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一篇 解读统编:小学语文统编新课这样教(三年级卷)
- 何捷
- 4715字
- 2022-03-24 18:17:26
“预测”单元板块如何教
一、“教读”的首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怎么教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首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需进行教读,结合文本阅读,教给预测基本方法。
这一篇童话故事,文字本身没有理解障碍,适合学生自读。因此,“教”的重心可以落在对预测方法上。随课文内容,编者安排了六次预测,以批注方式出现。归类后具体为:对文题的预测、对插图的预测、对文本内容的预测、联系生活的预测、对结尾的预测。这几类预测从多个角度让学生尽量全面地了解预测的形式、路径,掌握预测的方法。同时,在课后练习中,直接鼓励学生针对故事各个部分,大胆预测;用列表的方式,直观地展示故事内容与生活经验,比对预测结局,发现之间的关联。辅助的“泡泡提示”,让学生知道预测的路径是可以多种多样的,预测的结果未必都与原文相同,未必都能达到精准。预测中的任何一种失败,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另外一种的解读和猜想,从个性化角度看,都有其合理性。董毓在《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一文中提出,批判性思维不等于否定、不等于论证逻辑和技巧,而是求真、公正、反思和开放的精神态度与分析、推理、判断、开创等思维技巧的结合。戴维·希契柯克在《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一文中指出,批判性思维过程包括确定分析问题、澄清意义、收集证据、评估证据、推断结论、考察相关信息和做出综合判断。显然,预测带有批判性思维的特质,因此,在“对与错”的二元对立上,显得更为洒脱。
基于教材的设计,教学中应注重三方面:
其一,教师需进行全程式教学。随文出现的预测内容,伴随着整个童话学习进行,分布在故事从头到尾的各个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程伴随学生的学习,在阅读的体验中适时介入,积极引导,随机调整,勤于鼓励。让预测这一全新的阅读策略的教与学,融合在学生对这一故事的阅读学习中,融合在随时产生的猜想与推断实践之中,融合在愉悦的学习体验中。特别建议:不要脱离文本专门教预测。
其二,尤为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全程参与,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体验;适时调整比对预测结果,比对印证预测结果与原文,这都是可贵的学习体验;在对比中不断地校正预测,让预测更为精准,这是必经的学习体验;同伴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更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学习体验,学生将自己的预测结果和别人的进行分享、互换,这些体验都有助于个体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留下更多空间与时间,生发体验,让切身的体验转化为对预测的认识与兴趣,这应成为本案教学的一个特色。
其三,实行目标管理。此课教学中教与学,都要实实在在朝着目标而做,要促成目标的抵达。具体说,学生的学,有四个方面需要实行目标管理。第一,让学在目标范围中。在阅读故事中学习预测,整个策略的学习和阅读同步推进。第二,让学在向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整个学习的过程,即是对故事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预测方法习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就是在经历过程中发生。第三,学到的方法就是抵达目标。通过学习,至少学会几种预测方法。例如根据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预测,学会关联生活预测,根据结尾内容进行预测等多种预测方法。当方法习得时,目标基本抵达。第四,让学习效果能被验证。在故事学习完毕,所有的预测活动暂停,结果呈现。此时,学生将故事结果和自己的预测进行比对,根据结局调整预测的精准度,对学习结果实现自我检验。这四个“学”的管理,需要在“教”中落实,因此,对“教”的管理也有四个:第一,教要有抓手。虽然以预测为学习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对课文本身的教学,课文就是教学的抓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用好这个例子,为教学服务。第二,教要有过程。正如单元导读中提示所说的,要“一边读一边预测”,不要试图大跃进,也不能集中讲知识,这毕竟是面向三年级学生的第一次策略学习,经历过程是必须的,不能直接填鸭。第三,教要有支架。在教学过程中举办的各种学习、交流活动,包括课后练习中的表格梳理等,都是学习预测的有效支架,教师要善于搭建和利用支架,促进学习。第四,教要有指向。很明显,此课教学为单元首篇,意在学会方法,打通路径,让学生能在未来学习中更为自觉地预测,自能预测,因此,方法授予是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
二、“自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怎么运用“预测”
本单元第二篇为《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标注星号,为自读课文。课文为故事节选,并未完整呈现,但已呈现的部分,依然构成一个可读性很强,趣味性很高的故事,留出结尾,正是为了预测需要。作为单元中的自读课文,其教学的意义在于“用上教读中所学的方法继续实践,不断检验”。因此,特别关注课后编排的“练习”。结合着课后练习,我们对教学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关注对预测的不断调校。课后练习中以“男女生对话”的形式,集中出现对这一个故事的多种预测。必须明确的是:此时,故事已经读完。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做出的预测已经有了结果。而此时在练习中阅读这些对话,不应该停留在“预测到什么”的层面,更应该指导学生对之前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与反思,不断发现自己预测中的问题,能针对初步的预测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精准。第二,关注“我”的主体能动性发挥。例如,在课后练习的男女生对话中,不断提及预测中“我的依据”,表达“我会修改”的意愿,从“我的角度”出发,做出预测,发现问题。因此,教学中需特别鼓励学生大胆预测、主动预测,让其明白:预测是自己的事,不应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张,有主见。课后练习中要求“老师继续讲完这个故事”,这也是提示学生可以在完整听完故事后,对预测和原著之间进行对比。一来可以验证预测的准确性;二来可以形成对故事创编的建构力;三来在对比与模仿中,可以感受创编故事的乐趣。这也为本单元习作续写故事做好铺垫。
