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胶片成像流程

现在世界各国使用胶片拍照者已寥寥无几,但仍有几类摄影人在使用:一是有的老摄影师一生都由化学感光相机相伴,通过镜头见证了沧桑岁月,在镜中世界感知了世态炎凉和人生冷暖,与传统相机结下不解之缘;二是有的摄影人虽然常用数码相机,但出于怀旧感,有时会重新尝试胶片拍摄的快感,品味银盐影像那难以言表的韵味;三是胶片成像的技术性强,操作难度大,获得一幅精美影调的画面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鉴于此,开设摄影专业的高校仍保留胶片拍摄的实践课程及暗房制作工艺之类的实验项目,其目的一是促使学生磨炼性情,培养沉静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是在传统摄影技术体验中回望摄影史的发展历程。

就胶片而言,有胶卷和干片之分,胶卷用在便携手持拍照的照相机上,而干片则是用木制三脚架支撑的座机上,20世纪80年代前商业运营的照相馆多用干片拍摄人像。我们的父辈和祖辈都曾留下过胶片拍摄的老照片——这些发黄褪色的图像随着岁月的变迁越发呈现其文化魅力,逐渐成为精神遗产。

胶片还有黑白与彩色,正片与负片之分。20世纪80年代前市场上流行黑白胶卷,彩色胶卷只有专业摄影师使用。到了90年代彩色胶卷大行其道,黑白胶卷销售居于次要位置。所谓正片,也叫“反转片”,是相对于负片而得名的。正片经过照相机镜头和快门开启曝光之后,经过药液冲洗即可呈现如同电影胶片的彩色正像,一般用于印刷和幻灯教学。负片经过拍摄和胶片冲洗所获得的是黑白红蓝相反的图像“底板”。使用这类胶卷获得底片之后,必须再经“二次”暗房冲洗,才可获得相应的正像照片。黑白胶片与照片的摄制分以下三个阶段。

1.2.1 拍摄阶段

装上胶卷,相机对准拍摄目标取景构图,曝光组合(对光圈与速度进行选择性地使用,用手动曝光模式或自动曝光模式实施曝光)——对取景框的主要目标聚焦——拍摄时机选择——当意象瞬间呈现时按下快门。此时胶片上留下看不到的潜在影像。

1.2.2 胶卷冲洗阶段

(须在全黑的暗房操作)

水洗(冲去胶片上的保护色使底片具有良好的透明度)——显影(在18℃~20℃的显影液中卷动胶卷约8~10分钟)——停影(到达预定显影时间停止显影并冲去显影液,1~2分钟)——定影(15分钟,将乳白色不透明的图像冲洗使其变得透明并坚固在片基上。如缺少这道程序,显现的影像见光后会迅速变黑致使明暗变化的画面消失,这种现象称其为“跑光”)——水洗(30分钟左右,将定影液冲洗掉,以免产生底片污染现象,如冲洗时间过短,定影残留在胶片上则底片将会在数年内变质)。

胶片冲洗的过程艰苦而细致,暗室漏光会导致胶片慢性跑光,丧失透度;药液温度偏高或偏低,冲洗的时间偏长或不足,都会影响底片上“卤化银”的密度而影响照片图像的质感、层次、亮度和对比度。

1.2.3 照片制作阶段

(可在红色安全灯下操作1∶1印相或放大照片,以放大照片为例)

将底片夹在底片夹内并将其插入放大机的片槽内——打开电源开关(图像自上向下经过镜头投射在放大尺板上)——聚焦(将虚化的图像调成实像,之后拨动红色挡光片以防相纸不必要的感光)——在放大尺板上夹放涂有化学感光层的相纸——在曝光定时器上确定相应的相纸感光时间(通常30秒左右)关闭放大机灯光并拨开红色挡片——按下定时器的曝光按钮相纸对自上向下投射的影像曝光——相纸上留下潜在影像——将感过光的相纸置入显影液内(20秒左右图像逐渐显现,1分30秒左右显影到位)——停影(或者水洗,1分钟)——定影(20~30分钟)——烘干(照片在烘干的过程上光,一般在15分钟左右),至此照片制作完成。

照片放大过程的技术难度在于对相纸适量感光:感光时间偏长,照片上的图像黑暗;感光时间偏短,照片上的图像过亮,图像不能足以显现。

由于胶片冲洗和照片放大的操作程序复杂,拍摄之后“加急”操作也要在3小时内形成照片,一般需要8小时完成。

尽管用化学感光的方式获得图像的程序复杂、效率低,然而这种传统的图像生产方式曾被全世界摄影人精心沿用,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