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移动网站与APP:HTML 5移动开发入门与实战(跨平台移动开发丛书)
- 常新峰
- 1678字
- 2020-11-29 00:14:03
前言
移动互联是如今互联网最热门的词汇,其代表着互联网未来的趋势。这一切似乎是昨天才发生的,但放眼望去,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是iOS与Android的天下,但是iOS和Android开发门槛也不低。随着HTML 5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移动应用开发领域迎来了崭新的时代,设计人员发现以前需要折腾许久的项目,使用HTML 5技术则简单了很多。当然HTML 5也不是万能的,毕竟iOS和Android作为原生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将HTML 5的前端技术发挥到极致,也会让移动应用开发更上一层楼。
关于HTML 5新手必须知道的
● HTML 5不仅仅是HTML
早期的HTML在非常长的时间里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效率低下且功能简单的网页开发技术,但Web技术的不断发展让“网页”和“应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尤其是HTML 5的横空出世,让Web变得更加强大。
HTML 5标准草案最初发布于2008年,而后被各大浏览器厂商跟进,包括Chrome、IE、Opera和Safari等。它发展迅速,很快成为了开发跨平台和跨设备应用的首选客户端技术。它赋予浏览器强大的能力。例如,基于HTML 5甚至完全可以抛弃特定的操作系统平台——Chromebook就是这方面的有力践行者。
对于开发人员来讲,HTML 5使得开发应用程序更加高效、快捷、简单,几十行代码便可以实现过去几百甚至上千行代码才能实现的功能,省时又省力。
● HTML 5易学易用
HTML 5增强了HTML的功能,但又摒弃了XHTML的复杂,在学习上几乎不用花费太多功夫,在使用上也尽量贴近人们的常规思维。
HTML 5社区和相关技术发展也十分迅速。在移动互联网的助力下,HTML 5的步子迈得更大了。一方面,对程序开发不了解的设计师也能利用HTML 5和CSS 3技术轻易地设计出高保真的动态应用原型。另一方面,前端开发工程师可以利用HTML 5提供的编程接口编写出强大的应用程序。
● 本书与HTML 5
许多人在学习HTML 5的时候不明白究竟什么才算是HTML 5,也经常搞混一些概念和用法。从某种角度来说,HTML 5是一系列技术标准的集合,并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技术。为了帮助那些对移动开发感兴趣的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HTML 5开发技术,笔者编写了本书。
本书首先从HTML 5的历史和背景入手,让读者理解HTML 5究竟为何物;然后一一讲解HTML 5的相关技术标准及其在移动Web开发中的应用,以期读者能够掌握HTML 5移动Web开发的核心内容;最后讲解HTML 5移动Web开发的相关工具,让读者可以快速成为一位高效而专业的开发者。
本书特色
● 内容丰富,覆盖面广
本书基本涵盖了HTML 5移动Web开发的所有常用知识点及开发工具。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Web开发从业人员,通过阅读本书都将获益匪浅。
● 注重实践,快速上手
本书不以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作为讲解的重点,而是从实践出发,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开发实例相结合,并将笔者多年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贯穿于全书的讲解中,让读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 内容深入、专业
本书直击要害,先从标准文档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Web技术的原理;然后结合移动Web开发的相关工具,介绍实际的移动Web开发,让读者学有所用。最专业的内容是本书还详细剖析了HTML 5移动页面优化的技巧。
● 实例丰富,随学随用
本书提供了大量来源于真实Web开发项目的实例,并给出丰富的程序代码及注释。读者通过研读这些例子,不仅可以了解实际开发中编写代码的思路和技巧,还可以将这些代码直接复用,以提高自己的开发效率。
适合阅读本书的读者
● 需要全面学习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的人员
● HTML 5初学者
● 有一定基础的Web开发人员
● Web前端开发工程师
● 移动应用开发人员
● 混合应用开发人员
● 微信HTML 5网页开发人员
● 浏览器开发人员
● 大中专院校的学生
● 相关培训班的学员
下载资源
为了方便广大读者学习,我们还提供了有关程序的源代码,下载地址(注意数字和字母大小写)如下:
http://pan.baidu.com/s/1gfsTf2b(密码:7cwm)
如果下载有问题,请电子邮件联系booksaga@163.com,邮件主题为“HTML5移动开发入门源码”。
本章第1~8章由平顶山学院的常新峰编写,第10~12章由华北电力大学的王金柱编写。本书还要特别鸣谢阿里旅行的美女程序员赵荣娇,在怀孕期间写作了第9章。另外,陈宇、刘轶、姜永艳、马飞、王琳、张鑫、张喆、赵海波、杨旺功、欧阳薇、周瑞、李为民、陈超、杜礼、孔峰等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编者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