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

  • 西流河
  • 汪龙光
  • 2210字
  • 2019-11-27 11:12:14

西流河是一条向西流淌的河。

在方圆几百公里内,西流河是唯一一条向西流的河流。我国地势呈西高东低的态势,故而河流大多由西向东流淌,长江、黄河无一例外。但西流河却“离经叛道”,在湖北实不多见。

西流河全长不过三十多公里,上游与汉水流域相接,下游通达武汉市境内的黄丝河,再转经通顺河注入长江。秦岭文化、楚文化随着常年流淌的河水流转,源源不断地滋润着这块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西流河是河名也是一个地名,西流河旁的镇子也叫作西流河镇。也许有人要问,西流河镇到底在哪儿?武汉,你一定知道吧?武汉紧紧挨着西流河镇。西流河镇以前是叫西流河街道,后来是街镇合一的小镇,直到西流河区公所撤销,才成为名副其实的镇。

西流河内的老街就像一只热情的手伸开似的,小指指向东方,拇指指向西方。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位于西南、北、东北三个方向。老街的道路走向与西流河河道方向基本平行,由东向西,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区域。

东头,坊间以大礼堂称呼。大礼堂是原西流河区公所召开大型会议的场所,没有会议的日子,便举办唱戏、放电影等活动。这一带原本有卫生院、供销合作社、生资公司以及西流河小学,但从1962年开始,这些建筑陆续迁往新街。待到西流河大桥建成以后,有的居民就把东头叫成“大桥那块”,但也有人依旧使用老称呼。东头一直延伸到大口村的大口方向,再延伸到西流河进入长江的颈口何帮闸。东头的居民,主要是新居民,杂姓多,多是机关家属。

紧挨东头的就是以同乐闸为中心的剅背。同乐闸,呈西南向,与老街形成一个大大的方块十字。它主要是用来调节西流河与小溪河的水位,确保闸内西圻垸、永丰垸和乐耕垸顺利灌溉,及时排渍。小溪河在民间叫小河,相对大河西流河而称其为小。这两条河就构成了西流河镇两河夹四岸的靓丽风貌。

剅背上有西流河居委会的办公楼,也有皮匠铺、五金修理铺、小型杂货铺,还有照相馆、农贸交易所等。天蒙蒙亮时,这里就聚满了赶集和变卖农副产品的人。太阳冉冉升起,剅背便热气腾腾。剅背四周的住户也是百家姓,和谐、融洽。

剅背往西的地段人们称为八字朝门。据说当地汪姓的先辈做过大官,告老还乡后,官员们路过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乘船的停驶上岸,只有拜见汪大人后方可离去,于是汪家成了不是衙门的衙门。不过,史志上没有记载,也许是未曾记载,也许就是一个遥远或夸大其词的传说。

这里汪姓的已经没有几家,他们的子弟均未步入官场,多在文卫战线谋生。在八字朝门,刘姓和李姓是大姓,还有几户农业人口杂居其中。这里的人比较文气,有做医生的,有当老师的,还有业余时间教算盘和书法的,就连做小生意—摆连环画书摊、租书的也是八字朝门里的居民。连接八字朝门的有竹器厂、铁器厂、木器厂,还有机械厂、手工业联社。

再往西,就叫西头。铁木竹器手艺人的家庭多是在此。再就是另立门户和迁移来的居民,他们与农业住户相处十分融洽。

老街四五里长,房屋相向建立,路在中间。北面的房屋坐北朝南,南面的房屋坐南朝北,都是平房,多为青砖红瓦或红砖红瓦,间或也有低矮的茅草屋。

从八字朝门开始,一直穿过剅背到老街东头,都是青石铺就的石板路。它就像一本本线装古书,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路面上,但仔细看上去有些许的陈旧与残缺。早些时候的夏天,小孩们喜欢打着赤脚,一溜烟儿地从上面走过,最后把脚板心烫得发痒。再经过此地时,就只得老老实实地拖一双破布鞋或者穿上木拖板。

一块木板,削砍成鞋的模样,在脚前掌四分之三的位置钉上一根帆布带或者一节旧自行车轮胎,就成了拖鞋。走在青石板上,哐当哐当的节奏就像敲打快板一样好听。雨雪天气,穿木屐从青石板上走过,木屐的铁齿与青石板摩擦出哧哧而又尖厉的声音,仿佛演奏着高亢激昂的乐曲。

小河连通同乐闸注入西流河,呈东南朝西北走向。小河北岸叫着剅沟。房屋对向而立,中间的走道勉强通过小型货车和轿车。当然,那时候很少有汽车开进街坊,直到老红军杨良辉返乡、李家长子李顺长奔丧时才有吉普车和小轿车开进小镇。剅沟全是土路,一遇大雨就全是烂泥,穿胶鞋也会被粘住,每移动一步都很艰难。每遇那样的天气,很多人就干脆赤脚背小孩上学,背送老人看病。剅沟里杨姓的人居多,同宗同族的杨家人,大多挨在一起住,一部分在居委会,一部分在红星大队务农。剅沟里的居民职业各式各样,有打豆腐的、拉板车的、炸油条面窝的,也有铁匠、木匠等手艺人,还有公务员。

小河的南岸叫磨盘洲,何姓的人集中住在这里,杂姓也有不少。住房横向、竖向排列,还有斜向排列的,都讲究着坐北朝南、坐南朝北的风水,因而看上去横七竖八,很不雅致。

磨盘洲里最突出的特色是习武强身,里面有个张姓拳师常年收徒授艺。他主要教导少年儿童,也指点曾经的徒弟和青壮年们健身强体。张师傅兼治跌打损伤,贫富无别,童叟无欺,给磨盘洲增添了人气和好名声。

1962年开始到1964年,西流河镇建成了一条新街。老街上的机关与店铺陆续搬迁到了这里。新街全长约莫一千五百米,商铺、机关相向排列,也有水果、茶点、小吃摊点。区公所的办公地就在新街的东头,是西流河中学撤销之后留下的校舍,新的西流河小学与之相邻。区公所和西流河小学前面有一条东西方向排列的灌溉渠,上面有两座水泥桥,分别连通西流河小学、区公所。灌溉渠与联通西流河的人工排灌闸相通。人工排灌闸的东面是通向西流河小学的泥土马路,西面是老街连接新街的马路,也是西流河通往县城仙桃的唯一一条砖石公路。

“河水西注,其地必灵”,西流河果真人杰地灵,英才荟萃。谁到西流河住上几天,一定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