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国民收入核算

1简释下列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国民生产总值、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存货投资、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净出口、间接税、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储蓄—投资恒等式。

答:(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其具有以下特点: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由产品价格乘以产量得到;国内生产总值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一定时期内所出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指的仅仅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价值,故包含时间因素;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不是国民概念;除少数例外,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是指为市场而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包括在内。

(2)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净增加值。它是国内生产总值扣除同期固定资产折旧(或固定资本消耗)之后的净额。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例如,2006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以2006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当年所生产的产品价值,2011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以2011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在2011年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低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利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会高估或者低估实际的生产率。

(4)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以相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产品的价值。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以2006年的价格作为基期来计算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意味着在计算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时,用现期的物质产量乘以2006年的价格,便可得到以2006年价格出售的现期产出的价值。

(5)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该指数用来衡量在基年和所考察的年度之间发生的价格变化,这个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不同,因为该指数的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额的改变而改变。由于GDP折算指数是以涉及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计算为基础的,所以它是一个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状况的具有广泛基础的价格指数。

GDP折算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6)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是一个国民概念,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的三种方法是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要注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7)最终产品

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使用的产品。具体而言,最终产品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可供投资的产品包括机械设备、型钢等;可供消费的产品包括食品、服装、日用品等。

(8)中间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具体而言,中间产品是指在核算期间须进一步加工、目前还不能作为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例如服装是最终产品,可以直接消费,但用于服装生产的原材料,如棉布、棉纱等产品就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

(9)总投资

投资是指为获取预期收益而投入资金或资源的经济活动。预期收益主要指经济收益,也包括社会收益。投入的资金(资本)可以是货币资本,也可以是实物资本或其他资源。由于各种资源都可以折算成一定的货币价值量,所以,投资最一般的表现形式,就是投入货币资金。投资作为一个客观经济范畴,具有数量上的集合性、机遇性上的选择性、空间上的流动性、产业上的转移性、收益上的风险性和周期上的长期性等特点。

西方国家通常把包含了折旧费的投资称为总投资,扣除了折旧费的投资称为净投资。总投资总是大于零,它与国民生产总值(GNP)关系密切,总投资加上消费品的总和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净投资与国民生产净值(NNP)关系密切,净投资加上消费品总和等于国民生产净值。除以上三种分类方法外,还可按经营目标的不同分为经济性投资与政策性投资;按投资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政府投资、公司投资和私人投资;按投资来源的国别不同,可分为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等。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宏观上它通过乘数效应和加速数效应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效益和稳定;在微观上它贯穿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11)净投资

净投资是企业投资与资本折旧之差。只有当总投资大于当年的折旧时,才有净投资。净投资可以增加社会固定资产的总量。反过来可以说,要增加社会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量,必须有净投资。企业净投资的决策取决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资本的边际产量大于资本的成本,企业会增加投资;如果资本的边际产量小于资本的成本,企业会减少投资。

(12)重置投资

重置投资指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磨损(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损失)、自然力的影响(朽烂与腐蚀)以及逐渐的陈旧过时而影响正常的生产水平。重置投资是保证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因此,必须按其价值转移和损失程度,以货币形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固定资本的更新。重置投资决定于资本设备的数量、构成和使用年限等。

(13)存货投资

存货投资是指产量超过实际销售量时发生的存货积累,以及为保持生产连续性而准备的各种原材料等。存货投资分为合意的存货投资和非合意的存货投资。为确保生产顺利进行所持有的最低限度的原材料,为保证产品供应的连续性而持有的合适的产品,都属于合意的存货投资的范畴。合意的存货水平与存货-销售比率、产品生产速度、订货的快慢以及利率水平成反比,与销售水平和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成正比。如果实际存货超过了合意存货,超过的部分便被称为非合意存货。存货投资往往无法预料,它在产量和不确定的销售量之间起缓冲的作用。存货投资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有关,二战以来的历次经济衰退被认为是公司存货普遍减少的结果。

(14)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购买又称政府采购或公共采购,指市场经济国家为加强对政府公共支出的管理,规定各级政府及所属机构在购买执行其职能所需的货物、工程或服务时,必须以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的方式进行购买。政府购买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和采购管理的总称。政府采购主要有以下特点:政府采购主体是依靠国家预算资金运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政府采购是非商业性、非营利性的购买行为;政府采购以公开竞争招标的方式进行;政府采购方式多样,范围广泛。政府采购有利于加强对公共支出资金的管理。竞争招标方式使政府能在购买到较好的产品服务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资金。同时,也可以避免采购中的腐败行为。

转移支付是政府或企业的一种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它包括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慈善捐款、消费者呆账、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项在西方国家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转让性支付。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转移支付又分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纳税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由城市居民转向农民。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的方式进行的,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利性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来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将收入从一些居民手中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因此这种支付仍然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15)净出口

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用表示出口,用表示进口,则就是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16)间接税

间接税,“直接税”的对称,是指税负可以转嫁且纳税人并不最后承担税负的税。从形式上看,间接税是由纳税人缴纳的,但纳税人可将税负转嫁给商品或劳务的购买者,即通过将税收额加在产品的价格上,使购买者承担税负。间接税实质上是不直接向承担税负的人征收的税。间接税一般包括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

(17)国民生产净值

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本折旧之差。

(18)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货币值之和。它与GDP的关系为:GDP-折旧-间接税=NI。国民收入是进行宏观分析的关键,因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须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

