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水平(social security level)

答: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它包含不同的具体项目。

2社会保障水平指标(index of social security level)

答: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

各国社会保障体系千差万别,在具体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时,除了考虑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外,还应考虑人均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与社会保障自身的制度结构等多项指标,这样才能对该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的实际水平作出客观全面的判断与评价。

3社会保障预警系统(pre-warning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答:社会保障预警是指社会保障预测、监督机构通过建立科学、灵敏的预警系统,通过对量化资料的分析,及时发现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社会保障潜在危机,以便国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社会保障财务危机的发生,维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科学、灵敏的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设置合理的社会保障预警指标,建立迅捷的信息资料收集与传导机制,开展人口老龄化、失业规模、社会保障支出的中长期趋势预测,定期发布社会保障运行情况的有关信息等。社会保障水平是核心指标,除此之外还包括与社会保障水平直接相关的指标,如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社会保障基金流量与存量变动等,也包括宏观经济指标、人口结构变动指标等。

二、复习思考题

1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答: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它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一国或地区所能提供的经济资源总量,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最终来源,其规模必然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经济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经济因素决定社会保障制度与水平;而社会保障制度一旦产生,就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其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2)政治、社会结构

政治因素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社会保障水平会产生影响。西方国家多党竞争的政治制度,使得各党派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而承诺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保障水平攀升的“登台阶”效应。社会结构对社会保障也产生影响,例如城乡二元结构。

(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制度年龄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长度。制度年龄越长,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反之,社会保障水平越低。社会保障水平与一国的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浪潮的来临,社会保障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抬升趋势。

(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受到本国独特的历史、人文因素的影响。例如,瑞典的富足小国特点和求稳定、安全的“心理环境”促使瑞典建成“福利橱窗国家”;美国追求自由主义的特点,使之依靠市场经济,没有建成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2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何在?

答:通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可以探索出社会保障制度与其外在环境要素之间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中加以运用。具体地说,社会保障水平具有下列功能和意义:

(1)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进行国际、地区间的比较,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律。

(2)通过增加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可分类计算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行业、各地区甚至各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子指标,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合理化与内部优化。

(3)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与其经济、社会效应的分析,确定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评价社会保障运行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控制。

(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可以建立起“社会保障警戒模型”,构成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核心,用于预测社会保障的未来趋势,避免出现社会保障的财务危机,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良性互动。

3社会保障水平“不适度”的表现及其影响有哪些?

答:社会保障水平的“不适度”主要表现及影响有:

(1)社会保障水平过低

这种情况反映出社会保障程度不足,必然的后果是不能很好地实现社会保障应有的功能,难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客观上也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最终对社会运转的效率产生不良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残缺或低水平,对总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瓶颈制约,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社会保障水平超度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超过国民经济能承受的水平,从而超过了应有的适度水平。由于社会保障具有刚性增长的特征,社会保障水平超度是较为普遍和容易发生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福利危机”,便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社会保障水平的超度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而且超度的程度越高,这种影响也越大。

(3)社会保障水平的结构性不合理

我国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是由于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相差悬殊造成的。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加大了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力度,这一矛盾才逐渐变得尖锐起来,并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构成了威胁。

4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问题应从哪些方面把握?我国当前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

答:(1)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

社会保障政策既属于经济政策的范畴,也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对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研究,必须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从经济政策范畴来看,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利于协调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社会产品的价值也因此得以顺利实现。

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来看,保障每个公民的最基本生活水平,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然而,保障每个公民的最基本的生活水平要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

(2)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问题的分析

根据相关的测算以及比较,我国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既不显得过高,也不显得过低。但是,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内部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经济发展水平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由于受众多因素影响,在国际比较中没有客观标准。从国家或政府主导社会保障发展看,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财政收支来实现。

社会政治稳定

从社会政治稳定和收入分配角度看,国民越来越期望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和适中的社会保障水平发挥积极作用。改革以来,我国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上升到0.496。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近些年来,随着利益主体分化、利益差距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等。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作为实施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工具的社会保障政策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缩小贫富差距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总体上看,整个经济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也只有以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基准才具有现实意义。另外,对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判断,除了从宏观上考察之外,还应该注意到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以及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城乡结构等方面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