鸟背人飞”,大抵是说自己宦途坎坷,孤苦背时,连“独鸟”都不愿与他为伍。

时间推移,夜幕降临,渡口静寂,一弯新月正在那里冉冉升起。要是往日,邻家的渔船早已傍岸。可此时,渡口空寂,不见渔船的影子。渔家为何还不归来呢?归人未归呀!一下子触动了诗人的离思。料想,遥远的家人此刻也当登楼望眺,也正“天际识归舟”吧?

公元761年,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写下此诗。他站在余干旅舍,怅望远处,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暮色渐浓,城门紧闭。霜叶、孤城、独鸟、苍月,以及正在捶打寒衣的人,萧索的景色与诗人凄清的乡思瞬间遭遇,羁旅之思油然而生,因而“乡心正欲绝”。

刘长卿也是能写七言的,还出了精品。看这首《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人“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为他第二次迁谪途中所作。因被诬陷,贬为睦州司马。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智出众,遭遇群小嫉妒和暗算总是难免的。因而,小人得志,专权弄术,高高在上;才俊总是备受打击,不是贬谪荒远,沉沦下僚,就是终身不遇,埋没乡野。

诗人为贾谊鸣冤的同时,也在为自己鸣不平。他们的遭遇赢得了天下才子的叹息与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