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一篇 解读统编:小学语文统编新课这样教(三年级卷)
- 何捷
- 2996字
- 2022-03-24 18:17:25
“写”出单元统整式教学
单元统整式教学,打破俗常的逐篇精细教读的陈旧格局,其优势显而易见。
首先,实行单元整体观照,教学有完整性;其次,实现教学资源融通共享,教学有灵活性;第三,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前后关联,相互支撑、印证,教学具备有效性。同时必须指出:单纯为节约时间,稀里糊涂进行的“打包快餐式”的教学,不在此列。例如,一节课蜻蜓点水式读完一个单元所有课文;任意抽取几个片段,以某个主题进行简单串联;高屋建瓴地说些意念,纵情肆意地指点小孩随机读几个要点等,实在属于胡闹。那样教,不仅丢失了文本细读的基本功,也无法学到所谓的言语表达能力,更谈不上综合素养的厚泽。
以统编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结合我们的备课实践,谈统整式教学的基本操作例式。
其一,统整的基础是“看清单元”
不少教师都是看一课教一课的,实施统整式教学,首先就是改变教材研读的习惯,全面观照整个单元,看清楚后再教,这是实施统整式教学的前提。
首先,要看的就是“单元导读”。第三单元的导读提出两个要求。第一,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第二,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两个目标必须在统整教学后完成。也就是说“具有感受能力”为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的目标,而“写出童话”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
其次,要看清单元课文的布局安排。本单元共安排四篇课文。首篇教读的课文为《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为第二篇自读课文;《在牛肚子里旅行》为第三篇,也是教读课文;《一块奶酪》为第四篇,又是自读课文。单元习作的内容就是《我来编童话》。可见,从教读,到自读,再到最后写出童话,单元教材的布局也在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我们可以统观单元中四篇课文,进行整体观照,整合资源,通盘考虑。既要确保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意图得以落实,同时做好每一篇课文之间的教学关联,让每一课的教学形成实现目标的联合力量。最终,这些力量都为了确保写出自己的童话。
最后,要看清教材中的助力系统。王荣生教授将课后的练习设计形象地称为“助力系统”,就是学习的辅助力量。不少教师都忽略了这一部分,仅仅将其当作是“作业”布置。实际上,教学中如果涵盖助力系统的解构,将其融入教学,抓落实,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细读这部分内容会发现,无一不指向目标的达成。
其二,统整的成败关键是“区分好教学侧重点”
统整教学就是统筹、整合教学,区分各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教学可以有偏向与侧重,这是成败的关键。我们不能平均用力,也不能课课穷尽极致之力,要像“弹钢琴”一样,注重轻、重、缓、急的取舍,让教学呈现艺术气息。
例如,第一篇课文《去年的树》为新美南吉的经典童话。初次接触想象,就让其领略想象带来的唯美阅读享受。此篇在文、意、韵、境四个方面,都呈现出极致的美感。这一课的教学中,营造与建构起来的,就是对于想象近乎崇拜的审美体验。而第二篇《那一定会很好》,在阅读提示中就写下:“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很明显,安排此课,意在对比。发现想象的另类审美差别。就在小孩刚刚沉醉于《去年的树》的感受之中时,马上欣赏另一种的美,这样的教学序列,在反差中丰富了对想象的感受,依然服务于“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性”这一目标。
第三篇就很特别了,《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安排在此位置,教学意图为“渗透想象文的写作技法”,特别集中指向“编童话,写童话”这一目标的抵达。在前两篇教学实现“知其然”后,此文教学力求“知其所以然”。文章的语言生动,知识性、趣味性都很浓,弘扬友爱的情感基调也明晰。教学这篇文章,可以更多服务于写作,给小孩带来“角色安排”“想象加工”“布局构思”这三种和写出童话息息相关的启发。
试想一下,作者要写成此文,最基本要知道“事实是什么样”。例如,知道牛的反刍功能是什么样,牛的胃部结构是什么样……读者阅读此文,看到的是“如今文章写成什么样”。例如,看到青头如何营救伙伴,红头如何在牛肚子里“旅行”,如何脱险等。在此二者之间,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小读者知道“如何才能写成这样”。这是教师执教的关键所在——让小孩了解文章是如何借助想象写成的。例如,故事中的角色是如何依靠想象而创生;故事的线索、结构又是如何通过想象进行布局与安排等。教材编撰的意图,在课后三道题中都可以被感知。第一道,分角色朗读,感受角色;第二道,关注红头和青头的友情,提取信息,感受想象的细节;第三道更棒——“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路线的绘制,故事的复述,实际上就是对故事结构框架的把握,这正是解构这篇文章,触摸写作内核的关键一步。此课教学,注重指向写作,才能确保小孩在最后环节顺利写出童话故事。
想象,就是一种对素材的加工,这是“技术活儿”,不教不会,教了还不一定会,需要练。统整式课堂教学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教师辅导下,当堂实现“教—学—练”三位一体的良性推进。
单元的最后一篇《一块奶酪》,趣味性很强,贴近小孩的生活。虽然以“蚂蚁”为角色,但是故事的原型就在小孩的生活中。阅读最后一课,导读提示中写到“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明确指示让小孩结合本色,联系自我,自由感受,畅快表达。这一课的教学,重在激活表达的欲望,再一次为写作做准备。
其三,落实在写上
潘新和教授认为:“教阅读就是教写作,教写作就是对阅读教学的检验与反馈。学生都完了,教学还没完,要会写,才是一个阶段教学应有的结果”。倘若我们教了整个单元,小孩依然不能够写出一篇童话,那么从客观角度看,直接证明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失败的。统编教材编撰上也力求体现“读写互动,相融共通”的思路。在单元习作中设定的命题为《我来编童话》,就是对整个单元学习“想象”的结果检验。基于教材的安排,我们在教学上可以如下操作:
先观照教材提出的习作要求:第一,故事里有哪些角色?第二,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在哪里发生的?第三,他们在那里做什么?发生了什么故事?很显然,三个要求,和之前的教学一一对应,分别是:设定好角色,借助想象,模仿前文,参考教材插图,让角色的安排从脑海的想象落地了;安排好故事写作的要素,结合之前四篇课文的学习,每一篇故事都涵盖“时间”“地点”等要素,此时可以接力,做到提醒和重温;设想好故事的结构,通过想象写好一个故事,最大的障碍就是无序、无组织、无构思,脚踩西瓜皮。单元的第三篇《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中,如果能将构思的意识强化,此时就可以享用之前教学的成效了。
想象,有了这三样保驾护航,就不是随意写,而是合理与大胆的完美结合。我们有理由期待,实施统整式教学,小孩经历整个单元学习后,能做到叶圣陶先生说的美好效果——“自能写作,不待老师讲。”
结合第三单元的教材编撰特点,实施单元统整式教学,我们可以做一个总体的部署:单元首篇,教学力求带来极致的审美体验,多感受,多朗读,多体会;第二篇自读课文,多让小孩进行对比式阅读,继续强化感受,体验层次丰富的想象魅力;第三篇教学,重在从读向写的迁移,渗透写法指导;第四篇教学,关注想象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写作兴趣,再次为写作预热,做足准备;最后,顺理成章,自然而然、自由构思、自行选材,写出属于自己的童话。单元统整式教学,教的前后有关联,学的结果能转化、教学中的信息能共享,教学相长,学得系统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