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祥
春节到来了,张贴年画装扮居所,渲染新春的喜庆,更祈祷着来年的吉祥幸福。这是乐山乃至四川地区传承已久的民间习俗,更是远方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乐山及周边地区的民间,自古就有春节贴年画的习俗,从而催生了夹江年画的创作和制作,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产业,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夹江木版年画与绵竹年画、梁平木版年画并称四川三大年画,与天津的杨柳青年画齐名。这在《夹江县志》等史志上多有记载。
来到夹江,去马村的万亩竹海中看看手工造纸,再到青衣江边欣赏一下年画制作,实在是一次惬意而独特的旅程。
其实,大约在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夹江境内就有年画作坊存在,主要由“帖扎行”兼营。艺人们利用当地造纸的便利条件,制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年画。据一些老艺人回忆,到清代末叶,位于夹江县城近郊的杨柳村、谢滩村一带,已经有很多年画作坊在大规模生产销售年画。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坊是“董大兴荣”和“董大兴发”。据说那时候,因为年画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除了那些生意很大的作坊一年四季不停业外,从事年画生产的中小作坊一般农忙时务农,闲暇时购置纸张、研制颜料、雕刻画板,秋收一过,就开始生产年画,一直要忙到腊月底。
夹江年画除了满足周边地区的需求,还远销湖广及南方丝路沿线的滇黔地区,以致那里乡间有“黄丹门神能驱瘟”的说法。年画年销量最大时,超过了千万份。仅“董大兴荣”一家作坊,年制作销售的年画就有几十万份。年复一年,夹江年画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和品牌。
如今来到夹江,犹可见年画制作的传统工艺,实在是一种幸运与感动。
在夹江年画研究所,只见民间艺术家们先按照创作好的图案,刻出一张张模板,再放在画案上,刷上墨汁或颜料,覆上本地手工纸,用柔韧的鬃刷子一遍遍地“刷”。几道工序下来,一张年画就基本完成了,然后还要适当染色,比如人物脸腮、衣服、花瓣等等,凡通过印制无法表现的,都要通过染色来渲染强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喜庆。用艺人们的说法是:细描精刻、田平沟深。色是肉、线是骨,色线相依不分离。蓝绿是叶片,黄丹是花朵,叶衬花朵更精神。先色后墨,由浅入深。
夹江年画作为川西南独具特色的农民画,在民间土生土长,经过长期的修改和提炼,集中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包含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安康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夹江年画在创作构想上,尽量接近生活实际,强调“喜闻乐见”和“有看头”;在色彩运用上,要求色调鲜明,对比强烈;在人物绘画上,要求形象饱满,线条粗犷,风格爽快利落。画工依照作品分别画线稿和色稿,一色一稿。刻工照稿刻版,一色一版。印刷工在画案上压纸校稿,按照先色版后线版的工序,由浅入深,多次套印。夹江年画以当地生产的粉笺做坯纸,质地光滑细腻,既宜观赏,又耐贴用。工艺流程上十分讲究,先用黑烟子印出墨线和黑发眉眼及衣饰,人物面部皱纹、衣服、盔甲、道具上的装饰图案的线条,用赭石色套印上去,再依次套印其他各色,色版多则八套,少则也有四套颜色,形成一种古色古香的风格,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年画常用苏木红、槐黄、品绿、蓝靛、黄丹等色,所用颜色都由植物、矿物研制,色彩鲜艳,和谐悦目,特别是黄丹色不怕风吹日晒,久不褪色。雕版刀法粗犷、朴质,富有稚拙之美。手绘年画色彩淡雅,接近古代文人画的气韵,淡青灰绿的色调和西南岷江流域的田园风格非常协调。
夹江年画造型夸张,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反映民俗风情、民间故事的题材,也有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主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年画人物形象秀美,表情细腻,构图饱满,疏密得当。夹江年画还广泛吸纳其他民间艺术的技法,借鉴壁画、木版画的传统造型技法,构图丰满,虚实相间,匀称合理,造型夸张,表情生动,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年画的造型和神韵也和别地不同,有着浓郁的川味,柔美清奇,面相也有川人的感觉。夹江年画的内容丰富多彩,题材不受时空所限,主要有祖像类、门神类、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如“神荼郁垒”“三顾茅庐”“耗子结亲”“穆桂英挂帅”等,都是惹人喜爱的传世佳作。同时也有很多取材于民间生活的年画作品,如“人财兴旺”“福禄寿喜”“五谷丰收”“耕读传家”等,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我国许多民间艺术流传至今,首先要感谢那些矢志不渝的传承人,周发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夹江年画更早的传承人叫罗象庸,周发文是副手。过去在周发文所在的城郊谢滩村,有董、罗、陈、李四大家族制作年画,她是罗姓年画的传人,如今已经八十高龄,犹能进行年画制作。
2012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造访夹江年画研究所,带来20世纪40年代馆藏的夹江年画的复制照片,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年画复制照片,是著名考古学家卫聚贤收藏并捐赠的作品,但是一直未启封。该馆为准备2013年春节年画展时,首次启封所赠画卷,发现夹江年画有三十三幅。在这些年画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年画作品右下角明显标识“董大兴发”“董大兴荣”的字号,均出自夹江著名的年画大作坊,同时还有年画采购商家的字号。另据夹江年画研究所所长介绍,此次所赠的夹江年画复制图片,对于夹江年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将进一步还原夹江的民俗文化,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春节到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这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年画就是这种心理需求的艺术表达。因此在过去,人们春节之前赶腊月场,备年货,买两张年画是必不可少的。回到家里,和着春联一块儿张贴。贴张灶神,希望来年每顿都有米下锅,不断炊;贴张财神,希望来年能够有财运,改善一家人的生活;贴张“福禄寿喜”,祝福全家人健康吉祥;贴张门神,将邪恶鬼魅拒之门外。正如宋代大诗人王安石《元日》一诗所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春节到来的时候,揭下旧的春联和年画,贴上崭新的春联和年画,一种新的梦想渐渐升起,一种浓浓的年味立即弥散开来……
近年来,每当桃花盛开的时节,在夹江青衣江畔的凤山村,人们穿行于万花丛中时,会发现不少路边的墙体上,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年画惹人眼球。这些墙体彩绘年画,在保持夹江年画木刻水印基本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线条更加圆润饱满,色彩更加艳丽,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和春暖花开的景象十分融合,真是画中有春意,画外春更浓。夹江年画在传承与创新中,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