必须专门为这个“我”的设计点赞。预测这一单元的学习,特别强调“我”的存在,力主“我能”“我会”“我想”的介入状态,这些都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三个优势。第一,有助于提升学习的整体效率。预测教学是面向全体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经历中习得方法的有效教学。不管预测得是否准确,不管预测的内容多少,只要能够有所预测,就是一种进步。因此,学习中整体提效尤为明显。第二,预测实现了对学习的学习。学生针对文本进行预测的时候,是切身体察,迎接文字的。他们采用所学的方法大胆尝试,这一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的一次直面。有了预测结果,还要和同伴分享,要说服同伴认可,要证明自己预测准确,还要对自己的预测进行解释说明,这些都切中学习的根本,是对学习本身的学习,符合元学习的特征。第三,特别有利于核心素养提升。具身学习理论认为,身体是学习的本体。语文学习的发生,务必要本体介入,要耳入心通,要具身在场。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需要在人的身体内发生,之后发出声音的。自我参与是语文学习发生的基础。学习者本人有没有切身感受,有没有亲身经历,有没有亲自参与,有没有获得分明的体验,都决定着学习有没有真正发生。如果说,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为基础的核心能力与关键品格的话,那么个体的参与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就是这核心素养得到落实的必由之路。
本课练习的最后一道,是针对一些文章和书的题目进行任意预测。这是一道非常开放的题目,重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自由实践,以实践量的增加带动质的提升。其实,任何一个方法都是策略的知识授予,都是最为浅层的,是学习的“先头部队”,而在实践中提升,在“游泳中继续学习游泳”,才是策略学习的核心要义,是语文要素习得的关键一环。预测的能力,也需要在高频的练习促进下,在不同实践经历中,在个体的情感与情绪的体验中,不断发生变化与提升。
本单元第三课为《不会叫的狗》,是一篇意大利童话,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教学中有四个地方必须予以关注:
首先,关注阅读提示。本课标题之下的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故事时要“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想一想:故事的结局可能是什么。”这一提示,有指向对故事内容的预测,有提示对结尾的预测。特别是针对“结尾”的预测,是本课特色。本课故事也是不完整的,编者特意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可能性。因此,预测的练习,更具有专项性、专指性。教学中,应在结尾的预测上,下更大的功夫。
其次,关注对预测的说理。本课的课后要求为“故事的几种结局可能是怎样的,说说你的理由。”针对预测说理,是本次预测的重点。之前的预测,更多在于知道预测方法,明确预测路径,获得预测体验。而此课则注重预测后的逻辑表达,更具有言语训练的价值。
再次,关注对比。让预测的结果和故事的原文在对比中做好调整。预测必定存在准与不准,对与不对的情况。当教师讲完故事,公布了原文结尾后,学生要将其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比对。此时,能产生更为特殊的感受,同时也增加了预测学习的乐趣。
最后,关注同伴。本课特别重视师生互动。例如要求老师不但要带着学生读完故事,而且要继续把故事说完;重视同伴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同伴的预测结果,倾听同伴的预测说理;重视与同伴的合作学习。文中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结局,选择同一个结局的,可以一起预测故事会怎样发展。同伴在向着同一目标的实践中,提升能力,共享学习乐趣。
三、教是为了更好地不教
预测单元的编排特色,除了结合文本特质,确定好不同教学侧重点之外,在整个“预测”单元教学中,秉承“教是为了更好地不教”的理念,我们做出如下三条建议:
第一,统整教学意识需要强化。教师在备课时不应一头扎进某一篇中,而应整体观照单元,认识好单元教材的基本布局与构成,这样的全局观有利于分配资源,安排教学环节,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各课教学中确立教学重点,之后形成单元教学的合力,做到教法有区别,教学有专指,学习有过程,学生有发展,教学的实践有跟进。这样,才有利于最后的目标全面达成。
第二,要素教学得以始终贯穿。统编教材最为凸显的特色是“双线并轨”。课文内容的教学很重要,单元中必须完成的语文要素的教授任务更应列为重点。教授课文,应始终确立在“例子”“用件”的立场,以文本学习辅助学生习得要素。所以,不应过多地在语言文字的分析上下功夫,而应该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但将学习的注意力引流指向要素的习得——学会预测。
第三,言语实践成为应然保障。课堂学习重在习得方法,获得初步接触的感受;同伴交往重在运用方法,产生切身的体验;自由阅读重在印证方法,享受阅读的乐趣。本单元教学中,例如口语交际、习作等言语实践,应该成为整个单元教学目的实现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课堂中习法、得法;在实践中用法、明法;在面向生活,解决问题时享受方法带来的优越感、成就感。这一整个针对“策略”的教学系统,最终都应该在言语实践中得到落实。实践,是方法习得强有力的保障。
其实,当方法习得后,最后还要做的是“忘法”。学会预测不是最终目的,用方法来预测总显得教条。当预测真正成为阅读的能力,素养之后,忘掉这些方法,达到自然而然的化境,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化”,不是三年级初次学习预测应会的,“化”更多的是一种结合实践后的融合,是融化,是一种“自然而然”到“习以为常”最后到“无理而妙”的运用自如的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应“多练积量”,量多才会发生质变;要“多情积感”,感同了才能身受,让学生体验预测乐趣,感受故事魅力,这是爱上语文,爱上阅读的不二法门;要“多元积德”,海纳百川,允许预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实践体验,各种各样的结局,不要纠结于暂时的正确或是错误,而应该更加注重接纳与包容。只有这样,统编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的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终身语文学习的有益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