(19)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获得的收入总和,它等于国民收入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再加上个人转移支付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居民个人可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它是个人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后所剩的余额。

(20)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予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的生活水平。

(21)储蓄—投资恒等式

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代表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的等式。在四部门经济(消费者、企业、政府购买和进出口)的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投资恒等式为:

其中,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代表居民私人储蓄,代表政府储蓄,而则可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的立场看,(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这些国家获得收入,(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这些国家需要支出,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得到收入,可见,当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就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GNP、NDP、NI等等,适用于不同情况的分析,但不论代表哪一种国民收入概念,只要其他变量的意义和一致,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成立。

2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不计入GDP。

(2)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不是存量。购买一辆用过的车,这辆车以前已计入往年的GDP了,现在购买是财富转移,不能重复计入GDP。

(3)购买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购买股票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投资,但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因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是增加或减少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所以购买股票不能计入GDP。

(4)土地不是最终产品,它用于生产产品或劳务,只有当产品或劳务的价值得到实现时,土地的价值才能得到补偿,因此这时如果计算土地的价值将会使价值重复计算。购买土地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故不能计入GDP。

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答: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举例说明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GNP)指的是一国或地区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例如,一个在中国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美国的GNP中,但不计入美国的GDP中,而计入中国的GDP;反之,一个在美国制造业中开设公司的中国老板取得的利润是中国GNP的一部分,不是美国GNP的一部分,但它是美国GDP的一部分。因此,若某国的GNP超过GDP,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超过了外国公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而GDP超过GNP时,说明的情况则正相反。

目前大部分国家都采用GDP来进行国民收入的核算。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国均是用GNP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改用GDP,原因是大多国家都用GDP。同时,由于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相对而言,GDP则较易衡量,再加上GDP相对于GNP来说是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衡量指标(本国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因此大多数国家更倾向于采用GDP。当然,对美国来说,GDP和GNP的差异较小,使用二者差别并不大。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GNP=GDP+(本国居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5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答:产出指GNP的生产,亦即新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各经济部门的产品价值总和,例如工农业总产值。假定某纺纱厂1年产出成品(纱)值20万元,其中包括消耗棉花价值为15万元(用棉花代表生产纱的耗费的全部中间产品价值),则创造的价值只有5万元,而不是20万元。为什么产出等于收入呢?如果暂不考虑折旧和间接税,那么,新创造的这5万元价值就被认为是生产纱的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及企业家管理才能)共同创造的,因而要转化为这些要素的报酬,即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其中,利润是产品卖价20万元扣除原材料价格、工资、利息和地租后的余额。假定工资是2万元,利息是1.5万元,地租是5千元,则利润就是1万元。正由于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把利润看成是产品卖价扣除成本后的余额,因此,总产出总等于总收入。总产出总等于总支出是指就全社会来看,总产出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例如,假定一件上衣卖500元,就意味着消费者购买时支出500元,而这500元又是许多与之有关的生产经营者(如棉农、纱厂、织布厂、制衣厂、售衣商等)创造的价值即产出。上衣是如此,千千万万最终产品也是如此,因而就全社会来看,总产出就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6从下列资料中找出:(1)国民收入;(2)国内生产净值;(3)国内生产总值;(4)个人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6)个人储蓄。

解:(1)国民收入=雇员酬金+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1866.3+264.9+34.1+164.8+120.8=2450.9(10亿美元)。

(2)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2450.9+266.3=2717.2(10亿美元)。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2717.2+356.4=3073.6(10亿美元)。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的转移支付+红利

=2450.9-(164.8+253.0)+374.5+105.1+66.4=2579.1(10亿美元)。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2579.1-402.1=2177(10亿美元)。

(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付的利息-消费支出=2177-64.4-1991.9=120.7(10亿美元)。

7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解:(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因此国内生产净值为:(亿美元)。

(2)从中可知,因此,净出口为:

(亿美元)

(3)用代表政府预算盈余,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从而有:(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亿美元)。

(5)个人储蓄为:(亿美元)。

8假定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1)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磅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2)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试解答: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自总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万美元)。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9假定某经济有A、B、C三个厂商,A厂商年生产5000,卖给B、C和消费者,其中B买A的产出200,C买2000,其余2800卖给消费者。B年产500,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000,其中3000由A买,其余由消费者买。

(1)假定投入在生产中用光,计算价值增加;(2)计算GDP为多少;(3)如果只有C有500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解:(1)A的价值增加为:

B的价值增加为:

C的价值增加为:

合计价值增加为:

(2)最终产品价值为:,式中2800、500、3000分别为A、B、C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

(3)国民收入为:

10假定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是:

试求:

(1)1998年名义GDP。

(2)1999年名义GDP。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5)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

(6)计算这段时期的通胀率。

解:(1)1998年的GDP(美元)。

(2)1999年的GDP(美元)。

(3)1998年的实际(美元)。

1999年的实际GDP(美元)。

两年实际GDP的变化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的实际(美元)。

1999年实际(美元)。

两年实际GDP的变化

(5)以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数

1999年GDP的折算指数

(6)1998年到1999年得通胀率

11假定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美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解:(1)用代表储蓄,用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亿美元)。

(2)用代表投资,用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在这里代表政府税收收入,代表政府支出,代表预算盈余,本题中,(亿美元)。

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则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

(亿美元)。

(3)从中可知,政府支出(亿美元)。

12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达到充分就业或存在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