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赠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3411字
- 2020-11-19 02:23:35
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4.1 复习笔记
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1.文化的含义
(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
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
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③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的、经社会认可的、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方法等。
(4)本书的观点。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的特性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①文化的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②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
(2)文化的复合性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构成文化复合体的大体上可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类。
(3)文化的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文化的象征性充斥于全部社会活动、社会秩序之中。
(4)文化的传递性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传递有两个方面:
①纵向传递,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种传递在社会学上又称为“社会化”;
②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
(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①引发文化变迁的因素:
a.自然条件的变化;
b.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不同国家、民族在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会引发大的文化变迁;
c.发明与发现。
②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W.F.Ogburn)提出的“文化堕距”的理论认为:
a.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b.“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
c.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二、文化的区分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可以反复被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
(3)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包括优性文化和劣性文化。人们对于它的态度明确,即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对待中性文化的态度:
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而我们的改革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重点绝不是中性文化;
另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俗等联系密切、且无明显的高低之分,因此对于他的演变与发展不应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应听任其自然发展。
三、文化的结构
1.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1)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
其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2)文化丛
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3)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
①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内容。
②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
2.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1)文化中心主义又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2)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3.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1)文化震惊
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
(2)边际文化
边际文化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在文化模式的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边际文化还有另一种情况,即:虽远离中心文化,但并不能接触到其他的发达文化,处于一种不发达的状态。
四、文化的功能
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人类的皮肤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地域、疆界只能划出两个国家、民族形式上的区别,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区别。
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有:
(1)风俗。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历代相传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总和。如衣着、饮食、接人待物、婚丧嫁娶、庆贺等的方式。
(2)道德。它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行为的一种较为长期、稳定的规范体系。
(3)法律。它是由国家制定、强制实施的规范体系。
(4)价值观念。它是人们评价、判断事物的思想标准。它表现为人们对于受到赞许的事物的追求。
3.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这一点也常被称为文化的整合功能,即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从文化整合的观点出发,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机构都从不同侧面维持着社会的团结。
由于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体系,文化的各构成部分相互依存,因而,如果文化的某一个部分出现解体,它也可能威胁到整个文化体系,并进而导致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的瓦解。
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在人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文化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